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与亡灵节祭祀色彩和情感基调之比较

2019-12-15 13:17洪欣荷高梦宇
地域文化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祭品亡灵鲜花

洪欣荷 高梦宇

引 言

《左传·成公十三年》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祭祀祖宗神灵和战争是一个国家的两件重要大事。可见,祭祀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地位。早在先秦,人们就开始祭祀祖先,清明节的祭祖扫墓习俗也正源于此。到了宋代,寒食节、上巳节与清明节融为一体。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在清明节这天都要祭祖,以表示对祖先和逝去亲友的怀念与哀悼。清明节的日期是春分之后的第十五天,在每年4月5日前后,现在是我国法定假日。当代的清明节缺少了祭祀的仪式感,祭祖扫墓之外更多人选择踏青,并且在中国南北方形成了较大的节庆方式差异,使清明节的祭祀习俗逐渐缺少了关注与传承。大约在公元前600年,当宗教祭祀仪式上出现了由被祭祀者头颅搭建而成的骨头架时,墨西哥的亡灵节便开始萌芽了。①范洁娜:《墨西哥亡灵节文化内涵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14世纪20年代,亡灵节按照阿兹特克人的太阳历举行,不断发展成熟。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使亡灵节又多了几分西班牙庆祝方式的色彩。墨西哥亡灵节具有如下特点:它源自于古代墨西哥的印第安节日,根据土著宗教礼仪历法确定基督教节日的日期,并尽可能地把欧洲人的习俗与美洲印第安人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因此它既保留了两种文化久远的历史传统,又添加了许多新时代的元素,从而产生了独特的墨西哥传统习俗。亡灵节分为11月1日的幼灵节和2日的成灵节。在现代的节庆方式中,人们还大体依照传统进行祭祀,并且延续着“骷髅文化”这一特色,使亡灵节依然保有最初的节日氛围。由于文化根源不同,清明节和亡灵节虽有相似的节日功能,却有着不同的祭祀方式。本文围绕两个节日祭祀中的重要元素——祭品、祭祀者的衣着比较两个节日的差异,并基于色彩的不同分析两个节日的情感基调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祭品的种类和内涵

祭祀中的祭品,往往富有深刻的含义,生者通过供奉祭品的方式表达对死者的尊敬。祭品选择的变化也体现着习俗顺应时代发展而改变。

从原始社会末期到西周时期,人们认为活体祭祀可以使神灵享用到人类的珍贵灵魂,以求得神灵的护佑。在我国的祭祀中存在着一种“人牲”的现象,即为祭祀祖先、神灵而杀戮活人作为祭品,一般使用战俘和被征服的奴隶,这种“人牲”制度在东周时期逐渐衰落。墨西哥古代亡灵节体现着古印第安文化中对死亡的崇拜,在其古代祭祀仪式中,活体祭祀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除了战俘和奴隶,古代印第安人还会为不同的神明挑选不同的人,经过一番精心打扮,在节日里祭献给神明。比如古印第安人用轿子将盛装打扮的被献祭的孩子抬到祭祀地,在歌舞一片的欢乐氛围中,挖出他们的心脏以献给水神,他们受到惊吓,流的泪水越多,预示着来年雨水充沛,农业的收成便越好。这种残忍而血腥的宗教仪式对于具有独特死亡观的古印第安人却是稀松平常,被献祭给神明对他们来讲是一种特殊的荣耀。

在封建社会时期,传统清明祭品的选择根据地域不同而不同,但大体包括食物和纸钱(或元宝)两类。

(一)普通祭品

1.食物

食物又分为肉类、蔬菜水果类、谷物类和酒。在所有食物类祭品中,被人们认为最能满足神灵食欲的是以牛、羊、豕、马、犬、鸡等“六畜”或“六牲”为代表的肉类祭品。这些动物祭品被称为“牺牲”,其中牛、羊、猪是最主要的牺牲,通常成为历代帝王祭天、祭社稷和祭祖不可缺少的祭品。①李金平:《古代宗教祭祀用食物类祭品的构成及其形态特征》,《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在清明节祭祀中,各地的特色祭品有不同的意义,使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多了几重。比如,在山西、陕西等省份,人们用面粉包上枣、核桃等,外层放鸡蛋,盘成蛇形蒸熟,制成“子福”。它原用于清明节祭祖,目的是祈求子孙有福。祭坟时人们会做一个大子福,祭祀完毕后全家分吃;在畲汉杂居的闽东地带,清明时节有煮食“乌稔饭”的习俗。人们将糯米浸泡在乌稔汤中数小时,之后捞出蒸熟。这种“乌稔饭”颜色乌黑但味道香醇。古时每年三月初三,为纪念民族英雄雷万兴,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乌稔饭”也成了闽东各地各民族共同拥有的清明食俗。

