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101)
20世纪60年代初,学术界根据全国发现、发掘的唐墓资料,提出唐墓分区问题。综合分析全国所发掘的唐代墓葬的形制、墓葬等级,陪葬品等差异,将其划分为9个地区,即:西安地区、洛阳地区、朝阳地区、湖北地区、湖南地区、扬州地区、广东地区、福建地区及新疆地区[1]。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将已发现的唐墓以长江为分界线,将其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又分为:新疆—吐鲁番地区、朝阳地区、西安及附近地区;南方地区大致分为湖南地区、广东地区及福建地区[2]。本文将对盛世大唐都城所在地西安的唐代墓葬包含的佛教内容进行收集与梳理。
西安位于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共有11个辖区,2个县及1个功能区①资料来自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官网、西安市志、西安区县志和西安60年图志(上卷),西安目前的行政区划包括11个区、2县和1个功能区,即:未央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阎良区、雁塔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区、鄠邑区,蓝田县、周至县和西咸新区(2017年,西安代管西咸新区)。,是唐代都城所在地,也是唐墓最为集中的地方,墓葬等级分明、陪葬品丰富。墓葬中出现佛教内容是佛教传入后,其影响渐深并本土化的结果。唐代佛教兴盛,墓葬中的佛教内容普遍存在,通过收集、整理西安地区不同时期的不同形制和不同等级的唐墓发掘资料②收集目前所能找到的唐墓发掘简报和发掘报告。,其包含的佛教内容丰富,如:地面出现的唐陵神道八棱宝珠柱、守陵石狮等建筑;墓葬壁画中出现的佛寺、摩羯鱼、莲花等内容;陪葬品中的天王俑、陀罗尼经咒、手写经咒绢画、塔式罐等及陪葬品上的狮象图、莲花纹、宝相花纹等佛教装饰纹饰。综合所有唐墓发掘报告,对西安地区唐墓中包含的佛教内容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能让我们对唐墓的认识更深。同时,为研究唐代丧葬制度、生活习俗、宗教文化等状况提供一定的文献资料,也为进一步研究唐代历史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唐墓研究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如:宋敏求在《长安志》中记载:“次南永崇坊。东南隅七太子庙……天宝六载,诏:‘章怀、节愍、惠庄、惠宣、惠文太子,虽官为立庙,比来子孙自祭或时物有阙,礼仪不备,宜与隐太子及懿德太子列次诸室,同为一庙”③宋敏求,《长安志》。,文献记述京兆府所属万年、长安等二十四县的古迹中包括唐陵、唐墓的一些情况。游师雄在《昭陵六骏碑》中记载,六骏距陵北五里,自山下往返四十里,岩径峭险,欲登者难之。因谕邑官仿其石像带箭之状,并丘行恭真(疑缺“像”字)塑于邑西门外太宗庙廷。又在其《昭陵图碑》中记载:“碑额横向刻篆书‘唐太宗昭陵图’。碑身左边刻‘唐太宗昭陵图’,右刻‘肃宗建陵图’等”④游师雄,《昭陵六骏碑》与《昭陵图碑》。。该碑为宋元以后历朝政府所重视,更被金石学家所青睐。司马光在《通鉴》卷一九二中记载:“齐王元吉为海陵王,谥曰‘剌’,以礼改葬。葬日,上哭之于宜秋门,甚哀。魏征、王珪请陪送至墓所,上许之,命宫府旧僚皆送葬”⑤司马光,《通鉴》卷一九二。。文献记载了唐代丧葬情况。明代祁光宗的《关中陵墓志》记载的陕西关中地区有关先朝陵墓的内容⑥祁光宗的《关中陵墓志》是记录陕西关中地区有关先朝陵墓的专志。。清代的毕沅在《西安省志》和《关中胜迹图志》古蹟郊邑中记载:“白道生墓,在凤栖原。墓志:道生官至左武卫大将军……杜如晦墓,《长安志》曰‘在万年县南三十里’……颜师古墓,在咸宁县南三十里……顺陵,在咸阳县东北三十里……”⑦毕沅,《西安省志》与《关中胜迹图志》的《古蹟 .郊邑》。文献较为明确的记载了墓葬的位置,墓主及墓志的大致情况。这些资料都为唐墓研究奠定了金石学或文献学基础。
