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民族歌剧的发展重点在于解决山西民族歌剧的创作问题,把握山西民歌的风格演唱,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山西民族歌剧设立可行性的研究,不同于以往对中国歌剧发展历史的研究,重点在于从山西民歌的发展与传承的角度,从山西音乐的独特性着手,为我国地方民族歌剧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采用访问调查的方式,针对山西民歌的特色、人们对民歌的理解和人们易接受的民族艺术形式做了调查。综合运用封闭式,半封闭式,开放式问答从各个方面了解民族音乐发展情况。在山西民族歌剧中使山西民歌得到实实在在的传唱与真真实实的传承。
【关键词】山西民歌;民族歌剧;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关于山西民歌研究现状
(一)创作现状
山西是中国文化脉络的脊梁,是中国历史的基点。山西厚重的文化历史与文化遗迹都在诉说着华夏文明的绚丽多彩,古老的三晋大地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生活的活化石。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的文化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和保护,山西民歌曲调优美,易于传唱,感情真挚,情真意切,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大量的山西民歌、地方小戏、蒲剧梆子等传唱至今,更有黄河鼓手、叫声妹妹泪莫流等创作歌曲在不改变风格和韵味的基础上深受民众的喜爱。在这个浩瀚的民歌海洋里有着寥若晨星的两部歌剧舞台作品。一首是1948年由战斗剧社集体创作并于1954年中央实验歌剧院重新创作演出由山西的郭兰英先生主演的歌剧《刘胡兰》,另一首是根据赵树理先生的同名小说改变的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的“山药蛋派”作品——《小二黑结婚》,山西的本土民族歌剧成就又岂能止步于这一两部作品,新旧作品的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若不推陈出新,作品会被遗忘,文化会被淹埋,更何谈传承与发展。
(二)传唱现状
提到歌剧,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洋玩意儿,是欣赏不了的高端无趣音乐,只有专业的歌唱演员甚至歌剧演员感兴趣。院校学习声乐专业的演唱者演唱歌剧选段大多也都是因为专业考试和比赛,没有潜心研究歌剧作品,更对歌剧的理论学习方面研究甚少,演歌剧的机会也很少。因为作品太少,在这个音乐形式多样化的形势下能深得人心的好作品就更少。本土的山西音乐人作为主要的传播力量,要创作更接地气的歌剧作品,引起观众的共鸣,只有从黄土地中来,才能使民歌艺术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才能有支持创新的“源头活水”。才能推进民族歌剧的发展,弘扬和发展山西民歌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因此,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准的歌剧创作团队,不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展现山西的艺术文化魅力。
二、山西民族歌剧的研究意义价值
(一)研究意义
在全国的舞台上,山西的民族音乐文化面孔更是少之甚少,都快要被大众遗忘。要创立山西本土的歌剧,显示山西文化的实力,把山西流传千年的文化故事传唱的更久、传播的更远,给世人留下山西民族音乐发展没有断层的烙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理论需要实践来彰显,故本文对山西民族歌剧设立的可行性提出预想,也为中国歌剧的发展献上一点微薄之力。
(二)艺术价值
山西民族歌剧的创作,不仅要挖掘历史,更要放眼未来,学习发展山西民族歌剧里的优秀选段不仅要从老一代优秀的音乐艺术家那里涉取丰富的民歌文化与精华,更需要我省一代代年轻的音乐专业学习者来进行深入的学习与发展传承。不管民歌的演唱和技法如何变换,民歌的灵魂始终是历史的,是民族的。山西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历史久远,在这些曲调音乐在不经意间保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密码。民族歌剧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供民众的欣赏与爱好娱乐,更需要通过一些有质量、正能量的民族歌剧的作品来引导民众积极阳光的思想性与道德性,使人们看了作品会产生思想的共鸣、情感的触碰,通过一部部歌剧作品使人们了解历史,把握当下,展望未来,做一名为时代文化传承的追梦人。
三、对于山西民族歌剧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山西创作与发展民族歌剧的可行性
1.山西民族歌剧创作的条件
多样化的音乐素材。山西的传统音乐丰富多样,堪称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座瑰宝,包括民歌、舞蹈音乐、说唱、戏曲、器乐、宗教音乐等类别。民歌从体裁上就有多种体裁:包括号子、山歌、小调、秧歌、套曲。民间舞蹈音乐有歌乐舞等类型。民间说唱有琴书、道情、牌子曲等。民间器乐主要有鼓乐、笙管乐等类型。其中,民间音乐左权开花调、河曲民歌、河曲二人台以及绛州鼓乐等,传统戏剧北路梆子、繁峙秧歌戏、晋剧、灵丘罗罗腔以及民间曲艺潞安大鼓等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民间素材都为本土民族歌剧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具有特点的地方方言。山西的方言十分丰富生动,有的至今还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山西方言是山西文化持有者对自己作为当地文化一份子的身份强化,方言文化让人有一种归属感、凝聚力和自豪感。音乐是语言的艺术升华,山西民族歌剧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用于歌唱的韵文,将语言经过音调修饰表达出来,方言不再是简单的交流工具,更拥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丰富的民间故事。山西省是华夏文明的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具有丰富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这为民族歌剧的创作提供了大量题材,源起于山西的有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还有赵氏孤儿、介子推等历史故事,以及走西口、晋商文化等都极大的丰富了山西民族歌剧的素材内容。