在同样以农业为主的印第安文明中,祭祀必定存在与农业密切相关的祭品。自古以来,玉米就是墨西哥最重要的食物,因此,玉米所制的玉米粽和玉米饼直到今天都是亡灵节祭祀中不可或缺的祭品。祭品中除了玉米制品外,还有一种独特的“死亡面包”。它是亡灵节的标志性祭品,一个死亡面包代表一个亡灵。其形状主要为圆形,上方有两条类似骨头的面包交叉成十字形,象征着耶稣的骨头和十字架,上面撒上白糖。有的死亡面包被做成人形,有的为人形却缺少腿部,用来表示鬼魂。叫作罗斯凯特的螺旋状面包则代表生命的轮回。做成千层饼形状的死亡面包叫做奥哈尔德拉,意在欢迎亡灵的归来。此外,墨西哥本土饮料龙舌兰酒也是祭品的一种,用来献给生前嗜酒的人们,不会出现在幼灵的祭坛上。

2.鲜花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深,原本清明节的焚香烧纸祭祖方式已经慢慢淡出历史舞台。近年来,鲜花成为清明节的另一重要祭品。鲜花祭祀因环保又不失崇敬的深意被人们所提倡。鲜花在祭祀环节中既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同时,花的种类不同,蕴含的意义和寄托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在中国,清明节常见的祭祀鲜花有黄色和白色的菊花,白色的百合,白玫瑰、栀子花、马蹄莲等等。白色表示哀悼,素色的花表达惋惜和怀念之情,所以清明节祭祀的鲜花以白色为主,可加几枝紫色的勿忘我作为点缀,但大体的色调为素色。菊花在中国的鲜花祭祀中有着重要意义,菊花是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因菊花具有清寒傲雪的品格,才有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菊花由此得了“花中隐士”的封号。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写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可见,菊花是重阳节的重要意象。菊花还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人们甚至把九月称为“菊月”。在清明节,人们向先祖或是烈士献上白色和黄色的菊花,表达了他们的尊敬与哀悼。在日本,白色的菊花更是贞洁、诚实的象征。

在墨西哥亡灵节中,鲜花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很早就被人们利用起来作为指引亡灵回家的祭品。其中包括万寿菊、剑兰、绣球花等等。万寿菊又称死亡之花,原产墨西哥,在亡灵节时期开放。万寿菊颜色为鲜明的黄色,花瓣十分茂密,香气浓郁。人们或用万寿菊装饰临时搭建的拱门,或在地上用花瓣拼成十字架,并铺出一条小路,直到家门口。①范洁娜:《墨西哥亡灵节文化内涵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剑兰又名唐菖蒲,原种产于南非,有红、黄、紫、白、蓝等颜色,代表怀念之情,也表示爱恋、长寿、福禄。绣球花的花语是希望,它圆形的花朵、美丽的形态象征着与亲人之间斩不断的联系,无论分开多久,都会重新相聚在一起。亡灵节的祭祀鲜花虽然以黄色的万寿菊为主,但色彩上却不单一,五颜六色的鲜花烘托出亡灵节的愉悦欢快,又以鲜花寄托了生者对死者的崇敬和对祖先的崇拜。此外,亡灵节的鲜花多摆放在花瓶中、墓地里,或是沿途洒在地上,起到指引作用,而清明节鲜花多制成花束献祭在墓前,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对比来看,清明节淡雅的素色与其祭祀先祖的庄严肃穆相契合,悲伤占主导,彩色在这种场合下不适宜。

(二)特殊祭品

1.象征财富的纸钱

在中国古代清明节,最初献给死者的祭品是一些生活必需品,货币流行后,纸钱也变成了祭品的一种。汉代采用冥钱,纸钱在唐代始有记录。《黄州府志》记载:“清明,郡之民各于是日祭扫墓下,祭毕宴饮,挂纸钱于冢上而去。”由于寒食节有禁火的习俗,纸钱只能悬挂起来,而不能焚烧。后来,人们意识到纸钱需要焚烧才能到达阴间与已故者沟通,于是焚烧纸钱或元宝也变成了一种祭祀习俗。人们烧纸钱,一方面希望死去的家人在阴间能够享有物质上的富足,甚至是死后比生前过得更好。另一方面焚烧纸钱也起到了驱邪的作用。

墨西哥亡灵节的祭祀习俗中并没有类似于焚烧纸钱这种给死者带去财富的习俗。亡灵节的典型祭品是代表水元素的清水,用来净化亡灵;代表土元素的种植在大地上的植物果实,象征着生存与繁衍;代表风元素的彩纸,烘托欢快的节日气氛;代表火元素的蜡烛,引导亡灵与家人团聚。