从考古学角度研究唐墓,主要分4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唐代陵、墓的调查与发掘为主,时间主要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第二阶段是在大批唐墓被调查、发掘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研究唐墓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开始有学者对唐墓的等级、形制、分期等进行研究,时间大约集中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第三阶段是在此前的基础上研究唐代丧葬制度和丧葬观念。同时,通过唐墓中存在的某些内容,进一步研究其反映出来的唐代的社会生活、社会习俗、政治、文化等相关问题,如:唐墓壁画反映的唐代服饰或唐代社会生活等。少数学者开始关注外来因素对唐代丧葬制度和丧葬观念的影响,如佛教的传入和丝绸之路的存在对唐墓从制度、观念上影响到陪葬品、壁画等方面的影响,以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为主。第四阶段的研究内容分两部分:一是对唐墓壁画、唐墓中的典型陪葬品或个别特殊陪葬品进行研究,如铜镜、三彩器、陀罗尼经咒、塔式罐、天王俑、琉璃器、波斯币、特殊内容的墓志等。其研究的范围更加大,目的更明确、内容上也更深入。二是研究唐墓中反映出来的某些宗教因素,如对出现在许多大中小型唐墓中受佛教影响的陪葬品,或唐墓壁画中包含的佛教、道教或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研究等,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而对唐墓中的佛教内容进行研究主要开始于唐墓研究的第四阶段⑧资料来源于《新中国考古五十年》与《新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
对西安地区唐墓进行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开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考古学传入中国以后,大量中外学者开始对古都西安展开考古调查活动[3]。1935年,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首次对西安地区展开调查。1948年,发掘了陕西长安县裴氏小娘子墓,这是新中国成立前唯一一座发掘资料保存完整的墓葬[4]。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中国考古工作者开始对西安地区的唐墓进行全面的、系统地考古调查与发掘。一方面,对唐十八陵进行调查和勘察;另一方面,对唐陵陪葬墓及其他大、中、小型墓葬进行调查、发掘与研究。新中国成立至今,在西安及其附近各县市先后发现、发掘5 000余座唐墓[5]。这些墓葬主要集中分布于西安市郊区各县市,其中东郊和西郊分布最为密集。西郊发现唐墓约800座。重要墓葬群有:土门墓群、二府庄墓群、枣园墓群、西桃园墓群、影山楼墓群、阎家围墙墓群。东郊发现唐墓约2 000座。重要墓葬群有:韩森寨墓群、郭家滩墓群、高楼村墓群、堡子墓群、向阳墓群。北郊和南郊约有300余座唐墓[6]。这些唐墓很大一部分墓主清楚,有明确纪年。
除对西安唐陵的勘察及唐墓的调查与发掘外,考古学者还侧重于唐墓的分区、分期及唐墓的形制和等级研究。
20世纪中期,学者们开始对西安地区唐墓分期进行研究。学术界分别提出将唐墓分为3期和4期的说法。
196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根据当时在西安地区清理、发掘的2 200余座隋唐墓葬资料,将其分为早、中、晚3期。早期:隋文帝开皇元年至高宗弘道元年;中期:武则天光宅元年至玄宗天宝14年;晚期:肃宗至德元年至唐亡[7]。
随后,在196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又根据西安地区唐墓中陪葬品陶俑的主要特征与造型风格差异及参考铜镜、钱币、墓型的差别,将西安地区唐墓重新分为3期:第一期,隋至初唐时期;第二期,盛唐时期;第三期,中唐至晚唐时期[8]。
1984年,段鹏琦先生根据壁画风格的演变,将西安地区唐墓分为4期:第一期,唐初到唐高宗时期;第二期,武则天至唐中宗时期;第三期,玄宗至代宗时期;第四期,德宗至唐末时期[9]。
1986年,孙秉根先生收集了1982年以前的110座(10座隋墓、100座唐墓)墓葬资料,根据墓形演变的主要特征及其墓志,将唐墓划分为3期,又将每期分为前后两段:第一期,隋代,前段为隋文帝时期,后段为隋炀帝时期;第二期,唐前期,前段为唐高祖至武则天时期,后段为中宗至肃宗时期;第三期,唐后期,前段为代宗至敬宗时期,后段为文宗至僖宗时期[10]。
