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够明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蒙古自治区旧石器考古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开创期(1920—1949)、发展期(1949—1999),新世纪(2000—)①。
1922年8月,桑志华在萨拉乌苏河流域一带调查时,发现了一批哺乳动物、鸟类化石和石器,并采集到一件人类肱骨和一件人类股骨。1923年8月桑志华和德日进在萨拉乌苏—邵家沟湾地点进行了发掘,1926年发现了一颗7—8岁儿童的外侧门齿,称之为“鄂尔多斯人牙”②。这是旧石器时代遗址在内蒙古地区的首次发现,标志着内蒙古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开端。1923年,德日进和桑志华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北部万巴拉寺三圣宫,也发现了一些旧石器遗址③。1933年,在扎赉诺尔煤矿开采中发现了一颗人类头骨,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该人类化石后由日本古人类学家远藤隆次定名为扎赉诺尔人④。
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旧石器时代考古也取得了许多新的收获。1955年,贾兰坡先生出版了《河套人》一书,这是内蒙古地区第一本旧石器考古的专著。1956年4月,内蒙博物馆的汪宇平先生首次到萨拉乌苏河流域考古调查,发现了范家沟湾遗址和一处灰烬遗迹地点,还发现了人类的顶骨和大腿骨化石⑤。 1960年8月,在乌审旗大沟湾村发现人类顶骨化石一块⑥。1962年8月,在乌审旗发现面部连着额骨的人类化石⑦。1963—1964年,裴文中、张森水、汪宇平等人到萨拉乌苏河沿岸考察⑧。1972年,贾兰坡、汪宇平、田广金等人,再次到萨拉乌苏考察,明确了人类顶骨和股骨化石出自萨拉乌苏河的阶地堆积中⑨。
1973年10月,内蒙古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呼和浩特市大窑村南山和乃莫板村脑包梁发现了旧石器制造场, 1976年对两处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石器近400件,石片1200多件⑩。1978年和1979年,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的董光荣等,在杨四沟湾萨拉乌苏河岸先后发现6块人类化石⑪。20世纪60—70年代,内蒙古博物馆先后发现了呼和浩特市保合少公社南水泉、呼和浩特市榆林公社马鬃山、卓资县三道营公社后营子村、卓资县哈达图公社火石窑沟、呼和浩特市保合少公社卧铺窑村、武川县大青山公社二道洼村、四子王旗供济堂公社阿妈乌苏村、巴彦淖尔盟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杭盖戈壁公社等八处没有文化层的旧石器制造场⑫。1980年,黄慰文发掘了萨拉乌苏—范家沟湾地点,出土了大约200件石制品及大量动物碎骨和一些骨角器。1980年和1990年,汪宇平先生前后两次赴扎赉诺尔调查,在蘑菇山发现三处旧石器晚期遗址和小孤山遗址,并于1979年、1981年、1982年和1983年四次对大窑遗址四道沟进行了发掘⑬。
新世纪以来,旧石器考古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金斯太洞穴遗址、乌兰木伦遗址、三龙洞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大窑遗址的再发掘。
2000年和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连续两年对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金斯太洞穴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近80平方米⑭。金斯太洞穴遗址是个有着多层堆积的遗址,由旧石器时代一直沿用到青铜时代。2012、2013年再次对金斯太洞穴遗址进行了发掘⑮。遗址的下层遗存可能属于旧石器时代较晚阶段,距今约3.6万年。
2005年,《大窑遗址研究—四道沟地点(1980—1984)》出版。
2010年乌兰木伦遗址被发现,同年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对其进行了试掘,2011年至2017年连续对其进行了发掘。乌兰木伦遗址由三个地点组成,原料以石英岩为主,石制品以小型或微型为主,动物化石有河套大角鹿,普氏野马等,属于萨拉乌苏动物群。遗址的年代为距今7-3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⑯。该遗址获得“2011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2011年,大窑遗址二道沟进行了发掘。大窑遗址由二道沟、四道沟和前乃莫板村等多个地点组成,出土的石制品有石锤、石核以及刮削器、砍砸器、石刀、球形器等,其中以龟背形刮削器较为典型⑰,动物化石有大角鹿、原始牛、披毛犀等。时代为距今78万年至2万年⑱。
