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中爱的升华

2019-12-16 01:46曹玉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2期

曹玉

摘  要:《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从流放地回到彼得堡后完成的第—部重要作品,是作者前期一系列描写“穷人”作品的顶峰。该作品的中的伊赫梅涅夫老人,娜塔莎,史密斯老人及其女儿,内莉,这些主人公的命运都与苦难二字紧密相连。作品中通过将娜塔莎与史密斯女儿命运的对比表现出爱与宽容在磨难中的救赎作用,造成它们命运不同点的关键就在于伊赫梅涅夫及史密斯这两位父亲的不同态度。磨难是痛苦的却又是必经的,经历过磨难后我们获得的便是重生。是爱与宽容拯救了陷入泥潭的娜塔莎,拯救了封闭自己的内莉,更是这种无私的爱才让阿廖沙永远保持着一颗纯真的,孩童般的心。

关键词: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宽容与救赎;爱的升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2--02

什么是爱?弗洛姆认为“爱是人类的一种积极力量,但能够使人克服孤独感和隔绝感,但同时又允许仍保留自己的个性,保持自己的完整性。” [2](27)因为爱,我们得到了被爱的资格,因为被爱,我们又学会了如何去爱他人。在此过程中,我们的心灵得以不断成长,逐步升华。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很多磨难恰似凤凰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之后,获得“涅槃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我们所经历的磨难正如上天安排好的考试,只有通过了一道道考验才能进入到生命的下一个阶段。那么在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重重磨难中又如何获得重生呢?这便需要爱与宽容。尽管这苦难让人感觉自己的世界像被冰封一样,但爱与宽恕可以将坚硬的冰层慢慢融化,随即到来的便是春光明媚的日子。

一、爱情保护下的含苞待放

“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正是通过给予,才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财富,我的潜能,是人体验到到了生命力的升华,因此感到无比快乐。‘给予比‘接受带来更多的欢乐,绝不是因为‘给予是一种牺牲,而是生命力在‘给予中充分表现了出来。” [2](29)阿廖沙在爱情中是幸福的,因为他同时被两个爱他的女人呵护着;阿廖沙是天真的,他像孩童般拥有一颗纯洁的心,他似乎感受不到世间任何的肮脏,他相信身边的人都是善良的。所以当娜塔莎和卡佳都看透了瓦尔科夫斯基公爵的阴谋时,只有阿廖沙还天真地相信父亲是真心祝福他与娜塔莎的爱情,相信离开三天以后就能回来接走娜塔莎。

爱一个人亦或是被一个人爱,都需要巨大的勇气。我们需要去选择那些值得我们爱一生的人,甚至有勇气果断的做出决定,抛弃所有,把幸福的赌注押在这一个人身上。娜塔莎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家,选择与自己心爱的阿廖沙私奔。其实她内心明白,这或许是一份没有结果的感情,因为她的内心是复杂的,甚至一度也曾犹豫和后悔。但她依旧选择将所有的赌注压在阿廖沙身上,这份原本无望的爱情上。这份伟大的爱情又是那样的无私且真诚,娜塔莎与卡佳两人本是情敌,却因为同时深爱着阿廖沙,竟能包容自己喜欢的男人去和另外一个女人待在一起。娜塔莎总是催促着阿廖沙“你什么时候想看她尽管去看好了。你跟谁在一起都成,只要你幸福。”[1](204)卡佳又常常会告诉他说,“你现在肯听话,去看娜塔莎,就很可爱。” [1](242)

爱是无私的,是一种强劲的力量,是一种可以完全不顾自己而去爱另一个人的力量,是一种哪怕用我的生命也要成全别人的力量。娜塔莎与卡佳为了他们所爱的阿廖沙,不遗余力,倾注了全副心血,。阿廖沙也正是因这无私的爱才得以一直保持着内心的纯真与良善。他像是一枝尚未盛开的花朵,紧紧地被两片花瓣保护在中间,免遭世俗侵扰,更不受人性肮脏的玷污。是这两位女性,用自己他们的生命去浇灌并滋养着另一个人的生命,在这份沉甸甸的爱的承诺中,他们实现了自我人格的升华,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生命与爱的乐章。