1990年,齐东方先生根据已发表的200座唐墓资料的墓葬规模、墓室面积、葬具及陪葬品情况,并结合出土墓志和相关文献,将西安地区唐墓分为3期:第一期,高祖至太宗期;第二期,高宗至玄宗期;第三期,肃宗至唐末期[11]。
1995年,宿白先生根据墓志提供的纪年结合陪葬品和壁画的具体信息,将西安地区唐墓分为3期:第一期从公元618至公元649年,高祖至太宗时期。第二期从公元650年至756年,高宗至玄宗时期。这一期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宗、武则天至玄宗之前;第二阶段是玄宗时代。第三期是从玄宗时期至唐亡[12]。
西安地区唐墓分期研究是在综合唐墓发掘材料的基础上,对不同时期墓葬中陪葬品的演变规律、墓室规格变化特征、墓室壁画风格的演变等进行整体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提供重要的资料。
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和考古实物材料综合分析,唐墓墓主根据生前阶级地位的不同,墓葬的等级和形制也不同。
1979年,有学者根据懿德太子墓的发掘资料,将西安地区的唐墓分为砖墓和土洞墓两种,并根据墓葬中壁画及陪葬品等级、墓室面积等,将西安地区唐墓分为4种形制,即:单室土洞墓、单室砖墓、前后室土洞墓、前后室砖墓[13]。
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综合西安地区发掘的不同时期唐墓的资料,将其分为4种形制,即:长斜坡墓道多天井单室砖墓、前后室砖墓、单室土洞墓、新出现的刀形墓[2]。
1990年,齐东方先生根据已发表的200座唐墓资料,将高祖、太宗时期的墓葬分为,4个等级2种形制;将高宗—玄宗时期的墓葬分为6个等级,6种形制;将肃宗至唐末时期分为6个等级6种形制,不过,后一阶段墓葬等级和形制较为混乱。高祖、太宗时期的墓葬等级和形制:第一等级,太子、公主墓、一品勋贵及一品至三品官员墓,葬形制多为砖室墓,以李寿墓为代表;第二等级,二品、三品官员墓,葬形制多为土洞墓,以独孤开元墓为代表;第三等级,四品至九品官员墓,墓葬形制土洞墓,但墓室面积比第二等级墓葬小,陪葬品等级稍低,以司马睿,段元哲,苏永安墓为代表;第四等级,庶人墓,葬形制多为土洞墓。高宗至玄宗时期的墓葬等级形制:第一等级,双室砖墓多为太子、公主墓;第二等级,双室砖墓,但墓室面积稍小,陪葬品少于第一等级,多为二品官员以上的高官贵族墓;第三等级,单室砖墓,多为一至三品的官吏墓;第四等级,单室方形洞墓,多是四品或五品的官吏墓;第五等级,单室方形、长方形土洞墓,多为六品至九品官吏墓葬;第六等级:单室长方形土洞墓,多为庶人墓[11]。肃宗至唐末时期的墓葬等级和形制与高宗至玄宗时期基本没有变化,肃宗至唐末时期多出现僭越情况,墓主身份与规定的墓葬等级形制不符。
1995年,宿白先生提出:唐墓形制承袭自北朝墓和隋墓,并根据墓葬结构、平面大小、棺床尺寸以及石椁的差异,将唐墓分为4种形制:双室弧方形砖室墓、单室弧方形或方形砖室墓、单室方形土洞墓、但是长方形土洞墓[12]。2010年,宿白先生又根据西安地区发掘的唐墓资料,将西安地区唐墓分为5个等级:第一等级,一品官员以上的高官贵族墓,墓葬形制多为前后室弧方形砖室墓;第二等级,一品至三品官吏墓,墓葬形制多为单室弧方形或方形砖室墓,以“张士贵墓”为代表;第三等级,四、五品官吏墓,墓葬形制与第二等级墓制相似,但主室面积缩小,墓室仅地面砌有砖。以“独孤思贞墓”为代表;第四等级,六至九品官吏及庶人墓,墓葬形制多为单室方形土洞墓,个别墓室内有弧线,多数墓葬中有砖棺床;第五等级,一般庶人和穷人墓,墓葬形制多为单室长方形土洞墓,墓道为竖穴一侧挖一土洞,内放尸体无棺床、无墓志和墓门[14]。
2015年,牛志平先生综合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发掘的唐墓资料,将北方及关中地区的唐墓分为4种形制:单室砖墓,双室砖墓,单室土洞墓,双室土洞墓[15]。
