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数量最多、所处安全环境最复杂、面临安全挑战最多的大国。进入21世纪以来,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呈现出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与此同时,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在地缘战略方向上存在较大差异性,呈现不同态势。2018年以来,国际形势继续深刻演变,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继续凸显,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持续上升,国际多边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遭到挑战,世界面临单边与多边、对抗与对话、封闭与开放的重大选择,处于何去何从的关键路口。那么,如何看待和评估新时期的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未来走向如何?对于上述问题的分析和回答,关系着中国崛起的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外部环境。
自21世纪初起,中国外交布局被明确定位为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和多边外交四个层次。中国官方文件通常称谓的“周边”,包括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四个战略方向,包括日本、阿富汗,但不包括俄罗斯,共有28个国家。在全球主要大国中,唯有中国拥有如此众多的陆海邻国。跟踪和分析周边安全环境的变化,对于推进中国外交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周边环境的突出特征是:邻国数目多,历史问题多,各国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等差异性很大。由这些特点所决定,长期以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错综复杂。观察和研判中国周边安全形势,重点是考察两大方面——大国因素与地区热点。此外,周边安全形势往往具有年度性特征,要抓住这种特征,结合双边、多边关系和功能性议题,进行总体性分析。
首先,亚太地区安全格局在发展中保持相对稳定。美、日、中、俄、东盟、印度是决定亚太地区安全格局的六大力量。它们在亚太安全事务中均起着重要作用,并形成了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的复合型战略关系,构成了“一超多强”、合作制衡的亚太安全总体格局。其次,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全面推进。中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确立了在新世纪发展相互关系的基本框架。再次,促进地区稳定的多边安全机制不断发展。东盟地区论坛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官方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机制,目前成员国已发展到23个,囊括了东亚所有国家和地区。
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大国有四个——美、俄、日、印。对每个国家的考察主要是两方面:对华政策和对中国周边国家的政策。在热点问题中,南海问题和朝核问题是近十年来周边安全中与中国最直接相关、变化最大、热度最高的两大议题。此外,每年还会出现一些突发性热点问题。热点问题往往折射出大国关系的亲疏远近与各国外交立场的差异性。
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全方位性,在中国各地缘战略方向上均有体现,这是俄、日、印等周边地区性大国所无法比拟的。东部和南部海洋方向历来是且目前依然是美国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主要战略方向。对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而言,所谓好与坏、稳定与动荡都是相对而言的。例如,较之于2017年,2018年的周边环境实现了“趋稳”,但并非全面“向好”。具体而言,尽管中日、中印关系都有所缓和,中俄关系全面向好,但是中美竞争态势严重加剧。由于中美关系是大国关系中的关键,而大国关系对中国外交全局具有决定性影响,所以就大国因素而言,中国在周边面临的压力不减反增。
但是,中国周边热点问题数量有所减少。中印洞朗对峙结束,地区恐怖主义活动没有明显加剧。不过,既有热点问题的危险度和不确定性却明显上升。朝核问题出现转机,相关国家双边关系出现缓和,但朝美互信依然缺乏,双方在无核化解释、弃核的具体步骤等关键性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成为解决朝核问题的主要障碍。对于南海局势,国内普遍认为近两年来整体上趋稳向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中国—东盟关于《南海行为准则》的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与菲律宾、越南等相关国家的关系缓和。但是美国从未减少对于南海事务的干涉,只是因为中美贸易摩擦、朝核问题变化,才使南海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权重”貌似下降。在美国的引导和推动下,南海问题军事化趋势明显,这将对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2017年1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越南正式提出印太战略,到2018年11月副总统彭斯宣布将与日本合作,为印太地区提供700亿美元基础设施资助、与澳大利亚加强对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援助,这一战略已经从概念构想进入落地实施阶段。美国印太战略的直接目标就是遏制中国。在美国看来,中国无论是在南海进行岛礁建设与军事部署,还是大力推进“一带一路”,目标都是建立自己在本地区的领导地位,将美国“赶出”亚太。因此,美国在经济与安全领域采取种种措施,对抗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港口与工业园区建设、海上能力建设的意图十分明显。
从目前情况来看,印太战略正在重塑包括中国周边在内的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议程,这种重塑表现在各国外交与防务政策、地区安全机制、热点问题三个层次。迄今,日澳等国已经明确表示支持美国印太战略;美日印澳四边对话机制“复活”,四国在2018年举行了两次外交部门的司局级对话,并有意进一步提升对话层级,实现对话的机制化。而东盟对于印太战略的态度也从最初的担忧,逐步转变为有保留的欢迎,并试图以出台东盟版的“包容、合作、开放”的“印太”愿景加以回应,维护东盟的统一性和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
在热点问题上,美国对南海问题的干涉与其印太战略的安全目标一致,即维护所谓的航行自由与安全,维护基于规则的地区安全秩序。因此,美国在2018年宣布建立约3亿美元新基金,用于加强印太地区国家的安全能力建设,特别是加强相关国家的海上感知能力建设。2019年,美国还将与东盟十国举行海上联合军事演习。这些都被视为制衡中国海上影响力的举措。
尽管美国印太战略的实施仍然具有不确定性,尤其是它在经济领域的承诺是否能够兑现令人怀疑,但从其已经产生的影响来看,确实已经增加并且未来还会继续增加中国在周边地区面临的体系性压力。
首先,本地区经济发展和安全保障的“二元结构”现象会加剧。一方面,日、印、东盟等国重视与中国开展经济合作,在区域合作与全球化议题上与中国有相同或相似立场。另一方面,它们在安全上与美国的合作却在同步加深,而且这种合作是以遏制中国为目标的。
南海问题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长期性因素。中国与东盟国家希望在三年之内完成《南海行为准则》的谈判,但是各方在一些实质性问题上分歧很大。同时,美国在南海开展“自由航行行动”的频率、规模和挑衅性都在上升,这不仅使军事摩擦成为未来南海局势演变中最主要的显性问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对冲中国通过《南海行为准则》谈判稳定南海局势的外交努力。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积极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合作共赢理念推动与周边国家建设命运共同体,形成了地区合作的新动力。为了积极有效应对周边安全环境新态势,首先,“一带一路”需要统筹考量周边外交的战略目标、风险挑战等,以期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在顶层设计中,需要统筹考虑国内国际各种因素,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另一方面,中国应积极提升自身海上力量,增强应对海盗威胁的海上实力,并与相关利益国家协调政策,加强对重点区域的巡航、护航力度。同时,为了推动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中国也需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安全与政治互信,而妥善处理南海问题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其次,中国要对美国印太战略作出稳妥应对,在不与美国及其他印太主要邻国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并及时管控危机的前提下,以较低的成本和可控的风险维护国家利益与主权。同时,应加强与日本、印度等国在第三方市场的合作,支持建立一个包容与开放的地区秩序,通过多种有效途径的构建与联通,实现地区繁荣、稳定与发展。说一千道一万,“中华不自乱,无人可乱华”。对于中国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自己的事情,要通过不断深化国内经济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增强自身经济安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只要这两项安全抓紧了,中国就有了“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信心与定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