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及其呈现

2019-12-17 01:39:03
未来传播 2019年4期
关键词:国产电影背景文化

戴 哲

正如文学永远不可能独立于社会、文化、历史甚至政治而存在,电影也同样如此。无论何种形式、风格、类型的电影作品,都应当承担起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媒介的责任,尤其是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载体的责任。近年来,国产电影在票房上获得了显著的成绩,并逐渐形成某种完善的、成熟的和系统的产业模式。但是,即便如此,对于国产电影而言,其更为重要的使命显然在于承载和传递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与此同时,电影作品本身便是通过其内在包含的文化内涵吸引甚至影响观众,也因为如此,电影自身也成为了一种文化。而包含着丰富的、恰当的,属于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电影“内容”,成为当下国产电影提升竞争力的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甚至是其根本。正如好莱坞电影,虽然其最突出和成功之处在于其完善的电影工业生产和布局,但其之所以能够在全球影视甚至整个文化工业版图中占据如此险要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所传递的价值观念,而“美国文化”某种意义上也正是经由此得以在全世界传播。

如此,以具体的文本为例,讨论国产电影中包含着怎样的文化,其经由怎样的方式被呈现出来是为必要。此处论及的“文化”大体上可等同于“中国文化”,其核心在于“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品质”,又常常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或者说,经由传统文化,电影衍生出诸多文化精神。

一、作为故事背景的中国文化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电影,其核心都在于讲故事。故事虽然重要,更重要的却在于讲述故事的方式,而讲述故事的方式,与多种因素有关,故事背景的设置则是其中之一。电影中的故事背景,指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指的是与故事相关的文化、历史方面。对国产电影而言,其“故事背景”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包含在故事背景中的中国文化为故事的讲述提供必要的支撑,同时中国文化因为背景的设置被凸显出来。

首先,作为故事背景的“时间”。此处所言的“时间”,不只是物理时间,更具有了特殊意味。以“主旋律电影”为例,该电影类型从狭义上而言,是较为典型的承载“中国文化精神”的电影类型,其故事多以弘扬国家意识形态为主要目的,所以故事发生的时间多与国家建设有关,譬如“建国三部曲”——《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建国大业》中的“1949”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有关;《建军大业》的时间为“1927”年,指向的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及失败后这一段历史;《建党伟业》涉及了两个时间,辛亥革命爆发的“1911”年,以及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1921”年。显然,这些“时间”也成为了影片的一种“背景”,与其它元素一起共同对“故事”展开了“叙述”。

其次,作为“地点”的故事背景。对于试图传递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国产电影而言,其故事发生的“地点”通常与“中国文化”紧密相关。同样以主旋律影视剧为例,其故事地点多是诸如北平、延安、南昌、武汉等发生过重大历史性事件的地方;这些地点也可以是某些省份和区域,比如陕北、湖南、江西。无论是具体的某个城市,还是某一个省份或区域,当他们出现在主旋律影视剧中,常与中国战争相关的文化、与中国崛起相关的文化、与中国的国家建设相关的文化,归根结底与中国的爱国文化、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联系在一起。

最后,作为文化、历史的故事背景,指的是电影以某些文化或历史事件作为背景和基础,从而使故事和情节得以展开和推进。比如《建国大业》以抗战结束后,各阶级、党派、广大人民群众突出的反战情绪,以及重庆谈判、国民党意图独裁这些历史状况作为背景;《建党伟业》则将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这10年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民国初期的动乱、五四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为历史背景;《建军大业》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力挽狂澜,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这一历史过程为背景。这些作为背景的“历史事件”,同样都可以与“中国文化”中的舍己、爱国联系起来。而有些影视剧则直接以某种“文化”作为背景,比如公仆文化——为国家人民服务,不求回报,并可将其追溯至中国儒家文化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备受观众喜爱的“主旋律军事大片”《战狼2》(2017)和《红海行动》(2018)便是如此。这两部影片,均以“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文化背景,塑造了既具有个人魅力,同时又与国家命运紧密关联在一起的人物形象,进而凸显了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中国军人的责任和担当。正是在此意义上,这两部主旋律影片得以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由此,对于国产电影而言,作为电影背景的“时间”和“地点”通常并非单纯意义上的“时间”“地点”,反而具有了某种象征性和隐喻性;而对于以“文化”“历史”作为故事背景的影片而言,“文化”“历史”可等同于“中国文化”,或可追溯至“中国文化”。正是在此意义上,国产电影在创作过程中,“故事背景”对于其文化内涵的呈现具有了重要的“中介”意义,或者说,电影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及其价值观念一定程度上早已内含在故事背景之中,或经由故事背景的设置得以呈现。

