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波
开采南红的矿洞
南红,古称“赤玉”,因其出产于中国西南区域且色泽红艳而得名。据考证,现存距今最早的南红制品为金沙遗址出土的一枚南红饰品,现在很多描述将这枚贝壳状的南红称为南红贝币,可实际这枚“贝币”并不是起到货币的作用,而是彰显主人身份的一件玉制饰品。《徐霞客游记》中所述“上多危崖,藤树倒罨,凿崖迸石,则玛瑙嵌其中焉。其色月白有红,皆不甚大,仅如拳,此其蔓也。随之深入,间得结瓜之处,大如升,圆如球,中悬为宕,而不粘于石,宕中有水养之,其晶莹紧致,异于常蔓,此玛瑙之上品,不可猝遇,其常积而市于人者,皆凿蔓所得也。”正是对南红的描述。
目前国内玉石市场中的南红主要来自云南保山和四川凉山两个地区,一般称为保山料和川料。保山南红属于鸡窝矿,大大小小有上千个矿洞散布在西山和东山两个产区,西山东山分列保山东西两侧,并不是名叫西山东山的独立山头。南红最为著名的矿口杨柳乡滴水洞就属于西山。西山出产的南红品质较高,裂纹少,以出产完整度高的小块料子居多,因为水头足、质地细腻、胶质感强,抛光后具有荧光效应,一般被制作成珠子、戒面等小件饰品。东山料不像西山料那样埋藏在玄武岩中,东山出产的南红都是埋在泥土中,相应的开采难度小了很多。东山南红的特点是颜色好,常有如成熟的柿子一般纯正红色的料子产出,但缺点是裂纹多质地疏松胶质感不足,且因为裂纹多大多会做注胶处理。保山南红还有一个产区是水寨乡,位于东山北部,因这里出产的南红质地不好,颜色发紫,所以知名度不高。
说完了保山料我们再来说一说南红里的川料。川料和保山料在形状上的区别,和它们形成过程的不同有着很大关系。二者都是因火山喷发形成的,保山南红形成时,地下的压力不足以使岩浆剧烈喷发,只是从火山口缓缓溢出,岩浆与周围的岩石融合后逐渐冷却,所以保山南红多为山料并被其他伴生矿包裹住。而凉山南红在形成时,火山活动非常剧烈,岩浆在强大的压力下喷薄而出,强大的力量甚至能将岩浆推至万米高空,喷发而出的岩浆散落冷却在火山周围,经过数千万年的地壳作用,最终这些岩浆中极少部分形成了形似土豆的独立的颗粒状南红玛瑙原石。
筛选南红
川料的主要产区有3个,联合乡、九口乡、瓦西乡。川料较保山料更通透,表面有一层石皮,石皮呈红色至黑褐色,石皮颜色越深,其内部玉化越好顏色越正。笔者曾有幸去过位于九口乡的矿口,对南红的开采情况有一些了解。凉山南红是在2009年进入人们的视野,在这之前,偶有村民捡到这种美丽的石头,因为信息闭塞,村民不懂这石头的价值,只是用来腌咸菜、垒猪圈。2009年开始陆续有人专程来向村民收购,村民知道它的价值后就开始大量的开采,后来开采的人越来越多,连挖掘机都开上了山,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当地政府就下令禁止一切个人及企业的开采行为。但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至今依然有村民私挖盗采。
有实力的会买上一台柴油发电机配一把电钻,再叫上六七人一起开采,卖出的钱再由他们的“队长”来分配。这开采“大军”主要是由留守在村里的妇女和儿童组成,当地为少数民族地区,以彝族为主,贫穷落后。大概是因为气候的原因吧,这里只能种植土豆,当地人一年四季都以土豆为食,好一点的人吃,差的拿来喂猪。村里的男人都外出打工了,只留下了妇女、老人和小孩,经济条件好些的会送孩子去县里读个小学认几个字,而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就拿上一把小锄头提一只小桶跟着大人们上山挖南红。山上的开采条件很差,加上土质疏松,矿洞坍塌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当我们到达山顶时,已是中午了,只见山上搭建了一个露天的小厨房,以解决山上100来人的吃饭问题。食物很简单,烹饪手法也很简单,两块钱一盆的炸土豆和五毛钱一根的火腿肠就是当天的午饭。吃饭时,当我们表明想买几块南红后,一些村民围了上来,从怀里拿出了当天的收获,都是些拇指大小的料,通过皮壳的颜色和缺口处露出的“肉”就可以大致判断出这块南红的好坏,这并不需要你有多专业的珠宝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只要亲手敲开几块不同皮壳特点的料子,你就能参透这其中的奥秘了。
再来说说这南红究竟是怎么被挖出来的呢?这九口乡的南红所处的岩层距离地表大约15米到20米,首先需要垂直向下挖一个洞,挖到十几米处如果见到含有南红的矿层,再平行于地面向深处挖,挖到一定深处时,为避免中空的矿道坍塌,会将矿道上方的岩层挖开后继续向四周挖,最终形成了一个个大坑。当挖出了可能是南红的石头后,会敲出一个缺口露出里面的“肉”来判断有没有价值,那些没有玉化或者裂纹太多的就直接被丢弃了。这就是南红原石为什么都被敲开一个口的原因。
随着这些年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大,南红因其鲜红的颜色、温润的质感而受到市场的追捧,伴随南红矿藏资源的日近枯竭,未来的文玩市场南红定是一片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