二.友情感化下的初次新生

“在这个世界中,有天使的光辉,也有魔鬼的暗影,有人的高贵,也有人的鄙俗性” [5]瓦尔克夫斯基公爵舒适惬意的生活与内莉在逼仄小院子里的生活形成强烈对比。可以说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这却是一对亲生父女的真实写照。万尼亚初见内莉是在后者外祖父那潮湿的小屋里,内莉前来探望外祖父,殊不知外祖父已经去世。万尼亚首次见到内莉后,后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破旧的披肩、蓬乱的头发、瘦弱的身躯、苍白的面庞以及惊恐的眼神--这一切甚至让万尼亚感到恐怖,毕竟她只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是什么让这个本该幸福快乐的孩子如同经历过地狱走了一遭般的痛苦?庆幸的是,万尼亚的出现拯救了这个将自己已然封闭起来的女孩。

“一个人若能接受命运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并且肩负起自己的十字架,则即使处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照样有充分的机会去加深他生命的意义,使生命保有坚忍、尊贵、与无私的特质。”[4](57)内莉便是这样一个孩子,她拒绝房东太太给她买的任何东西。挨骂挨打时,她隐忍着一言不发,强忍着泪水。这个原本就患有先天性重病的孩子一直苦苦地挣扎在死亡的边缘。是万尼亚、医生等这些“陌生的亲人”们用自己无私的爱让这个可怜的孩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体味到被爱的滋味,这也许便是爱的救赎作用。小内莉起初来到万尼亚家的时候,依旧保持着你对我好我一定要回报你的心理状态,是细心的万尼亚用温柔的爱感化着这个孤独而又敏感的孩子。动辄就犯病的内莉,面对为她治病的医生,一开始她拒不配合医生的吩咐和叮嘱,而医生没有斥责和批评她,而是耐心地再一次为她煮药。渐渐地,小内莉开始习惯于医生的关心,把医生当做自己的父亲一般。安德烈耶夫娜出自女人本能的母愛让她一眼便怜悯起这个女孩,后来伊赫梅涅夫老人两口收养了内莉后,对女儿的爱转移到了小内莉的身上,也让内莉找到了真正被爱的感觉。

遗憾的是,小内莉最终还是没能战胜病魔,告别人世。纵然如此,但她离开的时候却是幸福的,被爱所包围的。小内莉喜欢鲜花,当她离开的时候,屋里屋外摆满了鲜花,那是爱他的人们为她精心准备的。生前,她一度本在“地狱”,过着地狱般暗无天日、没有快乐的生活;而临走的时候却是被爱与鲜花所包围着的绝美的天使。正是爱的力量,使这朵初生的花朵获得了恣意绽放。

三.亲情宽恕下的重新绽放

“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几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 [4](65)在爱情与亲情面前,娜塔莎选择了爱情,正如她对万尼亚所说,“我像疯子一样爱着他,我过去就知道,甚至在我们最幸福的时候我就预感到,他只会给我带来痛苦和磨难,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我现在甚至为他历经苦难我也认为是幸福的。” [1](8)可她实际上所承受的痛苦远比她想象的更多,也更沉重。她所经受的不只是磨难,更是侮辱,是损害。阿廖沙的三心二意,瓦尔克夫斯基公爵的言语侮辱、对她家人的损害以及最后精心策划的一切似乎都在将娜塔莎推向万丈深渊。而娜塔莎最后居然获得了新生,这都要归功于因万尼亚默默的付出,母亲真挚的关心以及父亲最终爱的宽恕。文中将内莉的母亲与娜塔莎这两者之间不同的命运进行对比。认为,她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被爱人所抛弃,而结局却截然不同,内莉的母亲惨死在地下室中,而娜塔莎则重新回到家中重新获得父母亲情的温暖与宠爱。

