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周刊》三种经典封面报道类型探析

2019-12-17 08:04严碧华
传媒 2019年1期
关键词:荔波民生生态

文/严碧华

封面报道是新闻期刊的“脸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封面报道做得好与坏, 直接影响读者是否阅读及订阅,更关乎一本新闻期刊的综合影响力。

作为国内唯一以民生命名的新闻期刊,民生周刊杂志社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秉持“为民生服务”的理念,以“讲好民生故事、促进民生发展”为办刊宗旨,用独特的选材、独到的视角、独立的思想,宣传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努力,反映民众的诉求,真实记录中国民生的发展进程,力争权威、高端、新锐,着力打造一份可读、可信、可亲,富有理性、建设性与责任感的主流期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在具体运行中,编辑部紧扣杂志定位,将封面报道视为重中之重,经常是集全编辑部甚至杂志社之力去打造。经过八年的磨合、沉淀,初步形成了三种相互联系但风格又不尽相同的封面报道形式,即话题型、调研型和问题型。

话题型封面报道

话题型是新闻期刊常见的封面报道形式,《民生周刊》也不例外。

近年来,中央及各级政府对民生越来越重视,与民生相关的话题报道经常成为封面报道,特别是生态、教育、医疗、扶贫、社保、乡村振兴等领域。2018年两会期间,杂志即在2018年第3期推出以乡村振兴为话题的封面报道。在具体策划时,《民生周刊》编辑部门从选题背景、选题角度入手,明确具体的稿件布局和操作方式。

选题背景是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公布,绘制了“乡村振兴”顶层设计的宏伟蓝图。这份文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对全面振兴乡村进行了具体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这意味着“乡村振兴”从顶层设计进入到了实施落地阶段,乡村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乡村振兴大幕已经开启,画卷徐徐展开,考验各地的是如何将乡村振兴这幅巨卷描绘得更加丰富多彩。

基于这样一个背景,《民生周刊》将2018年两会报道的第一期聚焦乡村振兴,力求多维度呈现乡村振兴的典型实践、难题和解决之道。在稿件布局方面,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涉及的几个主要方面,如基础、产业、生态、文化、人才、治理和机制等,再配以综述和权威专家访谈。综述以新闻综述和图表形式解读缘何选择在此时出台该战略,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专家方面则是采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权威解读乡村振兴着力点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综观那些发展较好的乡村,多是因为有了合适的产业。因此本期封面报道中,产业篇篇幅较大,呈现了多个地方如何发展产业。工业化进程中,环境问题凸显,曾经交通不便的乡村,可以说是难得的净土,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需优先考虑生态环境。倘若没有山清水秀,即便经济发展起来的乡村也是败笔。鉴于此,生态也是本组封面报道的重点。实施乡村振兴,制度建设不可或缺。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产权制度,激活市场。比如,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本期封面报道选取了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地区采访。

整组报道有点、有面,呈现了各地丰富的实践及困惑,再通过专家访谈解疑释惑。报道刊出来反响较好,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本期封面报道得到了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肯定。

如果说“乡村振兴大幕开启”关注的是某一具体民生领域,那么2018年第22期封面报道则关注了多个民生领域,这期封面报道主题为 “民生40年”,对改革开放40年来民生成就进行集纳式报道。

策划思路同样是从选题背景、角度、稿件布局和操作方式入手。选题背景方面是改革开放40年。1978年5月,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在《光明日报》一版刊发。它掀起了席卷中国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成为那支撬动改革开放的哲学杠杆。短短六千字,激荡四十年。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民生保障越来越好,民生变化巨大。《民生周刊》从2018年7月开始,从百姓角度、以具体案例或综述形式,刊发了系列关于改革开放40年的报道。

为更好做好改革开放40年报道,我们选择在11月第二期刊发改革开放40年的封面报道,选取住房、医疗、生态、社保、扶贫、教育、文化、食品安全等十个民生领域,通过采访业内权威专家,从专家亲历的角度,体现某一民生领域的变迁。稿件要求具有纵深感,比如,时间跨度长。要有故事细节,要体现对某一民生领域较为权威的回顾。因此采访对象的选择非常关键,创刊8年来,《民生周刊》通过采访积累了大批专家资源,从中选择了长时间研究某一民生领域、亲历过相关政策出台的权威专家。

