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铛铛娃
我们所创造出的点滴价值,正聚沙成塔,把一个家凝聚得更加完整、高尚。
前两天,一则“一份课堂作业,让全班孩子泣不成声”的新闻备受关注。
某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布置了一份家庭作业——写出父母一天的活动。完成之后,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公开展示。
有写爸爸的:工作8小时,接送上下学半小时,辅导作业3小时,自己的娱乐时间5分钟……
有写妈妈的:工作12小时,家务事4小时,辅导作业2小时,自己的时间半小时……
一位小女孩说着就大哭起来:“爸爸妈妈太不容易了,一声累都不说,真伟大!”言到此处,其他孩子也受到感染,接二连三泣不成声。
有网友评论说:“之前一直觉得照顾家人、辅导作业是苦差事,但孩子竟如此懂事,再苦再累,也觉得值了,有意义了。”
深以为然,换个角度,就不难发现,我们每一种形式的付出,其背后都是在为一个家庭创造共同价值,它会带来更多层面上的收获。
学着自我关怀、自我肯定,那么在一个家庭里,我们各种形式的付出,将不再是牺牲、委屈,而是在创造价值、巩固亲密关系,即使再平凡渺小,我们每个人也能因此而变得伟大强韧。
说起成年人最难的,多半要数事业与家庭不能兼顾。
一如开篇的例子,孩子们感恩的另一面,是反映出成人世界里,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属于自己的时间太少,难免心中郁郁,想要逃离。
那到底什么又真正叫做“自己的时间”呢?樊登老师讲过一件小事。某次他工作结束,回家一摊,拿出手机就开刷,权当休息放松。没几分钟,孩子就喊要爸爸陪学英语,于是,他一边漫不经心听孩子读单词,一边又莫名烦躁地继续刷手机。孩子感受到他的心不在焉,委屈地说:“爸爸忙完了再陪我吧,你这样让我很受伤。”
樊登顿时心中一惊,我在干嘛呢?陪孩子的时间,难道就不是我自己的时间了吗?
这一问让他警醒,之所以烦躁,是因为自己已经与家庭脱离了。是的,当我们去融入家庭,而非划清界限时,其实不难发现,时间依旧属于自己。
曾看过一个采访片段,李女士一家习惯制定家庭计划,每人将舍弃一些类似打游戏、追剧、饭局这样的时间,全员参与“共同家事”。比如,每个周末全家进行交流大会;每个月,在周边找个小景点搞搞郊游活动;每年全家报名参加城市马拉松;或是每隔一段时间,一家三口去跟亲戚们聚餐……
李女士说:“把时间与家人分享,是乐趣和享受,是共同创造,我从不觉得是牺牲和委屈,家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的,这过程中,虽然会有所牺牲,可换来的,却是一份难得自在的心情,或是培养出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亦或是看到父母欣慰的微笑等等。
去看到付出背后所创造的价值,那是一个家的欣欣向荣、幸福和谐,反过来,它也滋养着我们每个人,让我们收获更好的自我,体验更切实的生活。献,都应该被认可,并无高下之分。
没有谁的婚姻是完美的,重要的是,你得与对方一起,去创造一些属于你们共同的价值。而对共同价值的追求与创造,就是没有算计的付出,让我们收获平权与尊重,孵化出那所谓“夫妻间肝胆相照的义气”,永久夯实着我们的亲密关系。
一个真正好的家庭,必然也有好的婚姻关系,唯有在平权与尊重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构建起长久幸福的婚姻。闺蜜小枫跟她老公是典型的经济上“女强男弱”结合。
小枫工作节奏快,薪水是老公的好几倍,而老公是基层公务员,空闲时间多一点,买菜做饭、拖地洗衣,基本包揽所有家务。
印象特别深的,是我有次办完事路过她家,顺便上楼小坐。
那天小枫才从外地出差回家,我进门的时候,他俩正好吃完饭准备收拾,打了招呼小枫麻溜甩了双拖鞋给我,让我自己先玩,说完便一股烟往厨房冲,边跑边喊:“老公,把碗放下,让我来!”
坐在沙发上啃苹果的我,看着厨房里两人时不时嬉笑打闹,听着锅碗瓢盆碰撞出快乐的声音,心中不由一股暖意。
小枫先出来陪我,看着平日里精明干练的女人,此刻一副贤惠的样子,不禁笑着问道:“你赚钱都这么辛苦了,还帮他做家务呀?”
小枫的大眼睛眨巴两下:“他做家务不辛苦吗?跟赚钱一个道理,都是在为家庭做贡献呀。”我顿时惭愧自己的提问,原来,在她看来,他俩的付出是一样多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没错,在婚姻里,无论是以何种方式为家庭做贡
老话说:“家和万事兴。”而真正的“和”,不仅建立在美好的事物上,同样也存在于苦难之中。
最近一期的辩论节目《奇葩说》,讨论了一个戳痛人心的话题——“在外地工作,过得不开心,要不要跟爸妈说?”辩手席瑞与母亲的故事让人动容。他以为长大就是独立,不让父母再操心担心,于是漂泊在外的他总是报喜不报忧,隐瞒自己的悲伤痛苦。
直到那年暑假的某一天,他偶然得知母亲因病动了手术,而自己竟毫不知情,母亲给他的答案却是:“说了有什么用,还不是让你白担心。”
那一刻,他才意识到,自以为善意的隐瞒脆弱,或许会把家人越推越远,让他们失去参与感。
他说:“亲情,不就是你牵挂我,我牵挂你吗?当有一天,我们觉得这些牵挂都多余的时候,我们抹除的,是亲情本身呐!”
一句简单的话,不过是要告诉我们——家人,是一种长远的关系,我们都是彼此的命运分享者,分享愉悦快乐,也分享悲伤彷徨。
家,更是我们受伤后,可以卸下防备尽情释放的“疗愈所”。在挫折中,我们有难同当、相互支撑,这种精神上的团结,也是在创造一份珍贵的共同价值,它让我们真正走进彼此的内心,收获与家人间更加深层的情感连接。
与家人共享时间、平等对待伴侣、大胆暴露我们的脆弱悲伤,从中收获喜悦、尊重、感动与爱,而这一切又都将反过来推动我们进步与成长。
每个平凡人,对家庭的付出,不该再是委屈地控诉与叫嚣,而是用一种温暖的自我关怀与肯定,重新爱上自己,爱上我们的家。
同时也要看到,我们所创造出的点滴价值,正聚沙成塔,把一个家凝聚得更加完整、高尚,让我们在砥砺前行中、在面对泥沙俱下的生活时,能真正有所依靠,无所畏惧。
毕竟,在这世上走一遭,没有谁能真正成为一座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