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摘 要:狄更斯的创作常被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其作品中所刻画的儿童形象从表层看起来具有相似性,但实质上也具有阶段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与狄更斯所处的社会背景及个人经历是息息相关的。狄更斯用自己最真实的笔触刻画了那些可怜的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儿童们,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在维多利亚时代复杂的社会现实,也体现了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与儿童形象中爱的连续性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儿童形象;演变;儿童情结;人道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2--02
引言:
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作品如《雾都孤儿》 、《老古玩店》、《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等,在全世界盛行不衰,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狄更斯擅长用自己最真实的笔触对那些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进行特别的细致的刻画,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在维多利亚时代复杂的社会现实,对开拓和发展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在狄更斯刻画的众多“小人物”中,有一类特殊且深入人心的形象,他们是孤儿、苦儿、弃儿、流浪儿,在反映狄更斯敏锐的问题意识的同时,也准确展现了他的精神世界。
一、狄更斯笔下儿童形象书写的演变
儿童文学在西方文学中早就占有一席之地,儿童观的演变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狄更斯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儿童观,是对之前儿童观的继承和发展。狄更斯的创作常被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早期的温和批、中期的全面批判和晚期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与之对应,其笔下的儿童形象也发生阶段性变化:从早期的乐观纯洁的弃儿形象到中期的自我奋斗的苦儿形象,再到晚期的幻想破灭的孤儿形象。
(一)创作早期——乐观纯洁的弃儿形象
处于创作早期的狄更斯,连载形式的小说出版更是给他带来了丰厚的报酬。他在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尝到了甜头,他充满幻想的乐观精神和温和的社会讽刺也自然地在作品中体现出来。所以在创作早期,他笔下的儿童都是乐观纯洁的形象,生在恶劣的环境中,仍保持着一颗美好的心灵。
这些饱受磨难,仍乐观纯洁的儿童形象中,《雾都孤儿》的主人公奥利弗·退斯特最具代表性。他在济贫院中,忍受饥饿,备受欺凌,最终不堪棺材店老板娘、教区执事邦布尔夫等人的虐待逃往伦敦,却误入贼窝。幸运的是,奥利弗遇到了布朗洛先生,并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是奥利弗第一次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后来奥利弗再次陷入贼窝。幸运又一次降临,梅丽夫人及其养女罗斯小姐收留并庇护了他,但双方都不知道这位罗斯小姐正是奥利弗的姨妈。奥利弗两次遇难,都在别人的帮助下化险为夷,更为巧妙的是,帮助他的人都认识她的母亲,这就是体现乐观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他是一个温柔敏感,但又很勇敢坚强的男孩儿。奥利弗生于苦难之中,成长在黑暗和充满罪恶的世界,没有接受过教育,也没有得到过正确的道德指引,但他的心中却始终保持着一方净土,一颗乐观纯洁的心,不论怎样的磨难都不能使他堕落。就算最后当所有的坏人都被绳之以法,奥利弗都表现出了他的善良,诚心地向上帝祈祷,让上帝原谅这些曾伤害过他的人。
(二)创作中期——自我奋斗的苦儿形象
处于创作中期的狄更斯,看到了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的黑暗,对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失望,他不是那个纯粹为了报酬去赶稿的写手,他注意到制度下温和的道德,关注人们需要什么?人们真的只是忠于金钱吗?人性的光辉是不是已经消失殆尽?他把他的困惑与对人性的迷茫写进作品中,通过主人公的自我奋斗表现对人性的探索与挖掘。
