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宏大叙事

2019-12-16 01:46董丽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2期
关键词:洼地

摘  要:后现代时期的杰出小说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在《洼地》这一作品中论述了他关于历史发展的循环模式的观点。他认为历史事件及其发展趋势摆脱了传统叙事的因果律和自然规律,历史并不是永远处于进步的进程之中的。这挑战了宏大叙事中的事物遵循着线性发展的规律而不断向前发展,历史永远处于进步过程中的观点。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洼地》中体现的历史循环模式对宏大叙事的解构:芬斯地区开垦的历史、阿特金森家族兴衰的历史、个人命运起伏的历史。

关键词:《洼地》;宏大叙事;历史循环模式;历史本质

作者简介:董丽(1995.10-),女,汉族,湖南衡阳人,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2017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英(美)文学比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2--02

引言:

宏大叙事,又称元叙事,是法国哲学家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于1979年提出的重要术语。宏大叙事是传统历史叙事的本质特征,强调历史发展具有客观性和目的性,遵循着线性模式的发展规律。在这个模式中,历史事件及其发展趋势严格遵守着提倡因果律的逻辑顺序和常规方法,历史处于进步的进程之中。然而,后现代主义时期的诸多作家对宏大叙事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历史不能被统一定性为一种线性的、无限期的进程,历史范畴和时间范畴不能很好地调和在一起,也并不相似。历史和时间在这些方面都体现了其特殊的不连续、断裂的特征,比如:时空并置,真实与想象的替换、历史移置和文化的碎片化。因此,通过摆脱阐释历史事件和文本时遵循的因果律和自然规律的原则,后现代时期的作家们重新认识了历史的发展模式。

英国小说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是后现代主义时期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第一部小说《洼地》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这一作品中,斯威夫特运用穿插、不连贯的叙事方式叙述了主人公汤姆在担任历史老师职业期间面临的危机与他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及其发展规律的困惑和质疑。通过回顾芬斯地区的开垦,阿特金森家族的兴衰以及家族中男性或女性的悲惨命运等记忆,斯威夫特借汤姆之口表明了历史事件及其发展趋势有着特定的循环模式,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可以重复再现,并不是永远进步的等观念,这挑战了宏大叙事的权威。因此,通过深入解读小说《洼地》,本文主要从分析芬斯地区开垦的历史、阿特金森家族兴衰的历史和个人命运起伏的历史三个方面来探讨斯威夫特是如何通过强调历史循环模式的观念来解构宏大叙事的。

一、芬斯地区开垦的历史

小说《洼地》的故事背景发生在英国东部低洼地区的芬斯。在主人公汤姆的描述中,纵横几个世纪,芬斯地区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芬斯地区曾是一片水地,汤姆的父系祖辈克里克一族依水而生,通过在水里捕鱼网鸭的方式维持着生计。随着荷兰人的入侵,芬斯地区的发展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荷兰人将乌斯河的主流改道,引水入海,通过开挖支流、采石筑坝、开挖沟渠等工作,将近95000英亩的土地改造成牧场。然而,由于荷兰人对土地的大力开垦,经过开垦后的土地逐渐下沉,淤泥堆积、河岸梯度下降、海水倒灌等诸多问题也经常发生。因此,芬斯地区的人民开始进行排水工作,克里克家族也是如此。与靠水而生的克里克家族不同,汤姆的母系祖辈阿特金森家族最开始是农民和麦芽商贩。来到芬斯以后,他们利用利姆河的水进行灌溉,修建水闸、发展水运交通,拓宽大麦等农作物的销售市场。至此,芬斯地区的人民开始由水向陆转型,从靠水而生变成水的敌人。然而,他们并不能完全脱离水的限制。一旦河道中的淤泥严重堆积,引发海水倒灌等问题,水运交通就面临着被破坏、村庄和陆地重新变成水域的危险。当这些危险发生后,芬斯地区的人民必须重新进行开垦土地、清除河道淤泥、修筑堤坝、兴建水闸控制流量、发展水运交通等工作。至此,这就形成了芬斯地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芬斯地区的开垦与水的力量抗争的阶段。由这三个阶段可知,芬斯地区的发展具有宏大的历史背景,从靠水而生到与水的抗争的变化、从捕鱼网鸭的生活方式到陆上生活方式的转变都表明芬斯地区处于不断变化的进程之中。它的发展具有宏大叙事中强调历史具有客观性和目的性的特点,有其特定的发展轨迹,永远进步,不会倒退。但是,历史的进步叙述出现了转折,第三阶段又是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循环和往复。从被开垦到被毁灭再到被开垦的阶段可知,芬斯一直处于被开垦的过程之中,芬斯人民的命运也永远处于靠水而生,与水抗争的状况之中。这些论述都表明了斯威夫特对宏大叙事的历史进步观的质疑和挑战。在他看来,尽管历史的发展轨迹处于永恒变化的过程之中,但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特定的历史事件及其发展趋势会出现相似或重复的结果,比如芬斯地区就处于从被开一直被开垦的无限循环命运之中。历史发展遵循了循环模式。

