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婷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加剧,传媒教育所对接的传媒产业迎来了核裂变式的重新洗牌。传统媒体发展受困,新媒体迅猛发酵,传媒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传媒教育必须在理念、环境、技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整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革新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路径,从而应对产业变革带来的发展危机,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与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传媒人才。
高校传媒教育发展主要受到科技发展、媒介融合、数据分析等因素的影响。传媒产业格局改变、学科发展资源受限,都导致传媒教育无法在政策优势利导下成功转型,而必须主动谋划求变路径。
1.传媒产业格局产生多维变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更快的信息传递速率以及更富交互性、衍生性的信息传播模式,带来了传统传媒产业的变革。而AI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手段的接入,也使传媒产业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清华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崔保国教授曾在第三届江苏传媒产业发展论坛上提出:“数字经济,即以数字化信息为关键生产因素,以互联网为载体,以通讯技术的有效使用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活动,故而如今传媒产业的发展,要突破传统思维的转型模式,寻求一条围绕数字经济的创新之路。”
新闻信息原以依赖的传统媒体逐渐失去强势地位,新媒体在智能手机普及和网络更新换代中强势崛起,泛媒介化使受众逐渐向移动端APP转移。传媒产业的变局也触发了诸如传播观念、媒介功能、媒介素养及社会认知等方面的改变。在此前提下,传媒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能力构成、课程开设、实验室建设、技能实操等各环节的适时调整势在必行。
2.传媒教育居于学科发展劣势。新闻传播学在众多综合性院校的学科中均属于较为年轻的学科,由于该学科拥有的教授、博士、高级别社科项目和高级别论文等数量偏少,导致其在高校资源配置中很难得到学校的重视与教学资源、资金支持、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倾斜。
传媒专业的就业前景堪忧,2018年教育部公布的就业率最低的15个专业中,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与艺术等传媒类专业赫然在列。就业率低导致多所高校停开传媒专业或缩减传媒专业招生人数,精简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这无疑给传媒专业发展带来了冲击。
根据腾讯新闻2018年2月发布的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显示,我国传媒行业并不缺人,而是缺乏真正适合传媒岗位需求的人才。在新媒体形态急剧崛起的当下,传媒从业者只有不断因势而变,优化专业技能结构,深化内在人文素养,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1.传媒产业愈加侧重技术技能。据《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显示,在传媒产业的细分行业用人需求排行榜中,新媒体行业高居用人需求榜首。可见,新媒体公司的运营以及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转型,都亟须拥有互联网开发、内容编辑和新媒体运营等方面的人才。
新媒体时代,传统的采、写、编、评、策划和执行等专业技能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岗位要求,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行业的频繁亮相,给工科学历背景的求职者提供了就业机会。而基于大数据的偏好探求、潮流预测和舆情监控等需求对传媒行业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便传统的传媒行业岗位,也要求从业者掌握图片编辑、视频剪辑、文字处理、软件开发等技能。
2.传媒产业越发注重综合素养。根据《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显示,70%的媒体单位要求求职者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21%的单位要求具备大专学历。而实际从业情况中,本科、硕士学历占比90%以上。党媒、事业单位类广电媒体要求硕士学历,而一般传媒公司则相对看重能力而非学历。
传媒产业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要负责任地发声。这就要求传媒工作者除了具备良好的工作能力外,还要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端正的人格操守。传媒产业虽有着独立的结构体系,但却需要跨界观察报道社会各行各业,这就要求从业者具备学习能力与交互能力。例如,国际传播与外宣工作就要求传媒人才有较强的外语能力,尤其是英语读写会话能力。总之,传媒产业的发展越来越要求队伍人员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的提升。
在全新的媒体变革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双重背景下,高校传媒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国外传媒教育改革起步较早,借鉴学习国外传媒教育改革理念将为我国传媒教育现代化发展、新媒体适应性和传播参与者的媒介素养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1.借鉴海外传媒教育改革理念。海外传媒教育越发注重传媒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跨学科的协同研究为传媒产业带来更多创新可能,如AI、AR和VR等技术的应用,都能促进信息、技术、理念等在传媒产业的流动。
如今世界一体化趋势加强,我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频繁,要求传媒从业者具备国际化业务能力与跨文化传播视野。而传媒产业强大的“集客”能力和创新推广能力为精于传媒创意与运营管理的人才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可能,因而,培养具有较高社会文化认知与创意研发能力的传媒创业运管人才也是传媒教育的要务之一。