2.指引亡灵的柯巴脂和纸幡

在亡灵节祭祀中,除了以火光和花瓣的方式指引亡灵外,人们也常用柯巴脂,因为它燃烧会发出香气。人们点燃柯巴脂或熏香,通过烟雾把亡灵带到祭坛,让他们享用祭品。在清明节的祭品中,也可找到类似的具有指引魂魄作用的祭品,比如纸幡。旧时丧家用纸作旗幡,上书死者名讳及生卒年月日,用来指引死人的魂魄。墨西哥亡灵节中象征风元素的剪纸五颜六色,与中国颜色单调的黄白色纸钱或纸幡截然相反。悬挂起来的剪纸主要采用骷髅的图案,有不同的样式,烘托了愉悦的节日氛围。它能感知风的存在,预示着玛雅人心中带来雨季的神明——羽蛇神的到来。传说羽蛇神给人类带来了玉米,与播种、收获有着很大关联,它还代表着死亡和重生,是祭司们的保护神。这与中国古代祭天神类似,其目的都是祈求农业生产上风调雨顺,由此可见,两个节日在祭祀的目的上是相同的。

二、祭祀的服饰

(一)清明节服饰

祭祀者的衣着也与节日的情感色彩有联系。原始社会的人们出于对鬼魂的恐惧心理,为了免遭灾祸,在办理丧事祭祀仪式时往往披头散发,以泥涂面,衣着也与平时大不相同。随着生产力水平和观念的进步,祭祀的服饰便成为人们表达虔敬忠诚心理的外化形式。

在古代丧礼中,人们所熟知的“披麻戴孝”就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祭祀丧服制度即五服制度,根据血缘亲疏远近的不同规定了五种不同的丧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虽然其所代表的服丧期限的长短、丧服质地的粗细及其制作均有不同,但是丧服颜色以白色为主,这既是一种忆祖的祭服服色,同时也是吊丧死者的凶煞服色,还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崇敬。祭祀气氛也因为白色的丧服而变得悲伤压抑。直至现代实行殡葬改革后,传统土葬变为火葬,丧礼服饰也逐渐简化为黑色普通服饰。不过仍有许多地区沿袭“披麻戴孝”的丧葬祭祀服饰传统,但也逐渐简化为直系亲属着白色布衣服。

清明节不同于丧礼,服饰并不具有丧礼般严格的要求,尤其在当代,清明节的祭祀色彩减少了许多,祭祀已经不是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的节庆活动。所以在着装方面,随意性在不断加强。对于清明节踏青的人来说,可以完全没有忌讳,对于祭祀先祖或者烈士的人来说,也没有固定的要求,多为人们在参加祭祖活动自觉统一穿戴。常见的是身着黑色或深色西服,胸前佩戴一朵白花以示尊敬。但是,在不同的地域仍存在着独特的祭祀习俗。例如在山东曲阜,每年清明节都会在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前举行祭孔大典以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祭孔乐舞是这个典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曲阜现在的祭孔服饰沿袭明朝的服饰特色,“冕服”本仅限于帝王公卿,但在祭祀仪式的舞生中并无此限制①于佳:《曲阜祭孔舞蹈服饰的传承和发展》,《文教资料》2015年第18期。,且服饰色彩紫绯俱用。最先的祭祀是出自心理和真实需要,后来的祭祀逐渐就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形式,现今的祭孔大典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体现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二)亡灵节服饰

在墨西哥,节日里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戴着面具,穿上印着白骨的鬼怪衣服,在大街上迎接亡灵归来。②张一鸿:《墨西哥土著亡灵节》,《世界文化》2009年第11期。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亡灵节的妆容,人们将脸涂成白色,眼睛周围和嘴角涂成黑色,嘴唇涂成红色,在脸颊其他区域画上自己喜欢的鲜花、蝴蝶等几何图案,头顶则佩戴用色彩鲜艳的鲜花或者羽毛装点的帽子,与20世纪墨西哥著名插画家何塞·瓜达卢佩·波萨达的头骨作品《卡特琳娜》类似。《卡特琳娜》这幅作品与亡灵节有很大渊源,表达了对社会的反思和对死亡的思考。在首都墨西哥城,政府为了充分展示骷髅文化的魅力,还会组织各区文化部门在市中心的广场上搭建祭坛,是一种继承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亡灵节期间,小商小贩也获得许可,在广场四周贩卖各种节日特色装饰品和食品。墨西哥米斯基镇是典型代表,这个小镇得名于掌管生命和死亡的印第安女神米斯科,迄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1403年,此镇成为当地印第安人的祭祀中心。米斯基镇的人夜半时分装扮成“亡灵”,打着灯笼划着小船,船上载着空棺材在湖里游荡,然后,人们抬着棺材上岸,走到墓地里,成为一种独特的亡灵节祭祀方式。

