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 滟
长兴传媒集团由长兴广播电视台、长兴宣传信息中心、县委报道组、“中国长兴”政府门户网站(新闻板块)整合而成,成立于2011年4月,是全国第一家整合广电和报业资源的县域全媒体集团。目前,集团旗下有3个电视频道、2个广播频率、1份报纸、2个网站,“两微一端”用户超65万,有线电视用户18万户,员工450余人,总资产9亿元,2017年营收2.09亿元。2018年目标营收2.28亿元。
长兴传媒集团由长兴广播电视台、长兴宣传信息中心、县委报道组、“中国长兴”政府门户网站(新闻板块)整合而成,成立于2011年4月,是全国第一家整合广电和报业资源的县域全媒体集团。目前,集团旗下有3个电视频道、2个广播频率、1份报纸、2个网站,“两微一端”用户超65万,有线电视用户18万户,员工450余人,总资产9亿元,2017年营收2.09亿元。2018年目标营收2.28亿元。
近年来,长兴传媒集团以媒体融合为核心推动力,以大数据为强劲引擎,向创新、融合、智慧、品质、文化、人才六大发展领域纵深挺进,加快打造现代互联网智慧型区域融媒体集团。
做好顶层设计。一是整合机构资源。2011年4月,按照中央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件精神,将县级媒体的改革作为全县文化体制改革的破题之举,及时作出组建传媒集团的决策。在原广播电视台、宣传信息中心、县委报道组和政府网新闻版块进行整合,克服利益调整、人事变动、资产重组等困难和考验,组建了全国首家县域全媒体传媒集团,为融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是优化领导体系。贯彻党管媒体原则,集团在党委会的领导下,设立董事会、编委会、经委会,实行绩效管理,形成职责权利清晰的领导体系。三是把握发展方向。县里成立媒体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常委会定期研究媒体融合工作,每年研究并推进一批媒体融合重点项目,出台了《长兴县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实施意见》,明确媒体融合发展目标,对培育新兴媒体、改造传统媒体、加强区域媒体融合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优化激励机制。一是强化绩效考核评价。将长兴传媒集团纳入全县党群考评组序列进行统一考核,综合实绩分和评议分,同时由长兴县委宣传部、县政府办、县国资委、县财政局四家单位联合出台针对长兴传媒集团年度目标责任制绩效考核办法,既考核集团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对外宣传、主题宣传等方面成绩,也按照企业化运作的思路,考核广告营收、产业拓展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情况。二是完善薪酬晋升机制。按照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的模式,将集团中层以上的收入与全年绩效挂钩,平均薪酬高出全县其他单位干部平均薪资;强化集团班子结构专业化,将优秀管理中层和采编人员纳入全县副科级后备干部库,先后将集团内部10多名专业人才提拔到领导岗位。7年间,长兴传媒集团五次获得县综合考核一等奖。
抓好要素保障。一是加强人才保障。长兴传媒集团一直把握人才引进作为第一要务,并将高层次人才纳入《长兴县名师名家培养行动目录》,对于业务能力较强的人员,往业务骨干的方向去培养,并出台配套的特殊人才年金制和首席人员首席待遇制度,使员工获得最大化的提升空间,有效稳定了人才队伍。二是支持硬件建设。2007年,长兴县政府划拨龙山新区地块兴建传媒集团大楼,总投资1.5亿元,开放式演播厅、600平方米大型活动演播厅等五个演播厅、非编系统、硬盘播出系统等硬件设施在当时全国县级媒体中屈指可数。近几年,还对电视高清转播车、高清摄像编辑设备及“中央厨房”等进行了全方位改造。三是进行战略投资。长兴传媒集团与航天五院共同实施信息资源平台研发项目,与县国资委共同出资成立长兴慧源有限公司,承接政府社会投资类信息化项目,打造具有复制推广价值的运营模式和产品体系,建设运维云数据中心,形成长兴“智慧枢纽”。
争取政策支持。一是强化项目运营。协调落实兴国商务楼场所作为集团产业运营的基地。结合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建设,长兴传媒集团主动承接全县智慧型城市的公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重点部门云数据库建设。全面推进以长兴发布公众号为核心的政务新媒体体系建设,由集团统一运维管理。二是强化深度合作。长兴传媒集团主动与乡镇就农事节庆等活动开展“一条龙”服务,从策划包装、搭台演出、广告宣传合作、制作播出全方位呈现,与部门共同策划“红绿灯前见文明”“警察故事”“娘舅来了”等专题节目,合作推出车展、房展、等各类展会活动。三是强化战略合作。长兴传媒集团与航天五院等国内一流的大数据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全力打造打破县域信息孤岛的信息系统,率先在全省建成亩产效益大数据中心。同时,充分利用移动终端、新型传播平台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打造信息资源汇聚平台、《掌心长兴》政务民生APP,推动具有长兴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