2016年,发掘了三龙洞遗址,出土石制品500件,未发现动物化石。年代为距今约5万年⑲。
2017年出版《萨拉乌苏河晚第四纪与古人类研究》。萨拉乌苏遗址包括杨四沟湾、清水沟湾、曲家沟湾、滴哨沟湾、范家沟湾、邵家沟湾、米浪沟湾、刘家沟湾、杨树沟湾等九个地点。迄今只发掘过邵家沟湾和范家沟湾。石制品的原料主要有石英岩和燧石两种,石器可以分为刮削器、尖状器和雕刻器三个类型。刮削器数量最多,形式有直刃、凸刃、凹刃和复刃等。“萨拉乌苏动物群”有披毛犀、河套大角鹿、王氏水牛等,被命名为“萨拉乌苏文化”。学界一般认为其时代为5-3.5万年。
目前,内蒙古地区已经发现了较为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相信通过多学科的合作将会取得更为丰厚的成果。
注 释
①王晓琨:《内蒙古旧石器时代考古简史》,《内蒙古文物考古》2008年2期。
②内蒙古博物院、华南师范大学地貌与区域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乌审旗文物局:《萨拉乌苏晚第四纪地质与古人类综合研究》,科学出版社,2017年。
③王晓琨:《内蒙古旧石器时代考古简史》,《内蒙古文物考古》2008年2期。
④ Boule M, Breuil H, Licent E, et al. Le paléolithique de la Chine. Archives de L’Institut de Paléontoloqie Humaine Mémoire 4.Paris: Masson et Cie, Éditeurs, 1928. 1-136.
⑤汪宇平:《伊盟萨拉乌苏河考古调查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5期。
⑥汪宇平:《内蒙伊盟南部旧石器时代文化的新收获》,《考古》1961年10期。
⑦汪宇平:《内蒙古伊盟乌审旗发现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3年2期。
⑧内蒙古博物院、华南师范大学地貌与区域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乌审旗文物局:《萨拉乌苏晚第四纪地质与古人类综合研究》,科学出版社,2017年。
⑨内蒙古博物院、华南师范大学地貌与区域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乌审旗文物局:《萨拉乌苏晚第四纪地质与古人类综合研究》,科学出版社,2017年。
⑩内蒙古博物馆、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呼和浩特东郊旧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发掘报告》,《文物》1977年5期。
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
⑫汪宇平:《内蒙古阴山地带的石器制造场》,《内蒙古文物考古》1981年创刊号。
⑬汪宇平:《呼和浩特大窑村南山四道沟东区旧石器制造场1983年发掘报告》,《史前研究》1987年2期;汪宇平:《大窑村南山四道沟西区1983年发掘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第4期,1986年。
⑭魏坚、王晓琨:《内蒙古东乌旗金斯太洞穴旧石器时代遗址获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2000年9月17日第31版;魏坚、汤卓炜、王晓琨:《内蒙古东乌旗金斯太洞穴遗址出土大量石器动物骨》,《中国文物报》2001年12月31日第3版。
⑮汪英华、刘洪元、苏雅拉图、彭菲、陈福友:《内蒙古金斯太遗址2012年的新发掘和新收获》,《中国文物报》2013年7月5日第8版。
⑯王志浩、侯亚梅、杨泽蒙、甄自明、刘扬、包蕾、杨俊刚、白林云、张立民:《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兰木伦旧石器中期遗址》,《考古》2012年7期。
⑰李鑫叶、岳够明:《内蒙古高原旧石器考古研究综述与展望》,《第十六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海洋出版社,2018年。
⑱汪英华:《大窑遗址四道沟地点年代测定及文化分期》,《内蒙古文物考古》2002年1期。
⑲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内蒙古赤峰三龙洞发现五万年前旧石器遗址》,《中国文物报》2017年10月20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