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季稻秸秆还田处理下减施氮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2019-12-16 01:40马贤超袁伟王子阳田宝庚刘世平
农业与技术 2019年22期
关键词:早稻氮量叶面积

马贤超 袁伟 王子阳 田宝庚 刘世平

摘 要: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对秸秆的處理,一度成为业内广泛关注、讨论的热点问题,而在众多的途径中,以秸秆还田受追捧的程度最深。江西作为我国南方的粮食主产区之一,以双季稻种植为主,秸秆资源丰富。通过在江西进行秸秆直接还田的减施氮肥试验,探究双季稻秸秆直接还田与减施氮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结合科学合理地施用氮肥可有效提高水稻上3叶的叶宽,从而提高叶面积;改善水稻生育后期的氮素水平,提高后期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增强上3叶的光合能力,获得较高的产量,减少生产成本。本研究通过秸秆还田、激发剂施用、合理肥料运筹等技术,减少氮肥的投入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保证双季稻不减产,为肥料养分推荐方法与限量标准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

秸秆还田;减施氮肥;双季稻;生长性状;产量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1130001

基金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YFD0200107);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15BAD01B03);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引言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秸秆主要被当成牲畜饲料和生活燃料。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科技水平、生活方式等的改变、提升,秸秆资源的利用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1-3]。对秸秆的直接处理已成为我国农业当前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在粮食生产密集的区域,秸秆处理问题更是刻不容缓。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近14亿的人口需要人均耕地仅934m2的土地养活。在这样的粮食压力和饥饿危机之下,农民不得不选择通过连续耕作以收获足够的食物来解决温饱问题。连作制度和传统耕作,使土壤面临严重的挑战[4-8],这种“压榨”使土壤养分结构失调,有毒物质增加,物理性质受到破坏,土传病害爆发,土壤元素缺失,盐分及酸碱度的失衡等问题日渐突出,大大降低了土壤的地力。

秸秆还田作为解决农业污染、废弃物处理、地力修复等复杂问题的“金钥匙”,于20世纪60年代传入我国,后由于受到经济因素、思想观念等条件的限制,进展比较缓慢。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界深入实践,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农业生态问题因此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秸秆还田迅速成为各大科研单位和机构竞相开展的研究课题,在农业领域持续发热,并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主要是因为秸秆还田可以免去传统耕作中拉运秸秆、沤肥等工序,减少了田间作业次数和强度,降低了劳动力成本[9-13]。此外,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容重减轻,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14,15]。

在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的引导下,我国秸秆还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得到了长足、深入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目前仍在秸秆的利用方式和效率,探究秸秆还田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作物产量变化等方面停滞不前[16-18]。由于秸秆掩埋后自然腐熟需要相当一段时间,因此要彻底弄清秸秆还田的相关机制和作用,就必须进行长期的定位试验。江西作为我国南方的粮食主产区之一,主要种植双季稻,是我国重要的双季稻产区,其秸秆还田状况对于我国南方地区来说具有一定代表性。在江西进行秸秆直接还田定点试验,可以定期调查水稻植株生长过程中的各项指标,掌握双季稻秸秆直接还田对水稻生长性状和产量构成的影响,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量,节省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秸秆还田及合理施肥,可指导科学高效的粮食生产,对农村生物质能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等有重要意义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试验于2018年4—11月在江西上高县现代农业示范区试验田内进行。

1.2 供试材料

供试早稻品种为潭两优39,晚稻品种为甬优538。

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早稻和晚稻均按不同施氮量设6个处理,早稻氮肥施用量(纯N)分别为0kg/hm2(N0)、90kg/hm2(N1)、126kg/hm2(N2)、162kg/hm2(N3)、180kg/hm2(N4),以秸秆不还田162kg/hm2施N量作为对照(NCK);晚稻氮肥施用量分别为0kg/hm2(N0)、135kg/hm2(N1)、189kg/hm2(N2)、243kg/hm2(N3)、270kg/hm2(N4),以秸秆不还田243kg/hm2施N量作为对照(NCK),均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50m2,重复2次,各处理施氮量见表1。氮肥施肥比例为基肥∶分蘖肥∶穗肥为5∶2∶3;磷、钾肥施用量早稻分别为90kg/hm2(P2O5)和135kg/hm2(K2O),晚稻分别为135 kg/hm2(P2O5)和135kg/hm2(K2O),磷肥全部作为基肥施用,钾肥基肥和穗肥分别施用6∶4,秸秆还田处理配施秸秆腐解剂(谷霖牌微生物腐秆剂,上海联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其它农艺管理措施与当地大田生产一致。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在水稻抽穗期测定叶面积和SPAD值,成熟期调查穗数,取样考种,割方测产。

数据采用SPSS 16.0 进行方差分析,LSD法进行多重比较(α=0.05) ,Excel 2007软件绘制图表。

2 结果与分析

2.1 减氮对早稻植株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2.1.1 对早稻上3叶叶面积的影响