娜塔莎的重生最终离不开万尼亚,他对娜塔莎的爱是无私和崇高的,他的付出是如此真诚而不求回报,娜塔莎窗台上的灯就像是一种象征,一种爱的象征。“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只要我是妈妈的孩子就能够得到她的爱。母亲的爱是幸福,是想和不需要去赢得,也不需要为之付出努力。”[2](48)娜塔莎的母亲娜塔莎离开之日起,无时无刻不担心着她的安危,关注着她的生活状况。每次都敦促万尼亚赶紧去娜塔莎那里,当万尼亚回来后,安德烈耶夫娜更是一个字都不愿错过地打听女儿的情况。父亲代表了人类生存的另一个环境,即思想的世界,人类所创造的有法律秩序和冲突构成的世界。父亲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令我满意;我爱你,因为你尽到了你的职责;我爱你,因为你很像我。” [2](52)因此,最终造成内莉母亲与娜塔莎命运不同的关键就在于二者父亲态度的不同。起初,伊赫梅涅夫在女儿离开后对女儿有的只是诅咒,他发誓绝不宽恕女儿。可实际上,伊赫梅涅夫只是“口是心非”,他会常常跑到女儿住处对面的街道,看到女儿窗边的灯亮起,便会感到安心;当伊赫梅涅夫老人的挂坠被打碎时,放在里面的正是娜塔莎儿时的照片。最终,内莉将母亲的经历告诉了伊赫梅涅夫老人,这位父亲因此而终于软下了心肠,迎接被爱人抛弃的女儿,将她重新拥入怀中。

万尼亚对娜塔莎无私的爱,母亲始终如一的关怀,父亲最终的宽恕拯救了这个快要被推入深渊的娜塔莎,让曾经是小公主的她重又回到了家人温暖的怀抱,获得了生命的第二次绽放。

其实所有的人都是在痛苦中长大的, 他的整个生命就是一系列的痛苦。[5]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也并非易事,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当时的革命团体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并当众宣读别林斯基致果戈理的信,而以阴谋反对正教教会和沙皇政府罪被沙皇当局逮捕入狱,后被改判四年苦役,尔后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边防军当兵。

经过近十年的囚禁,流放,苦役和充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抛弃了从前的革命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转而反对暴力革命,主张爱、宽恕,乃至逆来顺受。沙皇政府的监禁、死刑判决和非人的苦役生活都没能使陀思妥耶夫斯基屈服。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曾经回忆道,“我们这些彼得拉舍夫斯基分子站在断头台上,听着对我们的判决毫无悔改之意。摧毁我们的不是流放的岁月,也不是痛苦,恰恰相反,任何东西都不能摧毁我们,而且我们的信念由于意识到业已完成的天职,从精神上支持了我们。” [1](2)经过十年的停顿,陀思妥耶夫斯基最终创作出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这部作品。他以细腻的笔触,将普通民众的生活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以戏剧式的写法,通过一连串的对话,将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情态度刻画得淋漓尽致。作品的前半部分內容令人心情沉重,让人感受到邪恶的力量似乎无法战胜,悲惨的人好像正在走向极端的悲惨,可怜的人也在变得愈加可怜;而之后主人公命运的改变,则令人欣喜,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爱与宽恕的巨大力量。

结语:

谁未曾经历过磨难、不曾受过委屈呢?苦难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痛苦,同时也是力量,甚至是更大的力量。它能够帮助我们塑造自己,升华自己。所以最终受侮辱受损害的人们又幸福地团聚在一起!娜塔莎窗台上的那盏灯给我们温暖,内莉离开时满屋子的鲜花令我们动容。这是爱,是美,是苦难过后的美的浮现与爱的升华。

参考文献:

[1]费·陀思妥耶夫斯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臧仲伦译,凤凰传媒出版集团-译林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

[2]艾希礼·弗洛姆:《爱的艺术》,亦菲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0.5

[3]刘再复:《性格组合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01

[4]维克多. 弗兰克:《活出意义来》,赵可式、沈锦慧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5][俄]列夫·托尔斯泰:人生论——人类真理的探索[M].许海燕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