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文学术研究中的外文素养问题

2019-12-16 16:40秋叶
国际汉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比较文学外文跨学科

传统上,跨文化的人文学术研究对于外文,尤其是外文阅读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20世纪70年代末出版的《作为学术学科的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 Academic Discipline, 1978)中就要求,“研究生入学时须具备至少两种外语能力。经过一至两年的学习,须达到三种,其中一种为古典语言”。这是当时美国对于这个学科博士候选人的基本外语要求,难怪在1975年发表的一份《美国比较文学学科现状》(“ACLA State of the Discipline Report”)的报告中,甚至对大学的“世界文学”课堂上,教授不能读原著,大量使用英译本提出了批评。而在欧洲大陆,由于学生或学者一般具备天然的学习其他欧洲语言的便利性,自然对于外语的要求不会比美国大学低。到了20世纪90年代,《多元文化时代的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Age of Multiculturalism, 1995)出版,对于外文能力的要求有所降低,但开始强调拓宽语言视野,提出“要具备两种外语的良好阅读能力,并鼓励学会至少一种非欧洲语言”。到了2006年,苏源熙(Haun Saussy)主持编写的《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出于回应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的趋势,提出了“两种语言的两种文学外加一个‘领域’”的学科标准。2017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五次发布学科状况报告《比较文学的未来》(Future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由于本次报告强调比较文学研究的跨学科性及世界文学的崛起,并未明确提出外文的要求,或者也可以说是放松了对于外文的刚性要求。我国并没有对比较文学乃至人文学术学科的外文素养提出统一的具体要求,但每个高校的相关专业及导师应该都会有自己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一个成熟的跨文化人文学术的研究者,对于研究的核心文本须使用对象国的外文原典,这是维护学科严肃性的基本保证。而对于辅助文本、二手材料,读译本未必不可,有时实属难免,但研究者对于译本的权威性与可靠性须有个恰当的评估与选择。(秋叶)

猜你喜欢
比较文学外文跨学科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外文字符标准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比较文学视阈下高校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混合式教学探讨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介绍
国际汉学的传统与现代——第22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圆桌会议侧记
Gender Differences in Expressing Gratitude
外文局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