2.我国高校传媒教育改革路径探析。在我国传媒教育改革中,从宏观层面来讲,应巩固和强化传媒教育在高校科研教学中的地位。传媒产业是社会大众获知外部信息、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产业。此外,提升公众信息传播的媒介素养、规范公众参与舆论的媒介行为,都是高校传媒教育的重要职能。在借鉴海外传媒教育改革优势的基础上,我国高等传媒教育应顺势而变,从而谋求在传媒产业格局的变化中获取重新洗牌后的发展优势与先机。
首先,强化党在传媒行业发展的思想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根本属性。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这是强化党在传媒领域的领导、巩固党的意识形态阵地、积极宣传正面声音的重要表现。
强化党在传媒行业发展的思想引领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正确有力的舆论导向,推动改革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提升传媒主体的公信力、影响力;提升参与社会舆论的公众的媒介素养,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并进行有力的自律与监督。因此,在所有传媒类专业中,如传播学、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文化产业管理、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等,均应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媒介伦理与法规”等课程,以引导高校传媒专业在校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媒介观等。
其次,提升传媒人才国际化视野和新形势格局。虽然已有许多国内学者基于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著作,但传播学界有影响的研究及论著多来自国外。此外,传媒领域较具前沿性与颠覆性的技术多起源于国外,因此在传媒业纵向发展上,无论在理论支持还是技术支持方面,传媒教育的发展都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亟须在国际传播领域中树立大国形象,深化内涵建设,把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传扬到世界各地,让世界悦纳中国,消除误解,构建更和谐、更开放的国际传媒环境,而国际化对传媒专业的学生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提升传媒人才的国际化视野,要求传媒专业学生具有国际事务与新闻事件的敏锐洞察力,较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良好的文稿信息读取与文字汇编整理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的异国适应能力与自理能力。除此之外,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不断对外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我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越来越负责任的国际大国形象展现给世界。
再次,重新规划设置传媒教育课程。在传统高校传媒教育课程设置中,多以传播理论、新闻理论、广告理论、影视理论等概论类课程与中外发展史类课程作为理论支撑,随后围绕采写编的文案撰稿能力与图片、影像采集和制作能力等实操类课程进行课程设置,这种供给侧人才培养模式的墨守成规导致需求侧的人才稀缺。
通过对传统传媒专业的人才能力构成模块进行梳理,得出以下方向应涵盖的相关课程:如新闻学专业应涵盖采、写、编、评、新媒体运营等课程;广告学专业应涵盖市场调研与数据分析、创意生成与方案策划、创意表现与思路建构、品牌运营与宣传推广等课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涵盖摄、录、编、播、类型创作、作品编制等课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应涵盖播音主持基本功、采编评、类型节目主持等课程。
尽管传媒环境日新月异,传媒产业格局重新洗牌,但扎实传媒人才采、写、编、播和后期制作能力的科班基本功仍是传媒教育之根本。此外,应建设新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课程,并开始新媒体新闻、舆情学、数据采集与分析、创新创意等新型课程的建设,甚至随着微信、微博的信息炒作与舆论发酵能力衍生出的“双微营销研究”课程以及如“快手”“抖音”等短视频软件在更多传媒专业课程中的有效参与,都成为传媒专业课程革新的有效示范。因此,在新媒体不断发力的现代传媒环境中,如何培养适应传媒产业需要的新型传媒人才,高校传媒专业仍需在能力模块的分析与课程适配设置上认真梳理。
最后,提高融合背景下的技术能力与提升综合素养水平。借力媒介融合技术的发展,新闻信息的生产工业线变得更短,中央厨房实现了信息素材的便捷抓取、再编与发布,大大简化了采、编、播全流程实操。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不断加强,有能力的高校应通过建设配套实验环境——融合媒体共享平台,配置相关实践课程,由软件运营技术人员与课程实操教学人员双管齐下进行教学。没有能力建设配套实验环境的高校应以融合媒体共享平台为对标对象,配置信息抓取、再编辑、发布的全流程涵盖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实操能力与综合素养。
传媒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注重学生的专业实操能力尤为重要。国内部分高校传媒专业已经率先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如与当地媒体签订人才培养计划、以合作共赢的方式设立“媒体开放日”“合作学院”等,给学生参观、参与媒体运作提供机会,切实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又如,以设立“实践周”“小学期”等方式,集中利用固定周次进行教学实践,这种实践有的以全真项目嵌入式命题,有的以虚拟仿真项目命题,最终以作品提报方式进行考核和成绩评定,收效很好。
在传媒产业注重人才专业技术技能的趋势下,高校应在开设必修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设技术课程和实践实验课程,尤其是用人需求侧越加看重的图片制作、视频剪辑、文件处理、软件开发等技术技能,增强人才培养的动手能力与岗位适应性。
传媒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传媒教育应锐意改革,重新评估传媒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与技能,不断探索出适应新媒体背景与融合媒体发展趋势、适应当今传媒产业格局变化的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