二、阿特金森家族兴衰的历史

汤姆的母系祖辈阿特金森家族发展的历史也具有宏大的历史背景,一种帝国主义狂热支撑的“进步理想”在阿特金森家族辉煌时期被视为至高理想,成为他们积累资本发展贸易的动力。阿特金森家族并不是芬斯的原住民,曾生活在利姆河流域发源之处。他们并不富有。自来到芬斯以后,他们通过低价收购芬斯的沼泽地再以高价卖出的方式积累资本,大力开垦土地种植麦芽,建立自己的麦芽作坊和酿酒厂。他们也通过开挖利姆河航道来发展水运交通,拓宽啤酒的销售市场。并且,为了扩大家族在芬斯地区的势力,托马斯和亚瑟等家族中人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家族的发展保驾护航。至此,阿特金森家族的地位和权力在芬斯地区到达了顶峰地位。与此同时,阿特金森家族的祖辈认为他们的财富来自于他们对“进步理想”的不懈追求。正如斯威夫特借叙述者汤姆之口所言:“这种伟大的进步理想鞭策激励着他们,所有的个人利益都包含在国家利益之下,私人商业帝国的发展得益于大不列颠帝国的支持”(Swift 73)。这种将个人利益的发展同帝国的发展相比较和自诩为进步的推动者的想法表明了阿特金森家族意图在芬斯地区成为霸主的野心。由此可知,阿特金森家族发展的历史背景具有宏大叙事的特点。从以放牧、种植为生到建立商业帝国再到在政坛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变化,这些都表明了历史处于进步的进程之中的观念。并且,家族秉承的“进步理想”也是历史进步观的一种体现。然而,在家族发展达到了鼎盛之际,家族中发生的事件使家族走向了衰败之路。这种进步叙述开始走向了转折。事件之一是酿酒厂的失火。在庆祝乔治五世加冕的那个晚上,阿特金森家族免费提供啤酒给全镇人们享用,共同畅饮狂欢。结果,酿酒厂却因为失火被烧毁殆尽,阿特金森家族建立的商业帝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另一件事是汤姆的外祖父欧内斯特与他的女儿海伦的乱伦私情的暴露。为了摆脱家族事业衰败的阴影,欧内斯特意图从海伦身上得到慰藉,与她发生了乱伦关系。并生下了迪克。迪克被欧内斯特认为是“世界的救世主”,可以改变家族没落的状况。但事实是迪克是个智障儿,甚至是一个杀人犯。最终,他在知晓了自己的身世以后,跳河自杀了。阿特金森家族的发展也随着迪克的自杀走向了终结之路。从一开始的贫穷、默默无闻,到建立商业帝国的辉煌时期,再到衰败至穷困潦倒的阶段可知,阿特金森家族发展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靠着“进步”理想的支撑,家族势力和地位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得以极大提高,但最终会因为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家族内部的变化而走向衰败之路,“进步理想”也会随之毁灭。家族的命运最终会回到起点。这些论述证明了斯威夫特关于历史的发展不是处于一直进步的进程之中的,它有着循环往复的特点的观念。因此,阿特金森家族兴衰的历史也是斯威夫特挑戰宏大叙事进步观的一个体现。

