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寿
(华侨大学 华侨华人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1993—2002年既是华侨华人研究的“跨世纪十年”,更是华侨华人辞书编修的“黄金时代”。1993年,周南京主编的《世界华侨华人辞典》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作为第一部华侨华人辞书产生了重大影响;1997年,庄炎林主编的《华侨华人侨务大辞典》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刊行,服务于侨务工作的实用性是其特色;1998年和1999年,潘翎主编的《海外华人百科全书》中英文版先后由三联书店(香港)和哈佛大学出版社发行,[1]双语版使其备受海外学界尤其是西方学者的推崇;2000年,华侨协会总会组织编修《华侨大辞典》,标志着台湾地区华侨华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02年,周南京率领海内外学人历时近十年完成的十二卷本《华侨华人百科全书》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本书被视为“盛世修典”在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最佳体现。同年,日本学界也推出了日本第一部华侨华人辞书——《华侨华人事典》[2],该书宣示,“集成我国(日本)及海外华侨华人研究成果,实用信息丰富”。一言以蔽之,“跨世纪十年”中,华侨华人辞书编修出版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进入21世纪后,华侨华人研究成为学界的热门,各路学人争相涌入,成立机构、设立课题、组织研讨、发表论著……,一时间,华侨华人研究俨然成为“显学”。尽管如此,正如不少学科及专门领域那样,索引、辞书等学术研究不可缺少之工具书的编纂却逐渐沦为冷门。虽然华侨大学自2011年开始出版的《华侨华人蓝皮书》[3],暨南大学于2012年开始出版的《世界侨情报告》[4]等书籍不断更新关于华侨华人的资讯,但新华侨华人辞书不见刊行,《世界华侨华人辞典》《华侨华人百科全书》等也未能重刊,遑论修订再版。2017年,日本《华侨华人事典》[5]出版,这也是日本学界时隔15年之后,再度推出的一部华侨华人工具书力作,令人欣喜和感动。
2002年版日本《华侨华人事典》的编撰者多为笔者曾经请益受教的学人,如游仲勋、山下清海、山岸猛等,而新版事典是团队协作的作品,其编撰委员会以吉原和男为委员长(主编),芹泽知广、津田浩司为干事(执行主编),委员包括王雪萍、杉村美纪、濑川昌久、曽士才、谷垣真理子、三尾裕子、山本须美子。由此可见,新版编撰团队构成为海外华侨华人研究学术团队之一——日本华侨华人学会的中坚,其中王雪萍和曾士才是学成后留在日本执教的华人学者,王雪萍执教于东洋大学社会学部,曾士才为法政大学国际文化学部教授。换言之,新版编撰团队代表着日本华侨华人学界的主流,较熟悉华侨华人研究的现状及前沿。
较诸2002年版主编斯波义信等史学出身、引领日本以至国际东洋史学的学术大家,2017年版主编吉原和男、芹泽知广、津田浩司则是日本东亚和亚太区域研究的新生代,这反映了日本华侨华人研究的世代交替及学科多元化。主编吉原和男现任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人文社会科学史学系教授、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委员,专攻东洋史、华侨史和历史人类学,是日本民族学会、东南亚史学会、日本道教学会、宗教与社会学会、中国社会文化学会的成员。他长期在中国、美国以及东南亚等地从事田野调查,致力于历史人类学视角的华人社会和亚洲移民研究,对华人民间信仰、华人社会网络、华人宗亲组织的观点别具只眼,论著颇丰,如包括《华裔移民与华裔美国人的太平洋网络》[6]、《泰国华人宗亲会所推进的文化复兴运动》[7]、《亚洲移民的族属与宗教》[8]等。
两位执行主编之一的芹泽知广现任奈良大学人间科学部教授,专攻文化人类学,注重对东亚和东南亚的社会调查,近年以中国香港和越南胡志明市为中心,从民族志和历史学角度探究华侨华人社会文化,著有《东亚宗教文化之再构筑》[9]、《在东亚学习文化人类学》[10]等。另一位津田浩司现任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副教授,也专攻文化人类学,主持“20世纪前半期印度尼西亚华人资料典藏和研究”,研究焦点为“日本军政期印度尼西亚华人社会”,著有《“华人性”的民族志》[11]、《“国家英雄”所反映之印度尼西亚》[12]、《20世纪亚洲国际关系与印度尼西亚华人》[13]等。
由此可见,以吉原和男等为代表的2017年版编撰团队,除东洋史等人文科学视角外,更加重视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理论,尤其是文化人类学等社会科学范式,反映了日本华侨华人研究学科范式转移及其多元化,这与国际学界的主流一致。实际上,日本的华侨华人研究是国际华侨华人研究前沿和主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学界对其关注还不够。
2017年版以“提供关于华侨华人的趣味话题,并展现当代华侨华人研究的整体形象”为目的,主体分三编。第一编“总论”从学科视角综述华侨华人的历史、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研究史;第二编“地区国别”概述东亚、东南亚、南北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华侨华人的多样面貌及特点;第三编“前沿课题”评述全球化、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华人性”、“离散”、“族性”等新议题,并介绍传记资料、口述史料、博物馆等华侨华人文字和实物记忆材料。各编分章阐述,除“概论”和“专栏”外,收入数量不等的论文式条目,共约两百条。此外,还有包括百科全书、年鉴、杂志、统计资料、会议等信息的附录部分。
