毽球规则的演变与制定

2019-12-16 08:18李青华王麟郭超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29期
关键词:演变发展

李青华 王麟 郭超

摘  要:通过总结归纳毽球运动的规则发展变化,从另一个侧面了解毽球运动的发展进程与不断的推陈出新,适应人们的需求,适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同时也是为了本身的更好发展,让更多的人受益。毽球规则的变化,也反映了这一事物的发展、成长及成熟的过程,也在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变化中寻找一种平衡。

关键词:毽球规则  演变  发展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0(b)-0220-02

踢毽子是我国古代民间流传下来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历史悠久,经历了风风雨雨,起起落落。它起源于汉代,考古学家在汉砖上发现了类似踢毽子的图形,唐宋时期,踢毽子已经非常盛行,花样踢法也各式各样,到了明清时期,皇家帝王喜欢踢毽子运动,于是有了踢毽比赛,到了清末,踢毽子运动盛极一时,各种技术技巧也发挥到极致,开始给各种踢法命名。新中国成立后,这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历经了衰落到恢复和发展的过程。

毽球运动的发展由踢毽子游戏几经变化,在民间逐渐壮大发展起来,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中形成为一项较新兴的运动项目,它具有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性、趣味性,在不断的发展中成为一项竞技项目。正是毽球运动的健身性、娱乐性、大众化的特点,老少皆宜,不拘细节,规则随意,才会得到大众的认同;操作简单易行,才会具有较高的普及性和健身价值。

1  毽球规则的制定

毽球运动的第一次正式比赛是在1956年,由广州市体委承办,当时只是制定了简单的规则,这也是毽球比赛的雏形。1984年,毽球竞赛规则成型,它吸收了几种球类比赛的形式与经验综合而成。毽球运动以适宜的运动量、低成本、活动方便,以及具有较强的娱乐性、观赏性、趣味性和健身功能,而成为人们闲暇娱乐健身较好的运动项目。1991年,第一部《毽球竞赛规则裁判法》出版了,更加完善了毽球运动的规则与裁判法,更加细化了毽球运动的规格。经常进行踢毽子活动,可以活动筋骨促进健康。1997年,再次由中国毽球协会挑头,对《毽球竞赛规则裁判法》进行修订与规范。从健康及安全的角度出发,分别于2001年、2011年,再次改动规则,整理出版。最新版本的《毽球竞赛规则》出炉,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修正,保留毽子本身的特点,以适应全民健身的需要,适应全身健康的需要。

2  与排球规则的相似

毽球运动集排球的规则、足球的技术、羽毛球的场地于一身,与其说是足球的技术,倒不如说是藤球的技术更为贴切。毽球的规则与排球的规则有相似之处,但也各有千秋,从毽球比赛的赛制、场上轮转、击球规则、裁判手势等方面与排球都有相似之处。毽球运动既引入了排球的规则,也引入了排球的战术意识。

在毽球比赛中,场地及发球权的选择与排球的规则相同,包括决胜局的规定也是一样的,在发球中,没有发球示图,比赛中存在着位置错误的处罚,对于连击、触网、过线击球等细节的规则,也如同出自排球规则,其实学会了毽球规则,排球的规则也就懂了一大半了。对于裁判员的手势更是几乎一样。所以说毽球采用的是排球的规则,一点也不夸张。

3  毽球规则的变化

毽球规则总是在不断适应其发展,自1986年以来,国家体委、体育总局、毽球协会先后正式出台了五版正规的竞赛规则,规则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场地的变化、击球次数与方式的变化、计分方式的变化3个方面。

3.1 场地

1986年第一版规则中毽球比赛的场地设置为12m×6m,设置的初衷是为了与羽毛球场地相区别,考虑到了项目的独立化。但在实践中,比赛的场地不能借用现有的羽毛球场地,共用性差,最终改用羽毛球的比赛场地。这样提高了羽毛球场地的利用率,也避免了场地上过多的画线扰乱视线,降低了场地布置的难度,最大限度地完成了毽球运动的普及与开展。

限制线的设置有效地防止了网前头球进攻的危险性和威胁性,但是限制线的距离出现了争议,离中线太近的话,网前的头球,双方都会出现危险,同时,头球进攻很容易得分,失去了观赏价值,同时也失去了踢毽的特点,最终经过反复的实践,确定了1.98m为合适,距离中线中对中正好是2m。

3.2 击球及次数

毽球运动的发球、接球、传球、攻球必须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击球动作,球不允许在身体上有停留,也不能在本方的场地内落地或在双方的场区出界,否则判为失分。1986年,在本方场区对击球次数的规定为3人4次击球过网,击球不得连续2次踢球或者触球;到了1991年则改为3人次4次过网,同时允许队员连续两次踢球或触球;1997年,对于手球做了明确的规定,防守队员在手臂下垂不离开躯干的前提下,拦网时无意识触球不判手球违例,同时,规定了在限制区内头部无意识触球过网不判违例,增加了防守的实效性,促进了攻防的平衡,比赛变得观赏性更强。而到了2011年又改为四次击球过网,允许队员连续击球或触球两次。

为了提高广大民众的参与度,毽球比赛又细分为竞技赛和平推赛,竞技比赛会出现高质量、高难度的扣球,适合于从事毽球竞技运动的年轻人,而平推毽球比赛则更侧重于大众的参与,其要求半场内三次击球过网,并且不能出现高于球网的扣球技术。

3.3 赛制与得分

为了增加毽球运动的参与广度和技术强度,在2001年由原来单一的三对三的队赛项目,增加了男女单人、男女双人和混合双人的比赛项目,使参赛人员的选择性更大,更能体现个人技术和个人魅力,为了在名称上表达准确科学,不产生歧异,把原来的队赛改为团体赛。

毽球比赛在得分上也有所不同,在1986年、1991年的毽球规则中对于得分是这样规定的:比赛为三局两胜制,每局先到15 分并至少比对方多得2 分时,为获胜1局,如比分是14比14平,则比赛继续进行,直到某队领先2分,方为获胜1 局。1997年规则修订为前两局争夺发球权,第三局采用每球得分制。由于争夺发球权既费时,又消耗体力,所以在接下来的毽球规则发展中,又进行了修改。2001年毽球规则修改为团体赛使用每局21分,其他单项每局15分,采用每球得分制,这样缩短了比赛时间,也增强了观赏性,并且三人团体比赛最高得分为29分,其他项目最高得分21分,如遇到28平或20平时,谁先到29分或21分即为胜。

比赛赛制的修改,使得比赛时间可控,对于比赛的视频转播也可计划,同时,也促进了商业化的运作,提高了毽球比赛的商业价值,促进了毽球运动的发展。

4  结语

毽球竞赛规则的产生是毽球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的制定,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这一项目,更加规范和健康的传承下来,毽球竞赛规则的不断修订和改进,对毽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规则也是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和整合,经历了低谷、停滞,也经历了挫折、困境,但终究在不断的前进、完善,发展。在不断演變过程中,不失毽球运动本身的特点,还能适应各种赛制、转播及大众实际需要的要求,不断的变化,提升,引导毽球运动从民族民间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肖宁.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机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2):32-35.

[2] 宋玉玲,李军臣,董晚唱.探究“踢毽”在我国是如何演变成“毽球”比赛项目的[J].民族大家庭,2015(04).

[3] 张强.我国毽球规则的演变及发展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7(16)4:87-91

[4] 龙明.毽球运动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71-73.

猜你喜欢
演变发展
区域发展篇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