长兴传媒集团始终坚持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这一功能定位。在8年的融合实践中,长兴传媒集团由平台的简单相加向系统的深度相融转变,实现了从“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的蝶变。
传播媒介有变,党媒属性不变。长兴传媒集团拥有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站、客户端、微信微博等多种传播平台,传播形态也丰富多元。但不管传播载体形态如何演变、如何多元,媒体融合坚持党媒性质不会改变。集团在构建媒体融合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媒属性不动摇,保证媒体融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和发展。
体制机制有变,人才导向不变。在“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的原则指导下,不断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实行党委会领导,内部设立董事会、编委会、经委会,形成重大决策、舆论宣传、经营创销三大体系统一运行、互助发展的总体管理架构。不断探索融媒体运作的全新机制,并通过深入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举措,建立起符合传媒业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理念在转变,机制在优化,但是人才为本、人才优先的发展理念从未改变。集团以培养打造“一专多能一尖”的融媒体采访队伍为目标,通过内部锻炼、跨岗交流、外部引进、师徒结对等多项措施,全方位提升人才队伍的素养。
创收模式有变,价值取向不变。随着传播方式和媒体形态的不断演变,集团运营模式和发展路径不断创新,推动经营创收的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从纯广告业务为主,到产业多元化经营拓展,目前政务合作、活动营销、产业经营、商业广告创收比例基本为3∶3∶2∶2,为媒体融合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紧密结合长兴实际,全力做大做强正面宣传,传播主流声音、弘扬社会正气,凝聚积极、健康、向上的正能量。
传媒技术有变,内容为王不变。内容与技术,是神与形的关系。在媒体趋于深度融合的当下,新技术是媒体融合的助推器,也为打造优质内容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技术的发展、设施的改进,是媒体发展的“基础设施”。近年来,长兴传媒集团加快回归媒体本质属性,把更多精力投向内容创作,生产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内容,不断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机制的融合。一是完成架构重组。2011年长兴传媒集团组建后,马上设立全媒体采访部,2012年设立全媒体采访中心,2014年搭建全媒体新闻集成平台,2015年升级为融媒体平台,2017年4月,架构重组,组建融媒体中心,打通各媒体平台,下设10个部室,促进管理扁平化、功能集成化、产品融媒化的融合发展,从而实现“一次采集、多种产品、多媒体传播、多元经营”的发展格局。同时,借鉴“中央厨房”的先进经验,打造县域版的“融媒眼”。二是完善激励机制。传媒集团自组建以来,实行“双聘+五档薪酬”的机制,打破编制内外人员身份,实现按岗定薪、同岗同酬、量化考核、多劳多得的分配模式。
内容的融合。作为新闻媒体,内容永远是根本,是“硬通货”,是核心竞争力。集团始终坚守“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新闻本土化,每年推出切合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的重大主题报道近40个,小型报道栏目60多个。栏目民生化,开设民生栏目《小彤热线》,是浙江省新闻名专栏,充分发挥“6111890热线”“市民督导团”两大载体的作用。创新策划《温暖》栏目,累计播放142期,感动和带动社会各界人士1000余人参与帮扶低保户、低保边缘户、残疾家庭、大病家庭等困难群众,并在爱心企业的支持下,筹集到200多万元爱心款,成立了“温暖公益基金”,使传媒集团成为一个有温度的媒体。活动品牌化,每年举办各类活动300多场,其中,广播部一年就要完成各类大小活动100场左右。《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信仰的力量》《永远跟党走》等活动广受好评。同上级媒体和知名互联网平台的合作不断深化,专题活动逐渐向定制化、全网化、高端化、系列化发展。专题精品化,积极拓展专题制作业务,年均完成近100部,实现创收400万元。