水稻抽穗期,对水稻上3叶的叶片长、宽、面积的测量结果表明(表2): N4处理上3叶的叶面积最大,N0处理叶面积最小,其它处理差异不明显,随着施N量增加,叶面积有增大的趋势。

2.1.2 对抽穗后上3叶叶片SPAD值的影响

在抽穗期对上3叶叶绿素含量测定表明(表3):随着施N量增加,上3叶SPAD值增高,N4处理上3叶SPAD值最大,与叶面积大小的趋势基本一致,说明施N改善了水稻生育后期叶片的氮素营养,提高了后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强了上3叶光合能力。不施氮的N0处理,SPAD值最低,NCK居于N2和N3之间。

2.1.3 对水稻成熟期植株性状的影响

成熟期,对早稻植株性状进行测定(表4),N0和N1处理株高较低,其它处理无明显差异,穗长和穗颈节长也以N0和N1处理较小;其它均无显著差异,说明达到70%施氮量后水稻植株长势基本正常。

2.1.4 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从水稻产量构成要素来看(表5),各处理穗数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N3、N4和NCK3个处理的穗数较多,而实粒数仅不施氮区N0较低,其它均无显著差异,千粒重有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勢,各处理无明显差异,最终实际产量以N2最高, N3和NCK较高,N4产量较低,不施氮区实际产量最低,仅为最高产量的60%左右。因此,早稻降低10%施氮量可提高水稻产量,降低30%施氮量产量最高,过量施氮,可能只收到相当于50%施氮量的水稻产量。

2.2 减氮对晚稻植株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2.2.1 对水稻上3叶叶面积的影响

在抽穗期对水稻上3叶叶面积进行测定,由表6可见,N2和N3处理叶面积最大,NCK较低,N0处理最低。说明只要达到50%以上的施氮量,对叶片生长就没有明显影响。

2.2.2 抽穗后上3叶叶片SPAD值的影响

在抽穗期和抽穗后30d对上3叶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表7):结果表明,N3的上3叶SPAD值最高,N4和NCK两处理上3叶SPAD值在抽穗期也较大,但抽穗后30d下降较快,说明秸秆还田改善了水稻生育后期叶片的氮素营养,提高了后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尤其是抽穗后30d倒2叶和倒3叶增加明显,增强了上3叶光合能力,但施肥过多SPAD值也会快速下降。不施氮的情况下,SPAD值最低,抽穗后30d仅为施氮区的1/2左右。

2.2.3 不同处理对水稻成熟期植株性状的影响

成熟期,对晚稻植株性状进行测定(表8),随着施氮增加,株高增加,N4处理株高最高,增加了倒伏的风险,穗长、穗颈节长除N0较小外,均没有明显差异,穗长以N2为最长。

2.2.4 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从水稻产量构成要素来看(表9),各处理穗数随着施氮增加而增多,以N4为最多, N0和N1的穗数较少,而实粒数以N1和N3为最多, N4和N0最低,千粒重无明显差异,以不施肥N0为高,最终实际产量以N4和N3为高,N4和N3无差异,说明氮肥减少10%对产量无影响,均比NCK高,秸秆还田不影响水稻产量。

3 讨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秸秆还田结合合理的施氮策略,能够有效提高早稻、晚稻的实际产量,与秸秆不还田的对照小区形成显著差异。主要原因在于水稻的生育前期秸秆对氮素的固定,生育后期的释放,在水稻生育后期秸秆直接还田的处理表现出较强长势,达到减少施氮量而不减产的目的。但秸秆腐解过程中微生物与植株也会争夺氮素,土壤中的部分氮被微生物固持[19-21],这就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因而要适当补充氮素。秸秆还田还提高了碱解氮等土壤营养元素含量[22-25],这些土壤养分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且能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抓住秸秆还田的这些特点,就可以适当地减少氮肥的使用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因过量使用化肥而造成的营养成分流失,土壤贫瘠化等问题。

江西作为典型的粮食主产区,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较高,秸秆还田技术相对成熟,但仍然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

在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已形成了完备的秸秆收储运技术装备体系[26],有效地解决了秸秆资源利用问题,这说明我国的秸秆还田技术上升空间十分充足。需要技术的不断创新突破,同时因地制宜地利用秸秆资源、政府资金的投入以及与农民间的相互协作,尽快推广秸秆利用产业化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秸秆作为生物质能,利用方式不应局限于还田,要在研究秸秆营养特征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最直接有效的部分,从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在节省成本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使秸秆作为农业现代化中的绿色能源效益最大化。

基于中国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因地制宜区域性的秸秆还田技术体系、作业模式及配套装备的健全完善,将成为中国秸秆还田未来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今后,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农业等角度的建设出发[27],秸秆还田将会向更快、更好、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4 结论

根据试验结果显示,在双季稻生产过程中,减施氮肥对于水稻产量和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如下。

对于早稻而言,随着施N量增加,早稻上3叶叶面积有增大的趋势。秸秆还田处理下,达到70%施氮量后早稻植株长势基本正常。降低10%施氮量可提高水稻产量,降低30%施氮量产量最高,而过量施氮,可能只收到相当于50%施氮量的水稻产量。

对于晚稻来说,秸秆还田处理下,达到50%以上的施氮量,对晚稻叶片生长没有明显影响。氮肥减少10%对产量无影响,说明秸秆还田不影响水稻产量。

综上所述,秸秆还田结合科学合理地施用氮肥可有效提高水稻上3叶的叶宽,从而提高叶面积,改善水稻生育后期的氮素水平,提高后期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增强上3叶的光合能力,获得较高的产量,减少生产成本,为肥料养分推荐方法与限量标准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王红彦,王飞,孙仁华,等.国外农作物秸秆利用政策法规综述及其经验启示[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6):216-222.