显而易见,新版《华侨华人事典》颇似日本学界高度重视并经常根据学术发展和前沿研究更新的“研究序说”(Introduction to research),也可另名为《华侨华人研究序说》,它既可以作为初学者认知华侨华人全貌的入门书,更可以成为专家学者拓展华侨华人研究的指南。在日本,“研究序说”式事典广为读者接受,已成为促进日本人对各种问题产生兴趣并深入探讨的根源之一,也是包括华侨华人在内的各种研究领域常葆活力的基础之一,值得借鉴。
2017年版《华侨华人事典》第一编“总论”共五章,主要聚焦于华侨华人的历史、经济、政治、生活和文化以及华侨华人的研究史。历史方面关注包括海外移民和再移民的历史、从华侨出入港旅客统计所见之移民周期、苦力贸易的诞生和衰退、华裔移民的当地化、土著化、侨乡的出现和变化、华侨华人与侨乡的关系等。经济方面聚焦于华侨华人的企业形态、商业价值、华侨华人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投资、中国经济发展与境外移民的变化等。政治方面侧重于排华、海外华侨团体、国籍法、中国的侨务政策、华侨华人的政治参与、唐人街之政治问题化等。生活和文化的重点是方言集团与同乡意识、华文学校与教育、华人媒体、华侨华人文学宗教、家族与宗族组织等。华侨华人的研究史中则评述了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美国的华侨华人研究,以及近代日本的南洋华侨论述和当代日本的华人华侨华人研究等。各章“专栏”介绍了留守妇女、侨汇的使用、华侨国籍选择等问题。
第二编“地域国别”分五章,按日本,东亚,东南亚,南北美洲,欧洲、大洋洲、非洲、南亚等五个部分,叙述了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华侨华人情况,如“日本”部分重点关注长崎华商与东亚交易网、日本的华侨政策、日本的华侨组织和中国留学生组织、日本华侨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日本华侨媒体、神户的华人基督教社会等。“东亚”部分则聚焦于朝鲜半岛华侨华人、中国香港回归与移民、中国台湾地区的移民等。“东南亚”部分侧重于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及其特点。“南北美洲”重点是加拿大华侨华人、美国加拿大的排华法、美国的越南华侨华人等。“欧洲、大洋洲、非洲、南亚等”侧重于英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的华侨华人,欧洲的温州人等。各章“专栏”论述了朝鲜华侨华人、战前荷属东印度的台湾籍民、好莱坞电影与华侨华人等。
第三编“前沿课题”分三章。第一章“全球化”重点是世界华商大会;世界规模的华人组织;跨越海洋的华侨华人新宗教;港式粤菜的全球化;韩式中餐的全球化;唐人街的观光资源化;中国游客所带来之变化等。第二章“少数民族群体的移民与定居”聚焦于维吾尔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移民。第三章“记录和展示”概述华侨华人评传;华侨口述史项目;家谱和华侨华人;华侨华人博物馆等。各章“专栏”还阐述华人选美、华文媒体等。
与条目浩繁的多卷本辞书如《华侨华人百科全书》不同,2017年版《华侨华人事典》只是六百余页的单卷本,仅收录约两百条目。短小的篇幅可能会存在以偏概全的缺点,但也展现了日本学人注重资料和以精细探究见长的治学特色。2017版《华侨华人事典》是一部兼具学术性和实用性的小事典,虽非尽善尽美,但却避免了低水平的重复和资源浪费,在兼顾专家学者检索和初学者阅读的篇幅内,既系统阐述了华侨华人的历史和现状,又深度揭示了华侨华人研究的前沿课题和发展方向。惟其如此,2017版《华侨华人事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日本华侨华人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其未来趋势,值得我国学界重视并推介。
[注释]
[1] Lynn Pan ed.,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Chinese Oversea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 可児弘明、斯波义信、游仲勲编:『华侨·华人事典』,東京:弘文堂,2002年。
[3] 丘进、张禹东、李明欢、骆克任主编:《华侨华人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4] 《世界侨情报告》编委会:《世界侨情报告(2011—2012)》,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5] 華僑華人の事典編集委員会編:『華僑華人の事典』,東京:丸善出版,2017年。
[6] 吉田和男:『中国系移民とチャイニーズ·アメリカンの太平洋ネットワーク;太平洋世界の中のアメリカ』,東京:彩流社,2004年。
[7] 吉田和男:『同姓団体による文化復興運動―タイ華人社会の事例からトランスナホナリティを考える;トランスナショナリティ研究―場を越える流れ』,大阪:大阪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人間科学研究科·言語文化研究科,2003年。
[8] 吉田和男:『アジア移民のエスニシティと宗教』,東京:風響社,2001年。
[9] 芹澤知広:『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宗教文化の再構築』(共著),東京:風響社,2010年。
[10] 芹澤知広:『東アジアで学ぶ文化人類学』(共著),東京:昭和堂,2017年。
[11] 津田浩司:『「華人性」の民族誌―体制転換期インドネシアの地方都市のフィールドから』,東京:世界思想社,2011年。
[12] 津田浩司编:『「国家英雄」が映すインドネシア』,東京:木犀社,2017年。
[13] 津田浩司:『20世紀アジアの国際関係とインドネシア華人の移動』(共著),京都:京都大学附属図書館,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