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近年来水彩画创作中出现的单色化现象,结合西方艺术发展过程中对色彩认识的变化及中国传统绘画中对单色的理解,对其进行了梳理,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这一现象在艺术创作上所具备的优势以及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水彩;单色;艺术语言;对比;朴素
【中图分类号】J215 【文献标识码】A
水彩画,我们从字面就可以看出“水”和“彩”是其画面的两大主要特征。一提起水彩画,人们想到的就是其水色氤氲的画面氛围和清新透明的色彩。诚然,水彩画传入中国以来,很长一段时期只是被当时的画家用来绘制草图或进行小幅的风景写生,用其进行的一部分创作也大都是追求其独特艺术语言的发挥。虽画面效果清新绚丽,但仍然摆脱不了习作小品的味道。真正有份量、能震撼人心灵的作品并不多见,所以被称之为绘画中的“轻音乐”。
水彩画起源于西方,其造型规律和用色理念必然是西方的。我们需要把当今水彩画创作中出现的单色现象和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结合起来看,才能对其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西方绘画起源于洞窟壁画,我们通过西班牙阿尔塔米拉的洞窟壁画《野牛》可以看出,在原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运用简单的色彩来进行艺术创作,洞穴壁画中使用的色彩非常简单,红和黑是主要色彩。但是仍然能让观者透过画面中的形象十分清晰地感受到那种粗犷的原始气息。透过古希腊时期的工艺品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瓶子上的艺术形象得到了艺人的高度概括,整体造型非常简练,用色也非常简明,仍是以单色为主。当然,这一现象也和当时绘画工具的局限性有很大关系,即使这样,仍然能让后人从中感受到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到了中世纪,绘画主要为宗教服务,其用色原则基本遵循所表现物体的“固有色”,总体来说比较尊重客观物象所固有的颜色。在这一时期,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光和色相互作用的关系,其绘画步骤也基本上是在完成了画面的素描关系后再罩染上多层颜色,整体来说用色比较简单。我们从丢勒的《野兔》中可以看出,整张画面虽然刻画非常细致和深入,用色却是比较简单,但是我们仍能感受到画家笔下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而到了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的大力发展推动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催生了印象派的产生,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是重点表现光和色的关系,画面色彩非常丰富漂亮。透纳在这一时期创作了一批非常优秀的水彩作品,较之前的水彩风景作品有了很大的提高。到了后印象主义时期,西方的画家则主要是将色彩和自己的内心结合起来,画面旨在呈现 “心中的色彩”。而到了近代,各种艺术流派相继诞生,画面的风格越来越多元化,画家们的用色也越来越脱离对自然色彩的依附,开始由客观色彩的再现转而进行内心色彩的表达,而单色化则是脱离对自然色彩依附的最后表现。我们通过不同绘画发展时期对色彩认识的变化可以看出,色彩丰富与否和画面感染力的关系并不是特别密切。另外,随着数字媒体科技的发展和数码照相技术的产生,人们迎来了图像爆炸的时代。当今当我们打开自己的手机和电腦,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各种色彩斑斓的图片。当这些图片不断刺激人们的视觉后,就会使人们的眼球倾向于寻找一些色彩比较“素”的图像。而单色化作品的出现也恰恰迎合了当今人们的视觉需要。
水彩画使用水作为调和媒介,这和中国传统绘画是相同的,其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更是融合进去了很多东方绘画理念,同时也融入了东方的哲学观念。中国绘画讲究朴素、高雅和格调,一直都有着“重墨轻色”的艺术情节。喜欢用单一的墨色浓淡来营造心中的意境,用单一的墨色来营造画面的层次。另外,黑色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充当着“五彩”的重任,在中国水墨画中,虽然只有一种颜色,但不同的墨色之间形成的关系会使画面显现出微妙的色彩性。而呈现“单色化”的水彩作品,无疑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这一创作理念。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也曾说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有时候如果画面的颜色太多,色彩之间反而会相互抵消,使画面给人“噪杂”的感觉,影响到画面中精神内涵的显现。
到了第九届全国美展,水彩画成为了和国画、油画、版画等所并列的独立参展画种,这项举措激起了水彩画家们的创作热情,使水彩画的创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水彩工具的进步也推动了水彩创作的发展。大型展览上的水彩作品出现了很多有份量的“大作”,题材和形式也变得多样起来。但这一时期的大部分作品在表现形式上还是以写实为主,在色彩的运用方面,虽然加入了个人对色彩的理解和感受,但仍然没有脱离对客观色彩的再现。水彩的创作理念在近几年发生了变化,从之前对现实物体并结合其意蕴的再现转化为探索一种带有内心精神世界传达和社会现象研究的当代艺术创作理念,这种从再现到表达的跨越使当代水彩画的面貌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画家开始重视画面中色彩的主观性。与此同时,展览上出现了一大批单色的优秀水彩作品,单色并不一定是指画面完全没有色彩。而是指充分发挥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把客观色彩归纳、概括后,在画面中用单纯的一种颜色或几种相近的颜色来表现画面形象。在当代水彩画创作中“单色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艺术创作语言。
