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如何讲好全面从严治党故事
——关于《中国纪检监察报》“来自巡视一线的报道”的思考

2019-12-17 10:05:37文/何
传媒 2019年2期
关键词:巡视组纪检监察从严治党

文/何 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正风肃纪、反腐惩恶,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既为党报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报道素材,同时也对《中国纪检监察报》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改进报道方式方法,讲好全面从严治党故事,使全面从严治党这一宏大命题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报,《中国纪检监察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宣传好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作为自身使命和职责。近年来,《中国纪检监察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报道方式方法,在2017年4月12日至18日期间,推出“来自巡视一线的报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该组系列报道获得了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笔者以该组系列报道为例,就党报如何讲好全面从严治党故事进行探讨。

把握时代大势,找准报道站位

贯彻中央精神,明确报道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战略布局。巡视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和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管党治党中发挥了标本兼治的战略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巡视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做好新时代巡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文章合为时而著。《中国纪检监察报》将宣传好巡视工作、讲好巡视故事作为报社宣传报道的一个重点。十八大期间,党中央共开展了12轮巡视,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实现巡视全覆盖,威力之大,影响之大,前所未有。为宣传好巡视工作,揭示巡视工作锋从何出、威力倍增的力量之源,《中国纪检监察报》特别策划“来自巡视一线的报道”,派出记者深入十八届中央第十二轮巡视一线采访报道,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故事体现党中央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要求。

解放思想观念,勇于探索创新。新闻报道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让群众喜闻乐见。在“来自巡视一线的报道”酝酿过程中,笔者认为,只有深入巡视一线,挖掘一手素材,讲述现场故事,才能生动鲜活地反映中央巡视工作。然而,中央巡视工作高度敏感,涉密性强,此前还没有任何一家媒体零距离“贴身”报道中央巡视组的工作,这给该系列报道的前景增添了不确定性。报社领导研究认为,对中央巡视组的“贴身”报道还是未开垦的“处女地”,报道若成行便是独家新闻,必须解放思想观念,迎难而上,推动报道落地。

经中国纪检监察报社与中央巡视办等方面的沟通协调,最终此组报道方案获得通过,并明确了报道目的:体现党中央对巡视工作的高度重视,揭示巡视为何会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剑”;明确了报道原则:揭秘不泄密,只报道巡视的方式方法,不报道巡视发现的具体问题。

精准设置议题,做好统筹谋划。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深入推进巡视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赋予巡视制度新的活力。在策划过程中,我们认为巡视工作理论和实践成果十分丰富,在一组报道中难以面面俱到,因此报道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必须找准切口,精准设置议题,以点带面地宣传好巡视工作。

在推出的12篇报道中,《中国纪检监察报》分别聚焦巡视工作的定位、巡视工作的方针、巡视的方式方法、巡视组人员的构成、巡视组的工作程序等方面设置议题,通过对某一具体内容的开掘,展现巡视相关工作。如《把“探照灯”对准党内政治生活》一文,就是通过再现巡视组对基层党支部活动记录本进行检查,发现某党支部补编记录的故事,生动反映了“巡视是政治巡视,而不是业务巡视”这一定位。

改进方式方法,在讲好故事上下功夫

体验式采访,带读者身临巡视一线。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现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来讲述新闻故事,才能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来说,中央巡视工作似乎戴着“神秘的面纱”,巡视组的人员构成有哪些,巡视组有哪些工作方式等,都是读者们好奇却不太容易知晓的内容。为使读者充分了解巡视工作,《中国纪检监察报》派出3名记者分别深入中央第五巡视组、中央第十一巡视组和中央第十二巡视组。在一周左右的时间里,3名记者与巡视组工作人员同吃同住同工作,如实记录并详细报道了巡视组开展巡视“回头看”和巡视中管高校的相关情况,给读者以身临巡视一线般的直观感受。如《“像显微镜一样查找问题”》一文中,记者通过“贴身”记录巡视组工作情况,真实还原了巡视组工作人员对某高校下属院所违规公款购买高档红酒问题进行了解核实的过程,给人以扑面而来的现场感,提升了读者阅读体验。