二、作为符号的中国文化

如果说电影主要依靠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吸引观众,那么,在此之外还不得不提及另一个重要因素——电影建构的符号和意象。某种意义上,电影所建构的符号以及符号所表征的内涵才是电影的精髓,当然,符号也往往经由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得以实现,因为它们本身无法具象化。正如“电影中各种形象符号和形式结构并非独立存在,基本都消融在人和故事的背后,观众在感性的观影过程中,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内涵”。[1]国产电影中也包含着较多的“符号”,或者说,国产电影中的“中国文化”正是通过这些“符号”得以显现。具体而言,国产电影中的符号和意象主要以两种形式出现:实在之物,如色彩、村庄等;非实在之物,如音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实在之物的“色彩”,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黄色象征着皇权,红色是对国家以及民族的生命力的表征。将色彩作为一种符号融入故事的叙述,从而凸显影片的文化内涵,张艺谋的《红高粱》是为典型。《红高粱》通过呈现黄土高原上的中华儿女的抗战生活,对中国人顽强的生命力、对生命的自由与独立进行了赞美。也正是在此意义上,这部影片被称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野性家族史诗。影片之所以能够完成这样一种叙述,并将其最核心的精神传递给观众,无疑得益于“红色”这一贯穿影片始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符号。“我们甚至可以说,红色是这部电影的图腾,它象征着具有血性的生命”。[2]

那么,红色如何作为一种符号出现在影片中?在《红高粱》中,红色以不断重复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红色的高粱、红色的褂子、红色的裤子、红色的嫁衣被烈日烧灼成红色的汉子的脊背一直到九儿红色的、充满生命力的脸蛋以及与“红色”有关的故事结尾——“在残阳的映照下,十几个老百姓陈尸荒野,满地荒凉血红的残阳,把一望无际的高粱地映成血红的海,九儿已祥和地躺在血水中,顿时,起风了,高粱群纷纷弯腰志哀,大气、悲怆暗红色的太阳点燃着,整个地球都变成了红色”[3]。毋庸置疑,《红高粱》对“红色”的大量、重复性的运用,使得红色这一颜色不再只是颜色本身,而是有了某种特指性。换言之,红色不仅能够带给观众视觉冲击,更重要的是,它还承载和传达了影片的象征性——中国人旺盛的生命力,甚至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与坚强,而这也正是中国文化精神之体现。也正是在此意义上,“色彩”成为《红高粱》的故事背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此一来影片的文化内涵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渲染和淋漓尽致的呈现。

而所谓非实在之物的文化符号,音乐是为一种体现。毋庸置疑,对于国产电影而言,音乐不可或缺,而音乐的融入及其意象化的表达,与其说是形式,倒不如说是内容。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影像的补充和情节的推动,以及最终对作品主旨的凸显。不可否认,对于包含着深厚的文化意涵的国产电影而言,音乐通常是传统的,但同样也可以是流行的,具体则可表现为两种形式:由人声传递的歌曲和由乐器演奏的乐曲。

首先,作为文化符号的歌曲多以传统民歌居多。传统民歌某种程度上自身便是一种“中国文化”,为国产电影的文化和情感表达推波助澜。在张艺谋的《红高粱》中,不仅以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红色作为基调,还同时以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陕北信天游为背景。陕北信天游作为陕北人表达感情的一种艺术方式,具有着极为粗放和豪迈的音域,旋律悠扬高亢,显然与陕北人直爽豪迈的性格极为契合。其中,民歌《酒神曲》和《颠轿歌》在各个方面都烙印上了陕北的文化印记,歌曲所包含的粗放、豪迈的性格特征,正好与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相得益彰。

在国产电影中,“流行音乐”也可以作为传递文化内涵的一种符号和媒介。《岁月神偷》的歌曲便是如此。《岁月神偷》将香港的一个普通的四口之家的生活变故与香港的历史巨变缠绕在一起,呈现了普通老百姓对生活的执着、坚强和乐观。《岁月神偷》是一部极为有效地承载和传递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电影。影片丰富的文化和情感的表达,和影片的同名歌曲《岁月神偷》有着紧密的关联。《岁月神偷》这首流行歌曲旋律委婉动人,歌词“岁月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好的坏的都是风景”正好回应了普通人面对时代变幻、命运多舛时的坚毅和达观,并与情节一起呈现和烘托出影片的内涵和意境。与此同时,某种程度上也正因为与情节的有效结合,影片的歌曲才得以获得“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奖”。

