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融媒体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看传媒教育改革的创新模式
——以浙江传媒学院“浙传云”为例

2019-12-17 03:28袁振宁
传媒 2019年12期
关键词:浙江学院融合

文/袁振宁

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快速发展及融媒新格局的构建,时代为传媒人才培养战略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业界的需求。浙江传媒学院搭建的“浙传云”教学平台,正是基于融合媒体环境下构建的系统性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专业的传媒类高校,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广泛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积极推动传媒教育产学研创的发展,构建了媒体化的传媒教学生态系统,实现了对跨媒介技术的充分应用。“浙传云”具备对信息资源提炼、整合和分析利用的能力,实现了实践教学流程的创新,达到了媒介融合时代传媒教育的目标。

一、模式创新:塑造融合媒体实验教育生态

“浙传云”的构建思路围绕媒体化实践的智能教学展开,全力打造的“智慧教室”具备丰富的应用场景,顺应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以及对优秀传媒人才的培养需求。浙江传媒学院通过教学模式创新,开发建设了融合媒体实验教育平台,实现了传媒教育课程进入“云平台”,构建了传媒类实践教学系统。

1.打造智慧教室,实现实践教学流程再造。人工智能时代,媒介融合对传媒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与挑战,浙江传媒学院通过引进媒体行业的最新技术和实践内容,将大数据、云计算等在实践教学领域进行广泛应用,开展媒体融合实验教育的创新业态,打造“云上智慧教室”的新概念和全流程,推动了传媒教育模式的创新改变。与此同时,加强与合作伙伴的相互支持与协作,如与科技公司共建实验室,实现产学研创一体化的教学融合生态,在推进媒体业务生产、校企合作等方面不断深入。

传媒行业的发展需要媒介技术的支持,浙江传媒学院“浙传云”目前的硬件配置可以满足学生在线学习的需求,通过“测试”“演练”“试错”“实战”等环节共享教学资源,并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资源进行扩充和拓展。 “浙传云”致力于“云上传媒人才培养”,基于融媒体的顶层设计,进行系统教学规划,从而使传媒教育的核心由教师向学生过渡,学习方式由普通的传授学习向融媒体实践教学转变,为构建融媒体实战教学提供了实践支持,塑造了全新的融合媒体实验教育生态。

2.基于“浙传云”构建新场景,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浙江传媒学院通过引领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以实施“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区”为抓手,提供硬件条件与制度保障,广泛开展教学改革,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例如,与超星集团合作开发第二课堂学习平台,与阿里文娱集团大鱼号等共同打造实践教学生态圈,实现媒体实践课程在云平台的运行与管理,为学生带来云上传媒教育生态系统的新型学习体验。

融合媒体时代,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当前的传媒教学场景发生了巨大变化。浙江传媒学院通过构建基于“浙传云”的融媒体智慧教学新场景,实现了产学研创等各项业务的多维度云平台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媒实践,以媒体化模式培养传媒人才。平台依托国家级创新实验区和媒体传播优化协同创新中心等高层次平台,强化传媒专业院校的办学优势。例如,与体育节目主持人协会联合培养专业人才、与娱乐科技公司合作定向培养电竞娱乐人才、开设新华书店班、实施青春天娱计划等,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以“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传媒人才为培养目标,探索建立具有传媒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理念创新:坚持“产学研用”特色一体化

新媒体时代下,融合是主线,也是第一要义。浙江传媒学院打造高校融媒体实验教学平台,通过理念创新,将传媒教育生态系统中相关的因素一一重构,形成立体化的“浙传云”平台,培养具有综合实力和专业素养的全媒体人才。这并不意味着“无边界”或什么领域都能随时进入,也不是为了追求成为“万金油”“捡到篮里都是菜”的杂家,而是让学生成为具有特长的多面手。既有“专”,即在专业领域具有高度感知力,具备挖掘深度内容的意识;更有“全”,不仅仅是见多识广、博闻强识,而是紧跟时代脉搏,对前沿科技和社会热点高度敏感,能以大视野逼近实质,最大限度提升新闻价值。

