■黎孝民
正月十五元宵节,千家万户吃汤圆。而我的家乡,元宵节却不吃汤圆,以吃团子为正宗。团子是一道美味可口的特色小吃,其寓意也是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做团子,得先用一口大陶器缸或大木盆将糯米和黏米混合浸泡。每年元宵节,我母亲就会在前一天把米浸泡好,用石磨将浸泡的米磨成浆。
磨完米浆后,母亲将一块白色的土布垫放在装有米浆的木盆上,再铺放厚厚的稻草灰将所磨米浆中的水分吸干。这种吸水方法是一种技术活,如果吸水过了,沉淀的米浆太干太硬太粉,无法捏弄成团状,即使勉强捏成,蒸出来的团子也会开裂,味道干巴巴的;如果吸水不到位,沉淀后的米浆太稀,蒸出来的团子吃起来就会淡然无味,且拿在手上也粘手,很不方便食用。
在米浆沉淀的过程中,母亲就在一旁做馅子。她先将大铁锅洗净,放入菜籽油,待油烧至八分熟时,将之前已剁碎成小丁的主料腊肉(或五花肉)、干豆腐、胡萝卜、莲藕等放入锅内,加入适量的盐、大蒜籽和辣酱,翻炒到七分熟左右,一直干炒到不留汤汁为止。
炒好馅子,母亲便开始包团子。她将凝固后的米浆泥捏成小团后用双手压扁并旋转成一个小窝,然后用勺子将炒好的馅子放入窝内,包裹成团状,再将做好的团子放入大铁锅里放上小半锅水,水上放着一个圆形的竹匾。做好的第一个团子必须放在竹匾的中央,然后依次呈圆形摆开,竹匾放满后,看上去像一朵盛开的莲花,很美。
盖好木锅盖后,就开始蒸团子。团子蒸熟后起锅,母亲留下元宵节当天食用的,将剩下的团子摆放在木板上,待团子冷却后再抹上一层面粉,然后放在干燥密封的地方保存,以备日后食用。
母亲现在已经老了,不仅再也推不动石磨,甚至团子里那五颜六色的菜馅也分不清了。近些年来,每逢元宵节,我家所吃的团子都是从市场上买来的。这些团子,没有了母亲亲手做的那份香甜与绵软了。母亲亲手做的团子,在我记忆的深处芳香着,这种香味,是乡愁的符号,一直在舌尖上缭绕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