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宾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上海 200433)
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自从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之后,“智慧”一词便在信息产业领域刮起了一阵不小的风暴,同时在我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AI技术等对“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可以说“智慧”一词,已经成了各领域人们格外关注的尖端技术,不仅影响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同时对图书馆的全面建设、相关服务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特色化,从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上看,大致经历了从以提供书籍借阅功能为主的传统服务阶段、以提供相关查询为主的知识服务阶段、以智能化服务为主的智慧服务阶段的三个阶段,未来高校智慧图书馆如何建设,发挥怎样的作用值得我们思考。
当前,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在服务师生、特色办学、智慧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服务、发展对于高等院校的全面提升来说意义的显而易见的。
2003年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的Aittola M首次提出“智慧图书馆”的概念。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读者需求的变化,智慧图书馆在国内的内涵和外延也在相应发生改变。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智慧图书馆,也要及时转变自身服务模式,及时从“读者至上”“以读者为中心的方法”向“面向读者”“读者需求导向”转变,这是时代对图书馆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国内对“智慧图书馆”的构建经历了理论探讨、研究论证、局部试点、全面实践这样四个步骤,先行实践的是台北市图书馆,大致时间在2005年。
对高校智慧图书馆内涵的界定,包含了影响和制约智慧图书馆发展壮大的各要素,因此到目前为止,仍然没办法用一个确切的定义来高度概括这一概念,因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高校智慧图书馆不但在继续发展,而且会延展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从不同角度给高校智慧图书馆以描述,希望让读者对此概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首先,从本质上说高校智慧图书馆是人的智力优势与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其根本目的是要将图书馆中的各构成要素有机连接起来,形成互联互通的高度智能化的“信息系统”,从而确保图书馆的效益最大化。其次,从技术保障上说高校图书馆将当前高度发展的信息通信技术如互联网络、物联网络、区块链技术等有效利用了起来。目前采用的方法是“智能化和物联化”两种,确保图书馆的管理更加高效、服务趋于个性。最后,从服务保障角度上说,高校智慧图书馆可以更为便捷地利用高校中的云计算服务、人力资源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势,形成智慧化服务和绿色环保运转的有机结合,从而将各高校中“人”的智慧、才能充分的利用,新型的智慧图书馆模式得以变为现实。
以上分析概括,仅是基于当前的智慧图书馆的技术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而言,对于快速发展的高校智慧图书服务领域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任何新技术的介入和国家政策的支持都会带给这个领域新的发展机遇,对此我们应该以开放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来看待。
谈到高校智慧图书馆的需求判断,应紧紧地与“读者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高校智慧图书馆读者的需求主要来源于图书馆工作人员日常的基本判断和读者反馈两部分。其中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基本判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主观判断,就是要通过工作经验对读者的需求有一个敏感的认知,这种认知可以通过电话、邮件、接访、座谈、问卷等方式获得,总而言之是一种经验式的判断模式;而读者主动反馈模式,是基于自我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进而提出的获取必要信息的方式,这种方式是一种客观化的呈现,反应了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诉求,当然这种“客观”也不是绝对化的,也要受读者年龄、性别、学历、工作以及需求迫切程度、内在情绪反应等因素影响。当前,高校智慧图书馆的读者需求基本可以概括为:①迅速、便捷成为高校读者的主要需求;②实用、超前成为高校读者的次要需求;③互动、参与成为高校读者的重要需求;④差异性特色化是高校读者的时代需求。
“服务是图书馆的核心和基础,创新是图书馆永恒的话题。[1]”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发展以特色化、个性化为主,主要呈现为以下几种趋势:
1.服务对象扩大化。高校智慧图书馆具备图书馆的一般属性,同时又因其身处高校,因而有独特的优势。主要包括每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对高校的资金投入和大力支持,因而将来高校智慧图书馆要服务的对象已超出了校园范围,可以作为一个城市和地区智慧和知识服务中心来定位。同时,高额的投入要想获得回报以支持高校智慧图书馆长远的建设和发展,拓展服务范围也是其必然的选择。比如,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都可以成为将来高校智慧图书馆探索的模式。
2.服务平台专业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智慧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也逐步趋于专业化和个性化。这种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不仅体现在对入馆对象提供服务的各个方面,同时也体现在高校智慧图书馆参与国家科研项目上。高校智慧图书馆具有较好的人力和资源基础,开展科研工作具有较高的优势,对此开展得较早的比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等。“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利用其南海古籍和民国时期文献,构建了南海及南海诸岛资料数据库[1]”,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图书馆建立了“一带一路海洋信息服务中心”和“南海文化信息库”。
3.服务手段智能化。所谓高校智慧图书馆,“智慧”的技术因素会越来越多,比如高校智慧图书馆利用大数据环境下的WOS平台进行用户服务,就利用到了信息领域中的相关技术对SCIE、InCites、CPCI-S等数据库开展相关操作。当前国内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是医学领域的智慧图书馆建设,例如中山医科大学图书馆“根据国际医疗调研报告,以及再生医学、肿瘤治疗分析报告”,将相关业务数据数字化、智能化,各科室在进行相关业务学习实践时,可以与世界顶级专家交流互动、学习提问,为患者提供了较高水平的诊疗服务。同时在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高校智慧图书馆也能发挥相应作用,尤其是在助力企业发展中,高校图书馆的智力支持和决策判断,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辅助力量。
1.智慧引导,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交流协作平台。“智慧”不仅代表了高度发展的技术集合,同时也是人力群体智慧的结晶。当前,作为信息知识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智慧图书馆能够依据读者不同的专业背景、特色需求,在读者与馆藏资源之间,建立起一座信息化智能化的沟通“桥梁”。通过对相关技术资深专家团队的建立,使得读者借助和专家进行交流的平台,进而帮助读者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能够为企业出谋划策和寻找创新点。
2.个性推送,为读者提供集成化定制信息的专业服务。总体而言,高校智慧图书馆中的绝大部分服务可以都集中设置在web网站上, 为读者提供一个便捷高效的搜索窗口。与此同时,在高校智慧图书馆中, 由于读者的需求趋于个性化,因此高校智慧图书馆需要依据读者的不同需求, 借助E-mail、“两微一端”手段(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为读者提供所需要的服务情景以及定制化的集成服务和相关信息。最终目的是使高校智慧图书馆能够走上一条“协同创新、多维服务、集群发展”的智慧之路。
3.优化分类,为读者提供科学高效、层级分明的图书管理服务。所谓高校智慧图书馆,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高效运作的图书管理服务系统,其图书的分类方式主要是利用大数据算法来实现。这就要求首先要提高图书馆信息系统信息传输的兼容性和可靠性,其次需要提高图书资源的数字化程度,在智慧图书馆模式下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率应该是100%,还要加大存储硬件设施建设,“智慧”模式下最基本的硬件保障就是要有足够大的硬件存储空间,同时注意数据的备份,防止由于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而导致的数据丢失。
在高校智慧图书馆模式下,图书和人力资源得到高效的利用和充分的结合,图书馆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信息服务的平台和中介。而信息服务,其永恒的核心价值和主题是服务,只有针对读者的需求不断地对服务进行完善,“智慧”服务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高校智慧图书馆必须要将特色服务、个性化服务作为发展的基点,加大基础建设上的信息化水平,确保高校智慧图书馆在服务方式、服务途径、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等相关方面走出一条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