三、個人命运起伏的历史

在斯威夫特的笔下,两大家族中的男性人物和女性人物命运的发展处于一个重复的过程之中。家族中的后辈重复着前辈的悲惨命运。关于家族中男性人物的命运,斯威夫特借汤姆之口述说了欧内斯特与迪克的悲惨命运。欧内斯特生于阿特金森家族衰败之际。他与女儿海伦发生了乱伦关系,并生下了智障儿迪克。当他不堪忍受家族持续衰败带来的沉重压力和家族乱伦丑闻的侵扰,他最终开枪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至于迪克,由于智力缺陷的问题,他与外在的世界格格不入。因为对性的探索,他成为了一个杀人犯。最终在知晓了自己的身世以后,迪克重复了欧内斯特自杀的命运。另一方面,家族中的女性人物比如极具代表性的莎拉和玛丽,她们都有着悲惨糟糕的命运。莎拉是汤姆的曾祖母,是一位比她丈夫托马斯年轻十几岁的女人。由于年龄的差距和对妻子的嫉妒之心,在一次发泄对妻子的不满之时,托马斯失手将莎拉打成重伤,使其失去智力。莎拉至此只能待在家中阁楼之上,失去了个人自由。最后,在丈夫死后,莎拉被两个儿子送进了精神病院,饱受折磨直至死亡。汤姆的妻子玛丽的命运与莎拉的命运相似。由于年少时的未婚流产,玛丽失去了生育能力。在与汤姆结婚以后,她始终被不育的念头折磨。在渴望成为母亲的欲望驱使下,她偷窃了别人的孩子。当罪行暴露后,由于承受不了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和舆论的压力,玛丽变得精神失常,最终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因此,在斯威夫特的描述中,两大家族的人物的命运起伏的历史遵循着循环往复的模式,个人有着他自己的生活轨迹和际遇,但后辈重复着前辈的悲惨命运,都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这个方面也是斯威夫特质疑挑战宏大叙事进步观的另一体现。

结语:

历史的存在及其发展始终是斯威夫特的小说《洼地》的主要线索,其贯穿全文引导了故事的整个走向。通过对芬斯地区开垦的历史、阿特金森家族兴衰的历史和家族个人命运起伏的历史的叙述和对历史进步观的质疑,斯威夫特深入分析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及其本质。他强调历史发展的轨迹处于永恒变化之中,但历史并不是处于一直进步的进程之中的,历史发展有其特定的循环模式,特定的历史事件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会出现重复的结果或命运。斯威夫特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宏大叙事的历史进步观。这有利于引发读者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及其发展规律的思考,给读者提供一个认识历史本质的新的维度。

参考文献:

[1]Swift, Graham. Waterland [M]. London: Picador, 1984.

[2]金佳.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说《洼地》的动态互文研究[J].当代外国文学, 2004(2):123-27.

[3]马德生.关于文学宏大叙事的几点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96-97.

[4]王艳萍.用故事建构历史——格雷厄姆·斯威夫特《洼地》的新历史主义解读[J].《国外文学》2007(3):103-09.

[5]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说中的历史叙事[D].厦门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洼地
高原洼地倒下一江水,演变成一个完美的自然生态系统——从三江并流看云南物种多样性
流沙
洼地排涝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
非洲 直销的投资洼地
洼地效应
认证,拯救“品质洼地”
基金称年末“洼地”是新起点 暗流涌动甄选高估值小盘股
南水北调穿滏阳河中游洼地洪水演进分析
低洼处为何易在冷天成霜
峰丛洼地农作物面向对象信息提取规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