比如,住房篇的住房制度改革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在调整中逐步展开。1978-1988年的探索试阶;1988-1998年在全国逐步推开和深化阶段;1998年至今实行的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住房保障制度阶段。2003年以后,中央一方面继续推进住房制度改革,一方面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尤其是近年来,中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坚决遏制炒房。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顾云昌全程参与了相关政策的制定,对此感受深。记者采访时以他亲历的角度,讲述住房政策的几十年变迁,有政策变动脉络,也有故事,可读性强。

社保方面,我国自1984年开始逐步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三十多年来,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迅速发展,社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保基金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保服务体系逐步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全国人大常委郑功成参与了相关立法工作,通过采访他,从亲历的角度讲述社保政策越来越完善。

生态方面,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翻天覆地,对生态的重视也与日俱进,从以前的“先发展,后治理”到如今生态文明全面布局,对生态文明进行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视生态效益。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是国内较早关注环境立法的专家,他见证、参与了多部环境法的出台,通过采访他,从讲述多部法律出台的背后,彰显对生态环保越来越重视。

扶贫方面,我国第一次大规模扶贫开发政策的调整始于1986年,从上到下正式成立了专门扶贫机构,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确定了划分贫困县的标准。三十多年来,尤其是十八大后,在精准扶贫思想指引下,扶贫成效显著。国务院扶贫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小云是较早从事扶贫研究与实践的专家,通过采访他,呈现了几十年来我们扶贫方式的变化及近年来精准扶贫成效。

整组报道的关键点是找到对应的采访对象,编辑部门利用一周的时间完成了相关采写。对外,我们呈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10个民生领域的巨变;对内,丰富了对相关民生领域知识的掌握。

类似这样的话题型封面报道还有很多,2018年第21期封面报道——央企扶贫。选题背景是近年来央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发挥国家队优势,为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如交通、电力、通信等,投入资金、技术、人才,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做出了巨大贡献。央企在扶贫中,还派出大批优秀干部坚守脱贫攻坚一线,专门成立了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促进贫困地区加快摆脱贫困步伐。央企在扶贫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相关报道也不少,但极少集纳式呈现。本期封面报道,通过深入多家央企扶贫点,从贫困群众及帮扶地方领导角度看央企扶贫,通过扶贫干部驻村扶贫故事来呈现央企扶贫,并邀请专家对央企扶贫工作进行点评。此组报道刊发后,得到了读者和多家央企的肯定。

典型案例调研型报道

话题型之外,典型案例调研报道,也是《民生周刊》封面报道常见形式之一。

作为报道服务民生的新闻期刊,民生周刊杂志社一直将县市公务员作为主要读者群体。近年来,在原有基础上,加大了对县市典型案例的集中式、调研型报道。在具体操作时,通常选取在某一民生领域做出特色的地方,组织记者、专家,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调研及和当地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座谈。深入了解某地在某一民生领域的典型做法,进而提炼、总结和宣传这一典型经验。在通过《民生周刊》宣传报道时,通常是以封面报道形式呈现。

比如,2015年第12期封面报道:“湖州:织就绿色金山银山梦”。大背景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一些地方奉行先发展后治理思路,久而久之,环境不堪重负。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作为媒体如何有效宣传?《民生周刊》编辑部通过具体案例来呈现。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科学论断。 2006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湖州调研南太湖开发时再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勉励湖州要做好保护生态环境、彰显滨湖特色的文章。这是对湖州未来发展走势、发展机遇和发展路径做出富有洞察性的重要指示。从2005年至2015年,湖州人高擎生态文明大旗,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道上快步前行,成效显著。从建设生态市,到建设美丽湖州的战略部署;从铁腕治太湖,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不懈探索;从率先提出“绿色GDP”,到获得全国首个生态县、全国首个环境优美乡。“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是元代诗人戴表元对浙江湖州的赞美和感悟,也是今日湖州的真实写照。