广播部策划制作的微广播剧和《掌心音频》,常年制作系列音频产品,而且开始逐步走向市场,定制化生产。移动优先化,移动端产品多样化,推出掌心视频、掌心音频,目前每月短视频生产量突破50条,最高的阅读量在自己的平台上能够突破6万,“山竹”倒槽的直播达到将近40万传播量。《掌心音频》——《历史的回望》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第一集《狄家斗的故事》,传播量将近达到60万。推出微直播栏目,主打各类突发、服务、新闻类直播,“河长带你去治水”总观看人数超过11万,端午直播观看人数突破5万,“山竹”突袭的直播,从早间10∶00广播率先直播、紧跟着掌心长兴微信微博滚动直播,然后午间12∶15电视直播,一直持续到中午13∶30,影响力巨大,第一时间传递了长兴四个乡镇遭受灾情信息,像这样的移动首发的直播,如《直击太湖高水位》《直击暴风雪》《强降雨来袭》等现象级的移动直播,在长兴传媒集团已成常态。节目多元化,2017年9月以来,相继推出四期大型融媒体舆论监督节目《直击问政》,每个季度一期,直面社会热点问题,节目收视率屡创新高,推动解决了大量社会问题。策划制作的微电影《亲水谣》、纪录片《工业的力量》《了不起的企业家》《摆脱贫困》《我们村干部》《老兵无悔》等好评如潮。直播常态化,自2014年开始,每年坚持开展融媒体直播12场,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运行机制,成为收视增长的最大利器。《铁军红流》《高考揭榜夜》《一起跑太马》《破风环太湖》《铁三铁三》《开学第一课》《清明图》《端午来了》等,都屡次创下电视收视率新高。
技术的融合。媒体要融合,技术是支撑。2009年,投入5000万进行新大楼设备技术改造。从2017年至今,又投入6000多万元,完成高清化改造和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等项目建设。运用4G传输、流媒体传输、移动直播、无人机采集、VR全景拍摄等技术,实现内容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多媒体化展示。2018年,开发新的传播平台和移动终端,重点打造第三代“掌心长兴”APP,主打“新闻+服务+互动+直播+游戏”等功能于一体。找准了“新闻+服务”的模式,尝试搭建起长兴本地最优质的“政务+民生”服务平台,力争打造长兴本地的政务、民生、公共资源、自然人等公共服务平台。2017年10月,长兴传媒集团成为首家成功入驻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公共平台”的县级媒体。
人才的融合。媒体融合状态下,对全媒体人才要求更高,也更加迫切。集团根据采编队伍的特点,着力培养“一专多能一尖”的全媒体采访队伍。从2017年开始,传媒集团每年投入百万资金,启动“万物生长”学习提升计划,分批次组织干部员工赴杭州、上海、北京等地上挂学习300余批次,邀请媒体融合领域专家来长培训70余次。同时,建立面向全国招聘优秀人才的常态机制,打破身份限制,完善薪酬体系和晋升机制、“首席”聘任办法等制度,使人才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产业的融合。立足媒体优势,集团实施项目化运营模式,先后尝试推出“媒体+会展”“媒体+教育”“媒体+活动”“媒体模式输出”等项目,通过做好“媒体+”文章来做强传媒产业。2012年,集团开始布局大数据产业,介入县域数据服务配套项目。2015年组建县级云数据中心,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同时,通过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出长兴县政府服务大数据中心,挖掘本地化项目,不断积累资源和运营经验。2016年,集团与国资委合资成立长兴慧源有限公司,承接政府社会投资类信息化项目,投身智慧城市建设,着手布局未来智慧城市项目。
文化的融合。优化完善凝聚力工程。打造家文化,集团组建了15家俱乐部,常年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俱乐部活动,打造了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办公环境、改造“传媒之家”员工餐厅,为集团发展营造良好的传媒之家氛围。倡导和文化,将人心和善、家庭和睦、团队和谐、事业和合、环境和美。实施谈心文化,各层级领导、中层、员工,常年互动开展谈心谈话,及时消除员工思想障碍,为集团良性发展扫除障碍。长兴传媒集团就是用独具特色的媒体文化,凝心聚力,温暖人心。
媒体融合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长兴传媒集团媒体融合一直在路上。下一步,集团将继续探索实践,深化改革创新,更进一步构建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一流区域融媒体传播体系提高站位、提升标准,持续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工作,为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贡献更多长兴智慧和长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