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升刚
随着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平台不断发生变革和更迭,社交媒体的繁荣带来了海量的信息,新闻的真实性令受众无从辨别。印度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假新闻培训”,将媒介教育纳入必修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案例教学和模拟练习,开展全民媒介素养教育,开设专门针对媒介素质教育方面的培训课程,培养受众的理性评判思维,使受众学会表达正当意志和要求,在当前的传播环境下不被牵着鼻子走,做“主动的受众”,形成对传播内容、媒介生态等方面的科学认识,帮助受众成长为理性的沟通者和思考者。
将媒介教育纳入必修课程。网络时代,造谣容易辟谣难,印度深受假新闻和恶作剧病毒谣言的影响。如印度著名社交媒体WhatsAPP上传播的假新闻直接导致了命案的发生,对无辜人士的暴力伤害指数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一名27岁的工程师原本是出于善意给孩子们分糖果吃,却被网络谣言误传成儿童绑架犯,被两千多名村民打死。类似的还有抹黑圣雄甘地、鼓励父母拒绝为孩子接种疫苗等假新闻,让受众误入信息传播的歧途,丧失理性思维和客观意识。
面对四处蔓延的谣言,印度着手从娃娃抓起,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的教育课程,在校园专门开设“反假新闻课”,让老师教学生如何鉴别假新闻,培养学生在面对媒介提供的各种信息时,有选择、理解、记忆、思辨以及再创造信息的能力。如印度一所公立中学的反假新闻课堂上,老师以实例教导学生如何鉴别假新闻,并通过大量互动交流,培养学生敢于对内容质疑并交叉核查的能力。同时,印度发起针对学校教师媒介素养的专项培训,让其将所学到的知识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培训学生识别虚假信息的能力。如认识煽情新闻的实质,了解“标题党”产生的缘由及其危害,强调随意分享或盲目转发信息的后果,学习处理假新闻的正确方法,培养检查消息来源的习惯,在接收信息和传播信息时,注重查明情况并提供证据证明事实的真实性等。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批判能力。印度的媒介素养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公众对事实的分辨力,全面提升媒介素养水平,净化舆论环境。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案例教学和模拟练习。随着新媒介的发展,印度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度日益提升,媒介素养教育的形式也在不断更新,利用文字、图像、视频、课堂讲座、随机演练等多种形式,教导孩子鉴别假新闻,掌握对多种媒介信息的辨析能力,让媒介素养成为大家在新媒体环境下必不可少的“有力武器”。如老师在讲解课文时,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案例教学和模拟练习,插入相关的报刊文章、传播实例等真实材料,引导学生养成自觉的媒体批判意识,锻炼学生合理合法使用媒体的能力。
在新媒体上,人们每天发出上亿条即时通信信息,平台的匿名性导致谣言的来源和去向难以追查,谣言伤及的受众数量也不断增长。在印度发生的一些极端案例中,甚至有许多对谣言深信不疑的群众,将前来辟谣的宣传人员直接打死。互联网环境下,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日益扩大,人们必须全面了解媒介,提升信息转换及再加工的能力,培养媒介批判能力,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参与社会发展。因而,媒介素养已经不仅是媒体人的事、成年人的事,而是要从儿童时期抓起,从校园着手。印度在各年级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推广和普及媒介素养教育。其中,教师是网络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只有教师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才能有效地将技术融入教学活动。印度把媒介素养当成考核教师是否合格的内容,对教师进行新媒体素养培训和考试,增强其媒介素养教育意识,提高教师运用媒介丰富教学的能力,以便在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和模拟练习,进行媒介素养知识的普及,培养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的准确搜集、整合、评估、分析及创造性的传播能力,学会利用媒介帮助自己成长进步。