《大卫·科波菲尔》描写了主人公从孤儿成长为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的过程,大卫聪明,勤奋好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一个出色的代诉人,他不理想的童年并没有给他带来消极的影响,在逆境中满怀信心,在顺境中加倍努力。但在大卫为了未来不断奋斗的过程中,他的身边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狄更斯将自己对人性的困惑与迷茫体现其中。
尽管这段时期的创作仍带有些许童话色彩,但狄更斯的创作观逐渐成熟,他笔下的儿童已不是那个需要得到别人帮助才能获得幸福生活的奥利弗,而是一个有百折不回的毅力、自强不息的勇气和积极进取精神,懂得通過自我奋斗去追寻人生价值的大卫。他善良,诚挚,将爱弥儿和斯提福兹的私奔归咎于自己;他有百折不回的毅力、自强不息的勇气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也终于获得了家庭的幸福和事业上的成功。大卫为了未来不断地自我奋斗,海穆奋不顾身地去救曾诱骗自己未婚妻的斯提福兹,爱弥儿的伯父最终也原谅了她,所有的一切,不仅是大卫的成长经历,更是狄更斯对人性迷茫的诉说。
(三)创作晚期——幻想破灭的孤儿形象
创作晚期的狄更斯对社会黑暗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加上年龄的增长,个人爱情生活方面的不幸,他思想中抑郁的一面有所增强。他作品中呈现出广泛的社会批判,尖锐的矛盾冲突主导情节设计,使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更是曲折跌宕。
最值一提的是《远大前程》,故事发展大致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记述了皮普是一个孤儿,生活在普通的清贫家庭,胆小、犹豫,但纯洁、朴实。第二部分主要是皮普在伦敦接受教育的经历。由于受到上层社会习气的影响,皮普过着奢靡堕落的生活,道德品质也逐渐变得低下。小说的最后一部分描述了皮普保护潜逃回国的流放犯人马格威奇的经历。虽然马格威奇最终还是被捕,但在一系列的变故中,皮普最终认识到人性之美,也深切地体会到亲情和友情的可贵。他胆小犹豫,总的来说,皮普经历了一个淳朴善良到势力虚荣最终回归善良本性的心路历程,幻想破灭,人性回归。
二、狄更斯笔下儿童形象演变的原因
狄更斯塑造的儿童形象,从乐观纯洁的奥利弗,到自我奋斗的大卫,再到幻想破灭的皮普,他们的经历、性格不同,人生的抉择和结局也不同。狄更斯笔下儿童形象的不断演变,与狄更斯自身有着紧密的联系,接下来,将从狄更斯对社会的认知,创作技巧和对人性的挖掘三个因素,浅析狄更斯笔下儿童形象演变的原因。
(一)对社会的认知不断深入
由于家计窘迫,双亲对他的教育和前途颇为疏忽,狄更斯的童年还是不幸的。但狄更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没有太多的异议,对于潜藏在社会中的不公平与黑暗,也没有强烈批判,对资本主义制度抱有幻想。然而狄更斯生活在英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社会急剧变革,财富分配不均造成两极分化,金钱和人性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当狄更斯为了满足读者需要,不得不更深入关注社会时,对于社会的批判就更加广泛、尖锐。不公平、腐败、黑暗,社会的阴暗面被一个个撕开,毫不留情地暴露在读者面前,让读者看到社会中残忍又滑稽的真相,去关注在真相下无法发声的儿童。
(二)创作技巧的成熟
随着启蒙运动的深入和唯物思想的传播,欧洲的19世纪是儿童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人们的人文素质和科学观念不断提高,对儿童的社会地位有了新的认识,儿童也是具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群体,而不是成人的附属物。狄更斯显然受到了儿童文学氛围的感染,再加上自身的童年经历和人道主义精神,他的创作将欧洲儿童文学推上一个新的高度。在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狄更斯的创作技巧日渐成熟,这也是儿童形象演变的原因之一。早期的创作中,狄更斯大多采用“流浪汉小说”的结构模式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在晚期创作,尖锐的矛盾冲突主导着情节设计,对社会的批判也更为广泛。亲情、爱情与友情,人性与金钱,主人公在矛盾中徘徊、抉择,不同的选择形成了情节的跌宕起伏。
(三)对人性日益深刻的挖掘
纵观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他们的成长过程越来越复杂,性格也越来越丰富,这与狄更斯的人性观有着密切联系。与狄更斯的创作阶段相对应,其人性观也可分为三个阶段,并且阶段之间的变化充分体现了狄更斯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起初是对人性的盲目乐观,人性美好成了人物身上的固有属性,后来逐渐迷茫,仍跌跌撞撞寻找自我价值,最后童话色彩淡化,更贴近现实,这都源于狄更斯本人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丑陋现实有了更纯粹的认识,并对美好人性的复归心怀憧憬。