挖掘独家内容,满足受众期待。在新闻报道中,应把读者的需求和关切放在重要位置,主动去了解读者的关注点,呈现他们渴望知晓的内容,尽量避免新闻报道与读者关注出现“两张皮”现象。

中央巡视工作是广大群众关注的话题,但此前从未有媒体零距离地报道中央巡视组的工作,因此很多读者对此感到“不解渴”“不过瘾”,期待看到更多的独家内容和不为人知的故事。在“来自巡视一线的报道”中,记者深入挖掘了诸多此前未见诸报端的独家内容,满足了读者的期待。如《他们这样开展工作》一文中,记者通过在巡视驻地走访和对相关人员面对面采访,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介绍了巡视的工作环节、巡视组的人员构成、巡视监督的方式和权限等内容,让读者对中央巡视组的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一目了然。

注重细节开掘,增强报道感染力。细节描写是极富表现力的手法,它聚焦对人物、景物、事件细节的精致刻画。精当地运用细节描写,能够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对于所见所闻的精彩细节及时捕捉,并将这些生动传神的细节融入稿件之中,使新闻报道更有画面感,富有感染力。如《寻常方式的不寻常威力》一文描述了这么一个细节:巡视组干部到某单位调阅党建资料,但该单位办公室负责人居然耍起小聪明,“一只手拿着一叠材料放在胸前,另一只手把最关键的一页纸攥在背后,想糊弄过去”。不料被巡视组干部识破,最后,从那张纸上发现一条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线索。如此生动的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巡视组工作人员敏锐的思维和细致的作风。

运用鲜活语言,讲群众“听得懂”的话。新闻故事要讲得生动感人,还需要在语言艺术上下功夫。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应常思考如何改进文风和话语体系,如何多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白话,少用晦涩的术语和空洞的论述,让群众在喜闻乐见中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

在“来自巡视一线的报道”中,记者真实记录每个新闻人物的个性化语言,通过有温度的话语使报道“冒热气”“接地气”。如《与群众紧紧拧成一股绳》一文中,记者就巡视组联系信箱的设置情况对巡视组干部黎某进行采访,黎某告诉记者,“联系信箱如果放在犄角旮旯,群众想找也找不到,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只要信箱附近有摄像头,我们一律要求进行遮盖,确保举报人‘来去无踪迹’。”此类语言的运用,带给读者更好的阅读感受,提升了报道的传播力。

升级传播模式,多媒体融合提升报道效果

党报要讲好全面从严治党故事,除了坚持生产有营养的优质内容外,还应在传播模式上积极转型升级,通过把握运用官网、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媒体,使报道从单一传播升级为立体传播,从延时传播跨越到即时传播,及时抢占舆论高地,把“好故事”“好声音”第一时间传递给广大受众。

《中国纪检监察报》在推出“来自巡视一线的报道”过程中,在每篇报道的见报当天,即通过中国纪检监察报官网发布和微信公众号推送,实现对受众的“点对点”即时传播。同时,《中国纪检监察报》还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开展业务融合,报社在推出系列报道的同时,网站也第一时间在官网及其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实现了新闻传播的提速增效。

猜你喜欢
巡视组纪检监察从严治党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纪检监察机构如何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纪检监察干部要争做勇于担当的排头兵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5:08
全面从严治党,基层更应主动作为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0
水利部党组第一巡视组向淮委党组反馈巡视情况
治淮(2018年11期)2018-12-05 07:50:14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0:45
纪检监察
对『 巡视组组长被查』的反思
支部建设(2016年33期)2016-11-28 08:00:24
中央巡视组入驻一行三会
时代金融(2015年31期)2015-11-18 02:18:47
深刻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
学习月刊(2015年13期)2015-07-09 05:3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