其次,作为故事背景的乐曲,也常常具有某种符号性的意义,包含和呈现了影片中的中国文化。它们同样可以是古典的,也可以是流行的。张艺谋《英雄》中的音乐,主要以“乐曲”/“打击乐”的形式出现,运用了诸多乐器:古琴、编钟、小提琴、二胡、中国大鼓、马头琴、定音鼓等。“中西音乐的完美结合,使整部电影音乐粗犷、沧桑、多层次,让人想起北方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让人们有荡气回肠之感。”[4]通常情况下,打击乐可以带来较好的节奏感,营造良好的气氛,从而更易触动观众的内心。在叙述和呈现残剑、飞雪同心协力刺杀秦王这一情节时,交响乐和定音鼓两种音乐同时出现,使整个画面显得极为恢宏壮观。而当残剑和秦王正面交锋的时候,大鼓的声音出现在影片中,由弱到强传递到观众的耳朵中,可制造“决斗”的紧张气氛,将观众牢牢吸引在影片的情节之中。但是,在最后关头,残剑却忽然放弃了刺杀秦王的念头,而与这种“突然的放弃”相配合的是鼓声的戛然而止。剧情的陡转和乐曲节奏的突然改变,显然共同凸显了残剑放弃刺杀秦王的原因: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幸福。虽然,事实证明这样的一种叙述及其传达的思想观念是有问题的,但是,《英雄》借由作为文化符号的“乐曲”传递文化思想的方式是值得借鉴的。总之,在每一个情节以及情节的变化之中,《英雄》的乐曲都有所不同,仿佛包含了情感,营造出不同的意象,从而使观众产生深入的想象乃至共鸣。

电影中的流行乐曲同样具有传递影视作品文化内涵的功能。“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中国开始进入现代化转型、城市经济不断发展,都市爱情电影变为主要借由情感叙事来完成对社会转型期制度变化、价值体系重建等问题的深度思索。”[5]即便是新世纪以来以“明星”为导向的都市爱情电影,虽然娱乐性、商业性的意味较重,却也以轻松、幽默并且令人赏心悦目的方式表现了中国新时代的年轻人的青春和理想——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现代表达,其中的“流行乐曲”便成为了传递电影思想和情感的媒介。由黄真真执导的《被偷走的那五年》便是如此。该影片的音效师杜笃之九次荣获台湾金马奖最佳音效奖,影片的配乐师黎允文曾凭借《岁月神偷》获得柏林电影节水晶奖。二人共同成就了《被偷走的那五年》中具有吸引力的“声音”,而正因为好的“声音”的存在,影片人物的情绪、故事的起伏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呈现了中国现代都市人的关于爱的理解与感悟。

三、作为思想和文化观念的中国文化

更大程度上,国产电影的文化内涵,是以某种“思想和文化观念”的方式得以呈现的。这一“思想和文化观念”可以是零散的或多样的,却共同建构和表征着电影的核心乃至灵魂。那么,国产电影中的中国文化/文化内涵表现为怎样的思想和文化观念,这些思想文化观念以什么样的形式被呈现出来呢?

对于传递以“思想和文化观念”的形式出现的中国文化的电影,“主旋律电影”和“功夫片”最为典型。主旋律电影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弘扬和传播与国家、民族利益相关的思想和文化观念,换言之,“爱国主义”思想是主旋律电影的核心思想。《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这三部主旋律电影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承载者的“国产电影”,及其包含了怎样的中国文化,或怎样的爱国主义情怀。譬如《建国大业》通过讲述抗战结束后到建国初这段时间所发生的诸多事件,凸显了建国的不易,以及爱国人士为国家做出的牺牲与贡献。影片重现了诸多著名的爱国将领和志士,营造出斗志昂扬的爱国热情,歌颂我们的祖国以及为国捐躯的将士们,以此感染当下的每一个中国人。

深受观众喜欢的《战狼2》(2017)、《红海行动》(2018)在更好的传播文化内涵和意识形态方面有所突破。它们在视觉上给观众带来良好的观影体验——如《战狼2》为观众制造了一场视觉奇观:影片中有大量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军事武器出镜,譬如59D型主战坦克、早期的美制M16步枪和M4卡宾枪、国产89式装甲输送车、国产56式冲锋枪、中国54式12.7毫米高射机枪等等。而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一种视觉设计,是建立在遵循战争历史的基础之上的。与此同时,影片经由作为英雄、军人,以及散发着男人魅力的冷锋,呈现了其对军事武器的精准使用。这些真实军事装备的展示和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凸显了中国的大国军事与文化形象。如此一来,可欣赏性与“主旋律”文化内涵极为恰当地融合在一起。