1.开“专班”育人,培养“专家型”人才。浙江传媒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较为具体化,“浙传云”平台的建设就是要求学生既要在熟知的领域“驾轻就熟”,也要边干边学,储备专业知识,思考现实问题,深刻了解一个现象、一个话题,打开传播的新空间。学院通过开“专班”育人,让学生除了掌握传统的采写编评专业知识,还要在自己相对擅长的关联领域不断拓展,结合最新的媒介技术,带着问题意识和变量思维,去观照社会生活。例如,学生自制海棠TV系列节目,包括节目策划、拍摄剪辑、视频包装,网站页面制作、内容编辑、版面设置,运营浙传云微信公众号、信息发布和风险管控等。当前,学院陆续建成的智慧浙传APP、直播云教室等平台工具,就是最大程度使用“浙传云”为传媒师生服务的实例。

为培养“专家型”人才,浙江传媒学院鼓励师生广泛开展科研创作,并通过多种形式,把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转化为教学内容,服务传媒教育。例如,校园内开办了多个专业工作室,“韩忠影视美术创作工作室”“一品视觉工作室”等,不仅成为师生进行专业项目开发和实景工作设计的创作基地,更成为开放式的融媒体教学育人平台,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成长。学院不断深化学界和业界融合协同育人的理念,将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贯穿传媒教育全过程,充分利用学校和行业两种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开创特色化、个性化的优秀传媒人才培养理念。例如,在媒体形态日新月异的当下,结合业界实际,设置“数据新闻”等专业方向,将课程教学目标精准化,培养适应融媒体时代发展的人才,使之能够适应行业需要,成长为具备高素质的传媒人才。

2.设“复合”课程,挖掘“全能型”人才。浙江传媒学院“浙传云”平台搭载了媒体实务,为学校师生模拟栏目制作,公众号运营分析,舆情数据支撑等教学内容,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新要求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例如,通过设置对接行业前沿的跨学科课程,促进传媒与各个专业的交叉融合,顺应当前媒体产业迅猛发展的走势,广泛开展“实战演练”,以“真题真做”设计实验项目。

新媒体时代,做一个“全能型”人才,成为融媒体时代记者的自觉追求。在传媒人才培养过程中,浙江传媒学院构建了“融合型”课程体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熟练驾驭不同媒介技术,生产出体验感和认可度俱佳的产品,开展产学研教一体化活动,增强学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今,传媒行业正在被重新定义和构建,传播生态已发生根本变化,传统模式已不适应现实需求,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传媒人才需要熟悉不同的媒介工具与技术。学院从传输智能化与媒体互动化角度,培养学生的数据解读能力、互动能力、技术认知能力等。可以说,传媒行业的边界融合、跨界当道是互联网时代显著的潮流和特征,无论是面对题材跨界,还是在日常工作,媒体都需要精锐力量,跨入不同的门槛,把握大的背景,避免平面呈现。因而,传媒学子要提早置身于前沿领域,培育自己的眼光和能力。

三、结语

“面向实战”的实践教学,是浙江传媒学院培养高素质传媒人才的重要手段。近几年,学院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和理念创新,推进融媒体教育新局面,对于高校传媒教育而言,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按照中央关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精神,浙江传媒学院主动迎接媒介技术挑战,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不断加大对融媒体人才培养的力度。在平台建设、媒介技术等方面满足时代需求,积极开展“浙传云”的平台化建设,将教学服务向云端迁移,塑造传媒高等教育生态圈,顺应媒体融合大趋势,为培养优秀传媒人才提供有效支撑。“浙传云”平台则拓展了实践教学范围和内容,紧密围绕功能与定位,主动拥抱媒介业态变革,完善了传媒实践人才培养服务,推动了传媒教育的实践创新。

猜你喜欢
浙江学院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Mother
融合菜
Task 2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融合》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