在具体操作时,民生周刊杂志社副总编带队,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专家及媒体记者前往湖州调研,两天的行程,调研采访了多个具体案例,比如渔民上岸、乡村环境整治。湖州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主持召开了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的座谈会,通过交流,更加全面了解湖州在生态文明方面所做的工作及经验。此组封面报道推出后,引起了多地关注与学习。

湖州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在生态文明方面做出了样板,那么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做?2018年8月,我们选择了贵州荔波。瑶山、月亮山和麻山,曾是贫困地区代名词,荔波地处瑶山、月亮山区域。全县18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92%以上。2014年底,荔波贫困发生率高达34.5%。一方面生态好、山水好;另一方面贫困程度深。荔波以“两山理论”和“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减贫行动,从2015年开始推行全域旅游战略,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带动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截至2018年,贫困发生率降低至13.4%。通过旅游这一绿色、富民产业,荔波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同步推进。

同样是民生周刊杂志社副总编带队,深入荔波调研,解剖荔波在落实“两山理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中的丰富实践。在稿件呈现时,我们注重案例、人物故事、综述和专家署名文章结合,刊发了以“荔波:全域旅游交出精彩答卷”“优势产业筑牢扶贫根基”“荔波走上美丽富裕路”“梦柳风情小镇幸福转身”“洪江村:让艺术复活古村民居”“让百姓搭上旅游致富快车”“苗寨愚公龙贵雄”等稿件,较为系统、全面的呈现了这几年荔波是如何将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问题型报道

话题型和调研型占据了《民生周刊》封面报道的绝大部分,但作为一份以民生命名的新闻期刊,《民生周刊》并不回避问题,刊发了多篇调查报道,有些还上了封面报道。比较典型的有2013年第22期刊发的“杭州污染调查”和2013年第16期刊发的“上市公司环保谎言”。

杭州湾这一昔日风景如画的海域,孕育了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而有段时间这里的居民却在为寻找一条能够游泳的河流而发愁。“赭山坞里好风光,三面青山靠钱塘。”钱塘江这条孕育了浙江、最终汇入杭州湾的“母亲河”,曾正因沿岸工业园区的崛起而变得污秽不堪。同样糟糕的,还有诸多裹挟着工业废水及地方GDP冲动的大小河流。它们的汇入,让原本风景如画、鱼虾肥美的杭州湾,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排污池。

这些成了彼时策划杭州污染调查的大背景,杂志社编辑部安排记者沿着杭州湾周边展开调查,呈现了杭州湾及钱塘江流域曾经污染的场面,并试图探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此组封面报道刊发后,人民网首页显著位置进行了转载,社会反响好。此后几年,在浙江全省推行“五水共治”的大背景下,杭州湾污染得到了遏制和治理,如今明显改善。

作为公众型公司,上市公司被视作治理规范、履行社会责任的典范,但也有一些上市公司,一方面高举社会责任旗帜,另一方面却污染项目所在地环境。迫于越发严峻的环保压力,一些上市公司还试图用谎言掩饰并不光鲜的环保真相。正是基于样的背景,我们组织记者采写了上市公司环保谎言封面报道,以具体案例、专家访谈的形式呈现上市公司是如何制造环保谎言及建言如何约束上市公司此类行为。稿件刊发后同样受到相关方面高度关注,人民网、新华网等对此进行了转载。

以上三种类型是近年来《民生周刊》主要的封面报道形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公众从“读纸”变成了“读屏”,但优质内容仍然是稀缺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民生周刊》编辑部一直契而不舍的去打造内容,力争将每期封面报道做成精品。

猜你喜欢
荔波民生生态
A New Species of Odorous Frog Genus Odorrana (Anura,Ranidae) from Southern Guizhou Province,China
“生态养生”娱晚年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荔波国际儿童动漫节
荔波——别样的美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荔波县委离退局传达学习州纪委文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