如果说,主旋律影片天然有着承载和传递“中国文化精神”的责任,而另一种电影类型——功夫片,也同样包含和传递了“中国文化”。其特有的“商业性”和“娱乐性”又成为其传递中国文化的有效通道。“功夫片”对于中国文化精神的承载和传递,同样以“文化思想和观念”的方式得以呈现。换言之,“功夫片”中包含着诸多与中国文化精神相关的主题和意蕴。某种意义上,“功夫”本身也是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象征。中国功夫片的魅力正在于——“它不仅仅传播着功夫本身,还附带传播了包括语言、伦理、儒家价值观念在内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6]。而诸如道德哲学、伦理观念、宗教信仰等,在不同的电影中,以不同的形式,以及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观念呈现出来。对此,王家卫的电影《一代宗师》是为代表。该电影可谓包含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美学。一方面,电影中有着儒家文化中的义和礼。叶问是一个重“义”的人,无论是对家人、朋友、甚至是对手,都是如此。而“礼”这一儒家的思想表达,在片中主要以“礼让”“谦卑”的思想态度得以显现。所谓“一代宗师”皆是“义”“礼”并重的。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爱情,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代宗师》也表达得极为含蓄——“发乎于情,止乎于礼”,与西方肆意奔放的爱有所不同,而这种在秩序礼仪之内的爱情显然也是中国之精神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叶问并未因荣华富贵而投靠日本人,而是保持独立的人格、坚守原则和底线。这样的气度是“一代宗师”所必须的,同时对应了中国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一文化精神。

而同为功夫片经典的《卧虎藏龙》《功夫》等,也同样传达了中国文化内核。在《卧虎藏龙》中,导演李安融入许多传统儒家思想,并通过玉娇龙和俞秀莲这两位女性形象,探讨了女性的尊严和能力,以及男女的平等、公平。女性追求独立、自由,冲破传统道德束缚观念的倡导,无疑同样是中国文化精神中的现代性体现。周星驰的《功夫》,则传递了中国功夫中中华侠客扶危救困的价值观。某种意义上,《功夫》是一部足以被载入中国电影史册的作品。这不仅仅是因为其获得了极好的票房,受众甚广,更为重要的是,它所彰显的英雄和凡人可以自由实现身份互转、彼此之间在尊严上的平等性恰切地呼应了当下中华民族觉醒的现代人主体意识。

某些功夫片,看似传递了中国文化精神,但实则借由对“中国文化”或“东方文化”的展现,来吸引西方的眼球,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东方主义”或是甘愿“被殖民”的心态的显现。张艺谋的《英雄》便存在此问题。正如前文所述,《英雄》中的音乐非常出色,其对于文化传播的意义极为显著,但从内容而言,其传递的文化观念和思想,与中国精神却有些背道而驰。正如,影片中的六国侠客,以刺杀秦王、对抗秦王的残暴为己任,这显然是一种对个体和国家正义的维护。但最后,他们放弃了刺杀秦王,并认为只有暴戾却强大的秦王才能统一中国、平定战乱,从而为国家社稷和百姓幸福谋发展。按照《英雄》的文本逻辑,被压迫者应该沉默屈从,因为反抗必然遭致战争。设若如此,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等民众对美国的抗争岂不皆成了颠覆和平之罪证?“历史片”如何传达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精神,是国产电影创作应当重视的。

四、结 语

国产电影虽然近些年正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模式,但其更为重要的一面显然在于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呈现,从而实现中国电影作为“中国文化和精神”/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之载体的使命和责任。基于此,本文从故事背景、文化符号、思想与价值观念三个方面,讨论了它们与影片中的中国文化及其表达之间的关联。但是,这三个面向,都只是从“内容”方面展开讨论,而国产电影的文化内涵,其所包含的“中国文化”还体现在影像的叙事中,而这一“影像的叙事”则与很多“内容”之外的因素有关,譬如叙事技术中的留白,这在功夫片中最为突出,又如叙事方式中的倒叙、插叙,或者黑帮片中的线性叙事等。正是在此意义上,有必要进一步对近些年国产电影的影像叙事与中国文化的表达之间的关联展开阐述,而这显然是另一个话题。

猜你喜欢
国产电影背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42
国产电影《罗小黑战记》IP的商业探索
玩具世界(2019年5期)2019-11-25 07:40:14
谁远谁近?
呼唤更多国产电影狼性突围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关于国产电影“烂片好票房”现象的批评
新闻传播(2016年2期)2016-07-12 10:52:37
烈日灼心——又一部替观众担心过度的国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