三、节日情感基调对比

(一)祭祀色彩与情感基调

通过上述关于祭品和服饰的色彩对比,我们不难看出:清明节祭祀的主色调是黑色、白色,庄重又带有压抑的气氛;亡灵节却是色彩斑斓,整体上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一年一度的亡灵节意味着生者与死者的团聚,人们祭奠亡灵却毫无悲哀之感,甚至载歌载舞,通宵达旦。节日的色调是节日内涵的一种体现,它不仅仅表现在节庆用具的颜色上,也体现在人们的情感方面。清明节的情感基调可概括为以下三种:祭祀先祖的庄严肃穆,追思故人的伤感压抑,亲近自然的愉悦欢快。清明节略带悲伤与中国传统观念有关,人们认为死亡是一件不幸的事,谈论死亡是不祥的事,跟死亡有关的话题应该避讳,所以,死亡在中国人眼中不该被庆祝。再加上清明时期常常伴有小雨,使得节日气氛更显悲凉。亡灵节的情感基调集中在愉悦欢快上,是迎接亡灵归来的欢快。亡灵节与万圣节日期相近,又有相似的节日氛围,在色彩上给人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

(二)情感基调与节日功能

在清明节和亡灵节这两个节日截然不同的祭祀色彩背后,能够挖掘类似的节日功能。一方面是祭祀先祖和故人,表达对他们的怀念;另一方面是祈求农业生产方面的风调雨顺。这些都带有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方面相和谐的美好愿景。形式丰富又不断变化的祭祀习俗不仅是对天神、对祖先、对故人的哀悼与祭奠,更是通过与他们的联系祈求现世的平安与富足,从这一角度来说,祭祀的本质是使在世的人得到安慰。《朱子家训》中说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祭祀传统虽然在不断改变和淡化,仪式感逐渐减弱,但却从未消亡。

(三)节日功能与生死观

清明节祭祀也体现着火崇拜、巫术崇拜、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等观念。亡灵节则体现了根深蒂固的祖先崇拜和死亡崇拜。这是因为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了两国人民不同的生死观和性格特点。中国人认为人死不能复生,安慰死后的鬼魂是为了让他们在阴间本分的生活,不到尘世作祟。墨西哥人的想法是人死去只是肉体的死去,精神上或者说是魂魄还会继续生存下去,如果死去的人被在世的人遗忘,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墨西哥人迎接亡灵,即使亡灵不会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依然认为亡灵能够和在世的家人团聚。墨西哥古印第安人的辩证生死二元论是死亡崇拜的内在原因,生死相生相依。墨西哥人接受死亡豁达沉着,是一种民族特性。亡灵节不仅使古印第安文化得以祖祖辈辈传下去,又使墨西哥人民的民族本原得以再现在人们面前。

结 语

本文将两个各具特色的祭祀节日——清明节和亡灵节联系起来,以其节日核心——祭祀仪式为切入点,首先从祭品、祭祀着装两个角度进行了对比。在祭品方面,横向将两个节日中常用祭品分为普通和特殊两类进行了其作用和内涵分析;纵向比较了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祭品选择变化。清明节以白色为主色调的祭品与亡灵节彩色的祭品形成了鲜明对比,将色彩与节日气氛结合来看,探究得出祭祀用品与节日情感基调存在密切联系,并影响着节日的气氛。清明节祭祀庄严肃穆,亡灵节祭祀愉悦欢快。在祭祀着装方面,通过比较两个节日服饰的颜色和搭配进而对节日的氛围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服饰的选择体现着人们对于该节日的态度。本文最后结合祭品、祭祀着装等外在表现形式,探究了两个节日情感基调、节日功能、生死观这三方面的异同。透过节日外在表现得比较,得出两个节日虽然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不同,但实质思想都是“敬畏和珍爱生命”的结论。由于水平有限,本文仅选取两个节日部分祭品进行了分析,难免有不足之处。

致谢:

感谢指导教师吉林大学西班牙语系卢春博老师在此论文写作中的悉心指导和帮助。

猜你喜欢
祭品亡灵鲜花
马来西亚推“防疫祭品礼盒”
城市与亡灵
错思维
亡灵节
预订60年的鲜花
盛世光环下凄凉的亡灵岛
这一首,五月的鲜花
五月的鲜花
奇思妙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