三、儿童形象的实质:人道主义精神的高度体现
狄更斯所书写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儿童,成为了欧洲儿童文学史上第一批苦难儿童形象。狄更斯通过对儿童命运的书写反映社会面貌,但无论他对现实世界如何批判,人道主义思想始终贯穿其中,关怀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遭遇,宽恕人性复归的资产者,温情浪漫的人道主义精神洋溢在作品之中。
(一)对小人物的温情
人道主义者认为人性本善,提倡用人道主义作为武器去惊醒教化世人,使他们从感性方面获得对社会的感悟。正如上文所说,童年时期的狄更斯饱受艰辛,看尽人间冷暖,这样的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所以狄更斯的人道主义建立于人性之上,渴望用一种柔和的方式减轻人们的伤痛,并在他的作品中强调“仁爱”思想,更关注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同情穷人、弱者和惨遭不幸的人们,成为他人道主义思想的创作基调。
狄更斯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受苦的劳动人民,尽管成长经历坎坷,饱受磨难,但结局都是圆满的。纯粹的好人必定会得到上帝的眷顾,彻底的坏人最后一定被严惩,温情浪漫的人道主义情怀体现其中。备受关怀的小人物中,最突出的就是儿童。儿童是独立个体,也应有受尊重的权利,而狄更斯笔下的儿童,不是在济贫院中受折磨的孤儿、弃儿,就是在家庭暴力中成长的苦儿。狄更斯对残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学校制度进行讽刺和鞭挞,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儿童的成长和受教育问题,反映了狄更斯具有人道主义色彩的教育理念。
(二)圣诞节式的宽恕
1842年访美后,虚伪的民主制度和残酷的监狱,使狄更斯对共和国渐渐失望。体现在作品中,情节的设计不像之前那样光明乐观,主人公的命运笼罩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阴影中,为富不仁的资产者丧失人性,唯利是图,将金钱看作生命。但是,不管人物形象多么虚伪、贪婪,狄更斯还是选择让他们经历破产或感化,引导他们找回良知,宽恕他们。董贝先生一开始被金钱主导了头脑,认为儿女的出生只有继承资产这一个用途,直到破产后,被金钱扭曲的性格才得到纠正,才享受到真正的天伦之乐。
狄更斯一直在作品中揭露社會生活的黑暗,批判社会主义制度,但并不代表他已经彻底厌恶和放弃这个社会,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有更多的人认识到社会的弊病,并设法纠正,让社会变得更好一些。因此,他惩罚罪恶的贵族阶级,宽恕资产阶级,同情下层人民,担任阶级之间的调和者,用温和共处代替暴力革命,这也是狄更斯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结语:
狄更斯作为19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黑暗社会罪恶的真实写照,他开创的苦难儿童小说更是对社会阴暗面的深层次挖掘。随着年龄的增加,经历的不断丰富,他对儿童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所以他所创作的作品中的儿童形象也发生着变化,但善良战胜邪恶的人道主义和关怀儿童的仁爱思想贯穿始终。透过这些悲惨且无辜的儿童,他想要唤醒人性,不要一味地追求功利,想要呼吁更多的人共同铲除社会黑暗势力和不合理的制度,给儿童更多的关注,尊重儿童的人格独立,给他们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狄更斯.远大前程.主万 叶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1.
[2]李宇容.解读狄更斯小说人物创造的特点.丽水学院学报.2005.2.
[3]吴雯莉.幽默与狄更斯早期长篇小说.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彼得·阿克罗伊德.狄更斯传.包雨苗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梁丽婷.成长中的人物命运的生动艺术写照——论狄更斯的成长小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6]陈静.论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精神.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