[2]孙宁,王飞,孙仁华,等.国外农作物秸秆主要利用方式与经验借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S1):469-474.

[3]毕于运,王亚静,高春雨.中国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系统构成及总体趋势[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8):35-38.

[4]余坤,冯浩,李正鹏,等.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水分与冬小麦耗水特征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4,45(10):116-123.

[5]ARCAND M M,KNIGHT J D,RICHARD E F.Differentiating between the supply of N to wheat from above and below ground residues of preceding crops of pea and canola[J].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2014,50(4):563-570.

[6]庞成庆,秦江涛,李辉信,等.秸秆还田和休耕对赣东北稻田土壤养分的影响[J].土壤,2013,45(4): 604-609.

[7]RAHMANA M A,CHIKUSHIA J,SAIFIZZAMANB M,et al. Rice straw mulching and nitrogen response of no-till wheat following rice in Bangladesh[J].Field Crops Research,2005,91(1):71-81.

[8]黄毅,张玉龙. 保护地生产条件下的土壤退化问题及其防治对策[J].土壤通报, 2004, 35(2):212-216.

[9]闫德智,王德建.长期施用化肥和秸秆对水稻土碳氮矿化的影响[J].土壤,2011,43(4):529-533

[10]潘剑玲,代万安,尚占环,等.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有效性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05):526-535.

[11]黄婷苗,郑险峰,王朝辉.还田玉米秸秆氮释放对关中黄土供氮和冬小麦氮吸收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4):2785-2795.

[12]黄涛,仇少君,杜娟,等.碳氮管理措施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作物产量、秸秆腐解、土壤CO2 排放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4):756-768.

[13]曾洪玉,唐宝国,蔡建华,等.秸秆还田对耕地质量及稻麦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4): 499-501.

[14]张海林,高旺盛,陈阜,等.保护性耕作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1):16-20.

[15]杨滨娟,钱海燕,黄国勤,等.秸秆还田及其研究进展[J].农学学报,2012,2(5):1-4.

[16]潘晓华,李木英,曾勇军,等.江西双季稻主要种植方式及其配套栽培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35(01):1-6.

[17]MOURTZINIS S,ARRIAGA F,BALKCOM K S,et al.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corn biomass as influenced by cover crop and stover harvest[J]. Agronomy Journal,2015,107(1):232-240.

[18]许轲,刘萌,陈京都,等.麦秸秆全量还田对稻田土壤溶解有机碳含量和水稻产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5,26(2):430-436.

[19]张春慧,张一平,窦连彬.农田生态条件下植物残体腐解过程腐解物的能态变化特征[J].生态学报,1996,16(2):141-146.

[20]张红,吕家珑,曹莹菲,等.不同植物秸秆腐解特性与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研究[J].土壤学报,2014,51(4):69-78.

[21]孙海国,雷浣群.植物残体对土壤结构性状的影响[J].生态农业研究,1998,6(3):39-42.

[22]吴崇海,李振金,顾士领.高留麦茬的整体效应与配套技术的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6,14(1):43-48.

[23]何腾兵,樊博,李博,等.秸秆还田对喀斯特山区旱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4,28(4):163-167.

[24]罗珠珠,黄高宝,张仁陟,等.长期秸秆还田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J].中國生态农业学报,2010,18(3):458-464.

[25]刘立军,杨立年,孙小淋,等.水稻实地氮肥管理的氮肥利用效率及其生理原因[J].作物学报, 2009, 35(9):1672-1680.

[26] MONFORTI F,LUGATO E,MOTOLA V,et al.Optimal energy use of agricultural crop residues preserving soil organic carbon stocks in Europe[J].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5,44:519-529.

[27]王君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09):2713-2715.

作者简介:

马贤超(1994-),男,硕士。研究方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刘世平(1963-),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土壤耕作与农业生态。

猜你喜欢
早稻氮量叶面积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 比2020年增产72.3万吨
宋代早稻若干问题探讨
作物叶面积测量的研究进展
马奶子葡萄叶面积评估模型的建立
苎麻叶面积测定方法比较研究
高、中、低产田水稻适宜施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的研究
不同地力水平下超级稻高产高效适宜施氮量及其机理的研究
施氮量与栽插密度对超级早稻中早22产量的影响
施氮量对烟株接种黑胫病前、后体内生理物质及黑胫病发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