汇聚政府、家庭、学校等多方关系,抵制谣言传播。通常来说,假新闻往往触及人们内心的恐惧,给人们带来强大的冲击力。许多人对谣言将信将疑,宁可信其有、不敢信其无,可见,需提升媒介素养的不只是学生。为了更好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印度汇集政府、家庭、学校等多方开展通力合作,除了在一百多所中学开设反假新闻课程外,还与事实核查平台开展合作,以开发更实用、更有效的课程为媒介素养教育服务。要求家长也积极学习新媒体知识,与朋友、教师、自己的孩子相互沟通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同时,印度警察走村串巷,用高音喇叭告诫大家不要轻信和传播假消息,细心讲解散布谣言的后果,强调媒介素养也是一种参与素养,媒体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应正确对待自己与媒介的关系,坚决抵制谣言传播,以达到共同提升媒介素养的效果。
如今,新媒介素养教育已引起广泛关注,印度通过完善《信息技术法》,赋予政府对谣言传播者查封和处罚的权利,对社交网络平台进行监控,加强新媒体管理规范。督促各部门协同作战,合力监管,正确引导舆论,营造和谐、健康的传播环境,切实做好新时代的把关人。以WhatsAPP为例,它是印度用户量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也是虚假信息、谣言传播的主要载体。在庞大复杂的信息传播网络中,大量肤浅、冗余的信息,包括攻击性言论、粗俗话语、色情图片等,被随意地分享到数千个群中,每个群平均有上百个群成员,他们通常会相信自己的朋友和亲戚在平台上转发的消息,认为“和我关系如此密切的人怎么会出大错呢”,这种情况将危害进一步扩大。为了抵制谣言传播,印度官员录制了Facebook视频,加入了80多个WhatsAPP群,在社交媒体上用英语和地方方言讲授反假新闻课,向受众传达真实信息,这些课程在印度深受好评,有助于推动全民媒介素养教育进程,并演化成全民终身教育。
设立专项检查站,加强网络技术支持。由社会顺从理论可知,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里,人们容易丧失对信息的辨别力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继而被动地接受媒介所传播的信息,较少理性地去思考信息的可信度和求证信息的真伪。随着媒介融合发展趋势日益增强,设立专项检查站,加强网络技术支持,实施全民媒介素养提升战略势在必行,且应成为全民共识。
针对这种情况,印度设立了社交媒体控制室,关注网络舆情和热点,以便及时发现造谣者的行径,阻断虚假信息的进一步扩散。WhatsAPP等社交媒体以技术手段防止平台被谣言滥用,引进一系列新措施帮助受众确认收到信息的真假,比如群主有删帖和禁言的权利,对群成员的信息发布有一定的约束力,上线“标签”功能,将消息标记为“转载”和“原创”,等等。同时,印度软件工程师Sinha设立专项检查站,自费创立了Altnews网站,专门检查网络虚假新闻。网站曾发现一个女孩被犯罪团伙毒打的视频,在WhatsAPP等社交媒体平台上,被传成“女孩信仰印度教导致被穆斯林私刑处死”。网站通过设置内容审查员、事实核查员等岗位,进行24小时网络巡视,辨别信息流中的假新闻,大力开展辟谣工作,坚定立场,将假消息的影响力降低。开展人工排查工作,缩小虚假信息的扩散范围,建设一个既连接世界,又安全可信的传播环境,建立理性讨论的优质社区。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由于没有社会约束力和把关人的存在,在“匿名性”的保护下,受众在发布、转发、评论信息时,缺乏对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尤其是在信息日益碎片化的现在,话语权被分散到普通个体手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传播源,受众不再只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更是信息的传播与生产者。对此,印度设立“社会科学与不实信息科研奖”,以悬赏的形式,寻找减少谣言的方案,鼓励受众仔细甄别和分析信息,对内容负责,建立批判性认知,合理使用媒介,传递有效信息。
网络时代,印度把媒介与教育融入校园的必修课程及实践活动中,在推动全民媒介素养教育提升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值得借鉴和参考。从校园到社会,每个人都处于信息的洪流中,应举全国之力,将媒介素养教育逐步拓展为一种全民教育。中国有句古话:流言止于智者。放眼当下,这里的智者指的是具有媒介素养的群体,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要做一个讲事实、负责任的信息生产者和发布者,成为自己信息发布的把关人。可以说,媒介素养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不仅需要正确理解媒介,培养对信息的解读、批评、思辨的习惯,还要加强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运用媒介发布消息、传播消息时,应更加理性,合理地运用媒介实现自我进步和发展,提升辨别能力和责任意识,让真相走在前面,避免各大信息平台成为传播的“灰色地带”,促进传播环境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