对西安地区唐墓等级和形制的研究,是在综合分析墓室建筑材料、墓室面积、陪葬品、墓内规格的基础上进行的,墓主人生前地位的高低直接反映在墓葬等级和形制上,也是唐代丧葬制度最直接的体现。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西安地区唐墓的研究比较多的集中在唐墓分期、等级、形制、唐墓壁画内容及佛教传入后对葬俗和丧葬观念的影响等方面。这些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唐墓的丧葬制度、佛教传入对丧葬制度的影响、佛教本土化过程在墓葬中的体现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材料。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唐墓研究也涉及了相关佛教内容,如塔式罐包含的佛教因素、天王俑造型与石窟寺天王像的关系问题、唐墓壁画与佛寺壁画的联系等。
目前,学界对西安地区唐墓中的佛教内容研究较少,对唐墓中佛教内容的关注开始于1984年学者对西安出土的唐代手写经咒绢画进行探讨[16],最开始研究的内容也主要集中于佛教传入对葬俗和丧葬观念的影响。对葬俗的影响体现在丧葬中出现七斋现象、塔葬和火葬的流行、中晚唐时期的墓地出现经幢、墓葬中随葬陀罗尼经咒等方面成为重要组成部分[17]。对丧葬观念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唐墓中出现很多带有佛教观念的壁画、陪葬品等方面。2006年,张建林先生从丧葬观念、墓葬壁画、随葬品、墓地所建佛塔4个角度,再结合文献资料对唐代丧葬习俗中的佛教内容进行初步分析[18]。这些研究都集中于佛教传入对社会习俗的影响,及佛教本土化的过程。反映了佛教传入后与丧葬制度的结合,是佛教对墓葬影响的直接体现。而对唐墓中佛教内容开始进一步研究主要集中于近20年,这些研究目前可以分为4个方面。
2013年有学者通过个别地区唐墓壁画中出现的宗教题材,研究当时佛、道、儒三教融合在墓葬壁画中反映的情况[19]。2016年有学者将陕西地区的佛寺壁画和唐墓壁画与新疆和田佛教壁画德绘画方式、壁画题材进行对比研究[20]。也有学者从墓葬中同一幅壁画佛寺与道观共存、同时陪葬四神俑与天王俑等明器的角度,研究墓葬中反映的宗教共生现象[21]。这些研究从个别墓葬壁画上直接体现出的佛教内容和道教内容,探讨了唐墓中反映出的宗教融合、三教合一的宗教状况。
1999年有学者开始根据不同地区唐墓出土的各种形式的天王俑,分析其与武士俑的异同与承继关系,并将其与部分石窟寺院中天王造型作对比性研究,从天王造型角度分析其反映佛教艺术的中国化及唐代国力兴盛的社会状况[22]。2009年有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天王俑包含的佛教文化因素内涵:一是夜叉、罗刹出现在唐墓镇墓兽足下,这是对天王造像的模仿;二是鸟形冠饰天王俑的出现,是佛教本土化的产物。同时,对两京地区鸟形冠饰天王俑的工艺和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反映当时佛教文化的影响[23]。
2010年沈睿文先生对镇墓武士俑的来源、所处位置和功能及镇墓天王俑与毗沙门天王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将唐墓镇墓天王俑与安阳大住圣窟神王像进行对比,反映镇墓天王俑与毗沙门的关系[24]。2017年又有学者们根据郑州巩义市出土的两件唐代彩绘天王俑,提出天王俑源于佛教天王像,并根据西安、新疆一些地方出土的天王俑的特征变化将唐墓中的天王俑分为三期[25]。这些研究集中从天王俑的来源、天王俑造型和石窟寺中天王像的关系角度出发,反映天王俑出现至消失的过程中,体现的佛教世俗化的特征和过程,对西安地区唐墓中具有佛教内容的天王俑体现的佛教内涵进行直接分析。
塔式罐是唐代新出现的明器,以盖、冠、座组合而成。关于塔式罐的来源,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是源于佛教的一种金属器物,从神会塔、相轮演变而来,是传统丧葬观念与外来佛教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26];二是源自印度塔形舍利容器,在东传过程中出现了东亚文化特征的一种器物[27]。但无论是哪种说法它都与佛教的佛塔相关。
对塔式罐的研究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塔式罐上的纹饰。莲花纹是塔式罐最常见的纹饰之一,其次是宝相花纹。塔式罐上的莲花纹多饰与罐身或器座,多围绕罐肩部形成覆莲式,或围绕罐腹、足形成仰莲或仰覆莲式。莲花纹整体造型圆润饱满、瓣数多,瓣形圆弧,风格近似佛教艺术莲花纹饰。宝相花纹形成并流行于唐代,随着佛教艺术传入中国而本土化的一种纹饰,皆绘制于塔式罐罐身。在墓葬壁画中也常见莲花纹与宝相花纹。这两种纹饰皆反映了佛教文化的世俗化影响,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丧葬习俗中[28]。另一方面是塔式罐的造型。从塔式罐的命名、装饰纹饰、造型角度出发,对塔式罐包含的佛教内容进行阐述。首先,塔式罐的命名是因为器型类似佛塔建筑而来[29];其次,塔式罐上的装饰纹饰大多与佛教文化题材相关,如莲花纹,宝相花纹,大象造型等[30]。无论哪种,皆反映了佛教世俗化观念。2017年,程婷女士较全面地研究了塔式罐考古发掘与研究概况、造型、来源、出现的年代问题,并对其进行类型学的研究和不同地区唐墓出土的塔式罐的对比研究[31]。
