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 浩
黄梅戏是全国五大剧种之一,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剧种之一,深受全国观众的喜爱。
作为一名黄梅戏演员,我深知基本功在戏剧表演中的重要性,它是每一位戏曲演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所谓掌握基本功,就是要掌握戏曲表演艺术上的全部表演能力和表现手段,体现在舞台表演上的“四功”、“五法”、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等。这是艺术前辈们经过长年舞台实践和辛勤的艺术创造、钻研、领悟、实践总结出来的艺术训练规律,也是塑造舞台各类行当和人物的重要手段。
勤学苦练基本功,一方面能使演员掌握和积累塑造舞台人物形象所必须的艺术技能,另一方面也能提升戏曲演员的形体素质,从而造就成一名合格的戏曲演员。
黄梅戏演员在一部剧中扮演的角色,无论属于哪一个行当,都离不开角色的塑造。通过对剧本的理解和对人物的充分分析,从而更好地创造戏剧角色,塑造艺术形象。在戏剧舞台上,故事的讲述是通过演员的表演表现出来的。因此演员要认真研读剧本,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分析剧中的人物性格,充分把握角色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在舞台上使自己的表演完全符合剧中人物的个性特点。这样才能演好角色,塑造具体的舞台形象,让创造的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戏剧舞台上的语言,是交际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认真分析剧本情节和人物的语言,通过语言反映出角色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演员可用语言和唱调分析角色性格,通过人物行动,把握人物性格。角色性格主要表现在行动中,人物行动是用具体的语言和动作去完成的活动过程。剧本中的提示是对人物情绪和行为的设想,演员可以通过角色的行动和剧本提示分析人物性格。
除了剧本研究和史料参考等,演员要准确理解角色性格。创造角色,还需要深入体验生活。戏剧艺术源于生活,演员如果对人物只停留在书面的理解和感受,很难演好角色。而演员的生活经验和阅历则影响着演员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和把握,演员只有从生活中丰富自己的感性体验,才能创造出具有舞台生命力的艺术形象。
在戏剧表演中,体验和把握剧中人物的情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也体现了戏剧演员对戏曲的再创造。没有情感,就没有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的变化,没有情节内容的推进。无情感便是无戏。情感是戏曲演员和观众情感活动的统一,是戏曲表演的再现与表现性的统一。
戏曲演员要演好每一个角色,塑造舞台艺术形象,就必须先打动自己,去体会角色的情感,与角色融为一体。戏因情而动,情乃戏所依。在戏曲表演中演员要在体会人物情感的基础上表现人物情感,从而成功地创造角色。此外,在戏曲表演中,有的演员塑造人物形象时,对于表现人物情感的戏份往往一带而过,导致人物的形象不够丰满。所以戏曲演员还要在戏曲表演的具体环节中表现人物情感的变化,把每一场戏,每一个表演段落中的人物情感活动,充分表现出来,让观众体会到人物情感的变化。
扮演剧中人物的时候,分多个角色行当,是中国戏剧艺术特有的表演体制。行当的种类是演员在戏曲人物中的艺术化、规范化的形象类型。从形式上看,是有着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分类系统。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创造上的集中反映。每个行当都是一个形象系统,也是相应的表现形式,是形象类型和程式的统一体。
黄梅戏艺术中的角色行当的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演整本大戏后,角色行当逐渐发展成正旦、正生、小生、小丑、老旦、花脸诸行。例如,正旦多扮演庄重、正派的成年妇女,重唱功表演,要求稳重大方,形象要求也高。这类正旦包括《罗帕记》中的陈赛金,《荞麦记》中的王三女等。正生即须生,一般黑须称正生。黄梅戏中的正生重唱念,讲究喷口,吐字铿锵有力。所扮演的角色如《荞麦记》中的徐文进,《告经承》中的张朝宗等。小旦多扮演活泼多情的少女或少妇,要求唱做并重,声调脆嫩甜美,表演时常执手帕之类。经典的黄梅戏角色包括《打猪花》中的陶金花,《小辞店》中的柳凤英,《天仙配》中的七仙女等。小生多扮演青少年男子,用大嗓演唱。表演时常执折扇,黄梅戏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女驸马》中的李兆廷,《天仙配》中的董永,《春香闹学》中的王金荣等等。
行当的表演程式又可作为演员创造角色的手段,戏曲表演中,演员必须运用行当的程式来创造角色。演员掌握某一行当的程式,就等于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这一行当中这类人物的基本特征。但行当的程式毕竟是一种表现手段,演员掌握了行当的表演程式,并不等于就创造了具体角色。演员要演具体的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人物,而不是演行当。
演员要运用行当的程式来创造具体角色,要根据自己的生活、对角色的理解,对程式进行选择组织、集中,使之与角色相适应。即使扮演的是前人创造过的传统形象,演员也要对其进行再创造,根据具体的情境,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自己的体悟,来充实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从而达到一名黄梅戏演员角色塑造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