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列夫托尔斯泰在进行心理描写的时候,除了汲取了世界文学中前人创造的成功之外,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对自身的观察与刻化,寻求与人们相同的心理发展轨迹,进而认识到心理变化的规律。其利用心理分析与刻画,将安娜卡列尼娜的内心呈现给读者,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其鲜明的特点。虽然安娜卡列尼娜已经问世超过一百多年了,但由于列夫托尔斯泰的精湛技巧与描写,使她的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进而吸引观众的兴趣。
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心理描写艺术
作者简介:凌岩(1999.7-),女,汉族,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欧亚国际学院2017级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口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2--01
引言:
在世界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俄国文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在俄国文学的发展中,列夫托尔斯泰使用期高超的艺术,将俄国的现实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人们能够在体会现实生活的同时,感受时代的激情。另外,最重要的改革内容就是现实主义的心理描写,突出地展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将俄国的城乡生活画卷描绘出来,还反映了农奴制度改革后的现状。虽然使用心理描写的作品有很多,但是列夫托尔斯泰不仅汲取了俄国精神世界的营养,还将心理描写艺术提升到了较高的位置,作品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不得不说他是一名天才的艺术家。
一、突显人物灵魂,表达人物精神面貌与心理状态
通过對列夫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进行分析,其使用的手法都是一语中的,仅仅是偶尔出现打断的分析,使人物性格更加圆满。因此,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会给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尽管某些故事情节会逐渐被读者淡忘,但是其刻画的人物形象却能被人们牢记在脑海中。在安娜卡列尼娜的书中,其不仅进行了线条分明的刻画,还对人物的心灵进行了描绘,使用人物的外貌与形态。在整篇小说的开端,安娜卡列尼娜与沃伦斯基第一次见面,安娜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使年轻英俊的沃伦斯基沦陷了。其中对安娜的真实想法描写也比较传神,其内心一直压抑着自己想要得到爱的欲望,但是生活却处处充满压抑[1]。安娜不能与其他的女孩一样追求爱情,因为她已经成为了一个孩子的母亲,宗教伦理、社会道德都时时刻刻提醒着她,这时她心里的想法是回避但是有渴求的。其将人物心中的矛盾体现出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物性格描绘炉火纯青。
二、描绘人物性格,赋予浓厚的时代色彩
从本质角度进行分析,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必要产物,每个人一生的行事与性格的变化,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周围的客观世界有着直接的关系,即社会条件、其他人物因素影响等。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进行的心理描写,就赋予了人物较为鲜明的时代色彩。其不仅仅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描绘,而是更深刻的将人物心理的厚度与事件发生的基础展现出来。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读者能够看见不同人物的命运,还能了解到俄国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以及俄国较为严重的社会危机。基于资本主义背景下的俄国,不管什么样的生活与家庭,都无济于事。其中在奥伯朗斯基家中有一段精彩的心理描绘,安娜在与沃伦斯基跳舞的时候,心中不由自主地感觉到了幸福与激动[2]。从“安娜的眼神中闪烁着无法抑制的光芒”等语句中感受到无法掩饰的心情。这些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心理描写,将安娜的形象活化了,此刻的她他已经不能控制自己追求爱情的心情。而安娜对爱情的盲目追求,最终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列夫托尔斯泰将这个时代的阴影投射出来,使读者从人物中看见时代的倒影。
三、打造立体形象,突显人物情感变化
列夫托尔斯泰描绘的安娜卡列尼娜不仅是一个孤独的人物形象,而是能够从其他人物的眼光中了解到的主人公的心理。在进行心理描写的时候,更加汉族中使用反射与折射的描绘作用,逐步成就为一种立体的形象。在同一个场景中,列夫托尔斯泰利用几个不同身份的任务关系,阐述其内心世界。在吉提家的舞会上,吉提本就是喜欢沃伦斯基的,其心中保持着少女的懵懂与天真的想法,但是沃伦斯基却是一心想要追究安娜卡列尼娜,属于试探的阶段;而安娜并非对沃伦斯基的殷勤态度毫不动心,但是却听说了沃伦斯基与吉提之间的风言风语,所以只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吉提拒绝了多民邀请者想要与沃伦斯基共舞,但是却遭到了拒绝。一直到最后才发现是安娜卡列尼娜导致沃伦斯基出现了感情的变化,这深深刺痛了这名贵族小姐的心。列夫托尔斯泰对这几个任务的关系与心理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实现了人物心理的延伸与扩展。不仅能够将周围社会对安娜卡列尼娜的态度描绘出来。通过跨度较大的心理描写方式,达到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书中使用的意识流写作加强,不仅能够烘托出人们的内心世界,还能够在人物处于无法自我控制意识的状态中,对心理活动进行描绘。其利用细致的观察,找到了人类社会中最普遍的心理发展规律。他通过心理描写与分析,不仅对俄国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行了描绘,还将安娜卡列尼娜的内心世界直观地呈现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参考文献:
[1]夏秀英. 运用“大五”当代人格心理学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人格构成[J]. 大众文艺, 2017(17):31-32.
[2]黄子明. 他人存在与自我意识之矛盾的扬弃之路——安娜·卡列尼娜情感悲剧的存在论分析[J].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8, 9(04):9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