这些研究较全面地分析了塔式罐包含的佛教内涵。学界普遍认为塔式罐的出现与佛教传入密切相关,具有佛教的象征意义是佛教本土化的产物。
其他与唐墓佛教内容的相关研究有:①对西安唐墓出土的经咒绢画,在该墓葬中出现和消失时间进行研究。少数学者认为手写经咒绢画最早出现于开元四年密宗成为正式教派后,消失于唐末。而经咒绢画的绢面所写内容为古梵文[16]。②探讨西安地区十余座唐墓出土的陀罗尼经咒的现状、内容、年代等问题[32]。③对西安地区墓上建筑包含的某些佛教因素进行研究,如:唐陵神道石柱的形制与北朝晚期佛教造像中宝珠柱座的相关联系、唐陵四门石狮与神道摩尼宝珠柱的关系,进而综合分析唐墓艺术中的佛教文化因素[33]。以上研究主要集中于佛教文化传入的影响范围,体现了佛教本土化的过程和表现形式及佛教观念对丧葬制度、丧葬观念的影响。
考古学者对唐代丧葬习俗中反映的佛教观念的研究是比较早的。近年来,有学者开始研究其他时期佛教对丧葬习俗和丧葬观念的影响,比较成熟的专题研究如下。
2009年冉万里先生以考古发掘的相关材料为核心,对宋墓中发现的随葬品、壁画、石刻等进行分类、辨析,并结合文献资料,考察宋代丧葬习俗中的佛教内容。宋墓中与佛教相关的资料主要有佛像、观音菩萨像、僧侣俑、经幢、佛经、数珠以及以壁画、石刻等为载体的摩尼宝珠、飞天、迦陵频伽、僧伽像等。此外,还包括一些地面建筑如坟寺,以及火葬等相关内容[34]。这些实物资料是佛教对当时丧葬习俗产生影响的重要证据,也是研究当时社会信仰的重要资料。
2010年韦正先生综合归纳和分析20座南朝墓葬,对南朝墓葬中发现的佛教人物形象类的佛像、僧人、飞天、伎乐、供养人物、佛教护法类的狮子,以及佛教象征物的杂器、佛塔等不同类型的题材的布局进行整体的分析[35]。
2013年刘聪先生对目前已知的关于北朝时期墓葬中所发现的佛教内容遗存进行研究,探讨了北朝时期墓葬中壁画和出土的随葬品反映的佛教内容遗存,并将女性墓志和比丘尼墓志中反映的佛教内容遗存进行对比分析,反映北朝社会的佛教信仰、丧葬习俗等方面的信息[36]。
对南北朝和宋代丧葬习俗中的佛教内容及反映的佛教观念的综合性研究,加深了对丧葬观念与佛教观念相互影响的认识,为下一步研究唐墓中的佛教内容奠定了基础。
从上述研究现状可以发现,目前关于西安地区唐墓中佛教内容研究并不全面,学者们的研究多集中于佛教观念对丧葬制度、丧葬习俗和丧葬观念的影响及对个别墓葬中直接体现的宗教内容进行分析研究。近年来,唐墓研究虽然也涉及了相关佛教内容的研究,但仍没有系统地梳理过墓葬中存在的佛教内容的量及其存在形式,对基础资料的收集不够。除此之外,也没有相关的专题研究。因此,对唐墓中是否出现新的佛教内容、不同时期墓葬佛教内容的变化、墓葬中是否存在佛教内容的分期问题,以及佛教与墓葬的相互影响关系的具体体现等研究角度带来一定的影响。
未来对西安地区唐墓中佛教内容的研究可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第一,收集西安地区目前出的发掘报告及简报对西安地区唐代墓葬中存在的佛教内容进行整体、全面的梳理。
第二,对西安地区不同时期的不同等级和形制的唐代墓葬中佛教的内容、存在的量、表现形式、存在的位置进行梳理。为进一步研究佛教内容在不同时期唐墓中的特征和演变过程,为佛教内容在唐墓中是否存在分期问题的研究奠定基础。
第三,确定唐墓是否有新出现的佛教内容,并将之与石窟寺中相同或相似的佛教内容进行对比研究,综合分析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如:两者出现时间上的早晚的关系、两者所在的位置关系及出现的原因等。
对西安地区唐墓中佛教内容的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西安地区唐墓中包含的佛教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可以让我们对唐墓的认识更进一步,既为进行西安地区唐墓中相关佛教内容的专题研究奠定基础,也为研究唐代丧葬制度、生活习俗、宗教文化等状况提供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