在近几年的展览中,出现了一批完全单色化的水彩作品。例如:赵龙的作品《夜摄》系列,创作素材取材于现实生活,但是画面所呈现的则是画家对真实场面主观处理后的效果,其中有对画面构成性的探索,也有对画面色彩之间对比的探索。画家主观地把色彩纯度降到最低,排除了画面色彩纯度过高照成的视觉干扰之后,画面所蕴涵的精神性语言显得更加鲜明和纯粹。画家通过水彩的独特材料语言使画面所表现的物象给观者呈现出非常厚重的视觉感受,水彩纸所特有的那种颗粒感在“去色彩化”之后得到了放大,形成了能愉悦观赏者眼球的一种质感美。这一系列作品以夜景为主,画面充满了一种神秘和忧郁的情绪。观赏者仿佛能从画面进入到画家的心灵世界,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那种平静,那种孤独和挣扎;而方亮的作品《尘封的记忆》主要刻画了一个寂静的老车间,整张画面使用的颜色基本都是冷灰色,仿佛画面里的机器表面都被厚厚的一层尘土覆盖,这种画面效果也和画的名称相对应,给人强烈的怀旧感。如果画家在用色的时候太依赖于客观色彩的再现,那么整张画面的效果则会显得噪杂,人们更不会从画面里感受到那种“岁月静好”的感觉;陆浩然的作品《锦灰堆》所表现的是古代的线装书,同样是整张画面都运用了冷灰色,同时,整张画的黑白灰对比也不是那么强烈,这种色调仿佛能让人从画面里感受到旧旧的书香味,很有中国古代文人画里所蕴含的格调。在他的画面里这些线装书不再单单是书,而转化为文化的承载物,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思想中的内敛和朴素;第十一届全国水彩粉画展中梁国辉的作品《镜中人》则是在探索人物的造型,通过对人物形体的夸张和变形使观者在视觉上产生新的感受。为了使自己的画面造型语言更加明显和纯粹,画家主观使自己的画面倾向于单色化;青年水彩画家王志强的作品《灰色的风景》取材于雾霾下的城市,画面同样是运用了单色。整张画面用的颜料只有象牙黑和佩恩灰,水彩的颜料佩恩灰经过稀释后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种偏冷的颜色,画家就以此作为画面的主色调。王志强近年一直在探索画面的构成和形式,为了增强画面的形式语言,画家运用重颜色的窗子框把整个画面进行分割,给观者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还有一部分水彩画家没有把画面的颜色全部去掉,而是刻意降低画面大面积色彩的纯度对比和冷暖对比,与此同时提高画面某一处的色彩纯度。这种强烈的反差给人非常响亮的视觉感受,同时能让画面呈现出一种冲突下色彩的美感。大面积灰色调中的那一抹纯净的颜色,仿佛能引起人们的一种精神上的思考。例如:丁宇的作品《松花江上—暮色》描绘的是暮色下的松花江畔的码头,画面中大面积的天空和江水都是非常接近的一种灰色。船的颜色也统一在很接近的一种灰色里面。而江水和天相交的地方则运用了纯度比较高的黄色。这一抹亮黄色和大面积的灰色形成了一种对比,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了画面的气氛。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画家在刻画船的时候如果运用比较丰富和鲜亮的色彩,当然这样会使主体物变的非常丰富,但整张画面那种宁静、苍茫的画面氛围则会被破坏殆尽。那么画面也就少了一种画家们通常所说的“势”,也就因小失大了;白露洋的作品《我的记忆是彩色的》使用了和前者非常接近的画面处理手法。将一个少年置于一个老旧的厂房里,整个厂房都是没有色彩的,而在画面的下部铺了一片纯度非常高的橙色。这一抹橙色同样和画面其他地方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关系,但是和丁宇的作品《松花江上—暮色》不同的是,这一抹橙色更具有象征性,使得画面显得更加主观性;而陈勇劲的作品《边城》则是将画面前半部分的色彩纯度对比降低,将画面的后半部分完全进行去色处理。在画面里形成了一种很强烈的对比和冲突,这种冲突加大了画面空间上的对比,同时也增加了画面的感染力。
庄子在《庄子·天道》中讲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其中“朴”指的是未经工匠加工过的木头。“素”则是指未经过扎染的白绢。可以看出“朴素”是一种朴实、自然的美,是一种大美。纵观近年来这一批单色化的水彩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是由20世纪80年代之后出生的一批画家所创作的。他们成长于信息图像爆炸的时代下,生活中到处充满了“流光溢彩”,产生色彩上的视觉疲劳是肯定的。这就使他们更倾向于追求画面的一种宁静和朴素,使自己的作品产生一种沉稳和朴素的美。同时,这一批画家的创作思路也大都比较灵活和主动,这是其作品倾向于单色化的原因,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想通过这种处理方法来对画面精神内涵的传达进行新的探索,运用单色化的表现语言使自己的这种探索变得更加纯粹和明确。
笔者认为,一件作品能不能愉悦观者的眼球从来就不是评判其艺术高低的标准,我们要使自己的作品有“骨”、有“肉”、有“势”、有“感染力”,就要让自己的作品变得能传达出非常纯粹的个人创作语言,使自己的作品具備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单色化”只是画家围绕这一目的进行的一种表现形式方面的探索。这一种形式可能在凸显创作语言和传达精神内涵上面有着自己的优势,但绝对不是对这一目的进行探索的唯一道路。通过近年来水彩创作中出现的这一批单色化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今后优秀的水彩作品会越来越强调画面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越来越强调对画面进行的主观性处理。
参考文献:
[1]林曦云.何为当代性[J].雕塑,2008(4).
[2]朱晓松.谈中国水彩画的多元发展[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高哲(1988-),男,汉族,山东济宁,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