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君 颜文娟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616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双引擎”,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创新创业的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文化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创新创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市场经济、教育发展的深厚土壤之中。创新创业文化具有价值导向、协调、激励功能等功能,能够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将创新创业文化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能够让大学生全面了解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明确自己未来创新创业奋斗的目标和职业发展努力的方向,在追求职业理想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调整自我,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职业环境。创新创业文化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带动大学生进行积极职业探索、带动社会活力、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中国经济向创业型经济转变。
大学时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关键时期,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普遍存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基本上以公共选课的形势进行开展,课程缺乏合理性安排和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与此同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与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联系较少,更新速度存在滞后性,教学方法存在教条化、理论缺乏创新、教育模式单一等现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与当今社会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而言,严重缺乏必要的适应性和针对性。这就导致了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一味地强调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忽视了学生个人职业能力培养,造成了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感觉到迷茫。创新创业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发展,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老师需要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才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把创新创业文化贯彻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之中,有利于提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识,能帮助大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重要作用在于能够帮助大学生拓展自身素质,提升大学生的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激发大学生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的是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帮助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是在实际上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往往受到传统就业观念和社会观念的影响比较大,国家体制单位对于大学就业选择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大学生往往以能够进入体制单位作为一种成就感,加上求安稳的就业心理的作用,每年“万人过独木桥”的盛况不断呈现。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不断重视出台一系列创新创业政策,鼓励全民参与创业大大的激发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特别是在互联网经济带动下,引导资本与技术相融合,促使我国市场经济社会转型调整,为青年人进行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使创新创业文化深入人心。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文化的影响下主体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被激发,促进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觉醒。大学生就业观念也逐步在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开始尝试进行创新创业,逐步摆脱进入国家体制内寻求安稳的就业心理,勇于尝试新事物。这也折射出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更为理性与多元,能够在国家体制外获得满足感实现自己的价值。通过创新创业来实现自己的职业与人生理想和创造更多财富,成为越来越多毕业大学毕业生的共识。
长期以来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着滞后性,重视理论学习缺乏实践教学,以及大学本身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对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缺少全面的规划,职业认知和定位模糊不清、职业前景分析不清楚、没有认清自己的能力等问题。在职业选择时极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选择,职业摇摆不定制约了大学生长期职业发展,为就业创业埋下了不安定的隐患。这导致了大学生面临就业选择时一味地追求体制“金饭碗”、高薪、高管、名企、经济发达地区等作为就业标准,形成了就业困难的局面。随着创新创业文化在广大青年人中已深入人心,高校不断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传播创新创业文化,加之国家政策引领和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考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未雨绸缪,提前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规划。在创新创业文化引领未来职业发展的认知基础上,才能根据自身专业学习情况、自身能力、个人兴趣爱好,针对性地提升自的己职业能力拓宽职业路径,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关系到大学生对未来职业预期、家庭期望,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摆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地位的关系,做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高校课堂教学是开展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手段,也是创新创业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培养了学生对自身职业的规划与职业认知,而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树立创新创业意识主动适应当前就业市场需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要积极引入社会资源拓宽大学生职业视野,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并且合理利用资源共同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积极开展产学研融合发展模式,不断创新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模式容。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创新创业实践,遵循创新创业文化的动态生成规律丰富创新创业文化。并且充分结合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所形成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设计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抓手、扩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平台,立足高校专业特色和优势学科,切实提高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增强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本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大学生成为与互联网技术接触最密切的人群之一。通过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未来职业的需求,促进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现代大学生都是在网络信息环境中长大。高校通过利用网络平台进一步宣传就业创业政策、分析当今社会就业形势,更加贴近学生易于学生接受,更好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对未来职业的预期,通过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作为职业需求者可以随时随地,快捷地关注与浏览到相关职业要求信息。根据信息反馈进行调整,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适应职业发展要求。网络宣传平台还能够突破时间界限,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高校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更加有利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进行创业。通过网络宣传将创新创业文化入学生日常生活之中,更容易吸引大学生关注。利用网络宣传平台的聚焦性和持续推动性,引导当代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高校建设双一流大学生,培养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各级政府也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并且举办各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以比赛的形式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以比赛促进学生专业学习、以赛促进教学改革、以赛促进行大学生创新、让大赛点亮人生,以赛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得到了高校的认可而且成效显著,为创新创业文化丰富发展和创业人才培养实践提供有益借鉴。学生通过参加比赛不仅仅是技能的比拼,更加是对学习理论成果的检验。在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活动中锻炼自身的各项这样技能,认识自身能力与未来职业要求差距,及时有针对性地拓宽自身能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活动带动其他同学关注自身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初期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学习过程中有侧重的提高自身能力。与此同时,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带动学校、企业、社会多主体参与,让枯燥的理论知识焕发活力。与时俱进切合新时代互联网经济发展,增强学生学习的兴奋度。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文化相互融合彰显显性、隐性生态课程,造就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进一步丰富创新创业文化体系,促进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
文化是一种力量,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更加需要利用好文化的力量,推动我国创新产业的发展。将创新创业文化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就是充分利用文化的力量,促进高校探索新的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更好地激发大学生进行创业。与此同时,大学生在长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中丰富了创新创业文化,促进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奉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