(二)山西民族歌剧发展的核心因素
1.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
我國的艺术基金资助实现了中国化的艺术创造。近年来,共资助歌剧项目几十数项,资助资金总额约1.6亿元。政府对民族传统文化、非遗项目等各类艺术文化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与保障,可以促进我省推出一批扎根于民族土壤,尊重民族文化,传承优秀传统艺术文化、服务百姓的优秀歌剧作品。
2.专业性乐团的依托
山西省各高校音乐院校的乐团以及山西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等先后创作演出了数以千计的山西民间歌舞、大型舞剧等作品,并多次荣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各类奖项,被誉为“黄河派”歌舞艺术,演出遍及全国并多次出访国外,备受观众的欢迎。
3.专业歌唱演员的储备
山西省各高等艺术院校以及高校中的艺术学院中众多师生在全国声乐、舞蹈等艺术大赛中获奖,各院校的合唱团曾获得众多国内外比赛大奖。学院科学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成果斐然。我省的几十所歌舞剧院的艺术演员、艺术家也层出不穷,专业歌唱演员对于歌剧的演绎决定了歌剧的表演质量。
(三)山西省发展歌舞剧的成功案例与借鉴
1.大型说唱剧《解放》
《解放》用民歌的形式,以旧中国妇女“裹脚”为核心讲述了一段凄楚动人的爱情故事。融合了说书、民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了“说唱剧”这一崭新的舞台艺术形式,是一次大胆尝试和创新。立意新颖,视角独特,一经上演便引起了强烈反响,被称之为“山西文化崛起的重要标志”也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2.音乐剧《火花》
《火花》是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剧中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充分吸收山西民间音乐元素,讲述了一个革命者关于理想和青春的追梦历程,是一部引人反思更催人奋进的大型原创音乐剧。
3.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为有牺牲多壮志――右玉和他的县委书记们》
此作品所讲“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重要精神,题材采用右玉县委书记坚持60多年带领群众植树绿化、造福于民的故事。继承借鉴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的成功经验,民间特色突出,并于2019年荣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四、总结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地方民族歌剧发展是否可行,山西民族歌剧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充满了未知性。我们需要重点解决对山西传统民族音乐以及山西民歌的采风、整理与改编创作,对音乐背后的真实故事加以整合与编写,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可信度进行甄别,对其中的创新点进行挖掘,并保证采风内容的真实性与科学性使山西民歌以歌剧的形式得以传承与发展,民间文化提供“源头活水”,针对山西民歌的特色、人们对民歌的理解和人们易接受的民族艺术形式做详尽的调查,解开艺术形式与思想上的桎梏,结合国外创作手法和优秀文化,同时重视保留原有民族风格,以开放、创新、大胆的姿态拥抱新时代的元素,创作出符合大众的审美艺术与现代艺术相融合、深受民众喜爱的现代山西民族歌剧。为促进山西省民族歌剧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从山西的独特性着手,为我国地方民族歌剧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以上充分证实了我们有必要且有能力发展山西民族歌剧,发展与创立山西本土的民族歌剧,不仅仅是一个舞台表演剧目作品,更是对山西民族音乐文化的一种创作记载,是对山西民族音乐、舞蹈、戏曲等各艺术方面文化的发扬与传承,尤其是对山西民歌的继承与创新发展。使山西民歌无论在哪个阶段年份,无论在哪个地区地域,我们都能够记得它在歌剧舞台上大放异彩,并且深深喜爱着这个拥有千年文化艺术的高雅音乐。看歌剧,了解历史故事,不忘前辈们对国家的贡献与付出,欣赏山西民间音乐的精彩与欢乐,为山西民族音乐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有生之年为本土文化献上有心之力。
参考文献
[1]刘爱珍.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艺术百家,2008.
[2]陈芳.刍议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3]刘爱珍.中国民族歌剧发展方向的回顾与思考[D].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
[4]周军.实验性与可听性并存——金湘新歌剧《日出》创作解析[J].音乐创作,2015.
[5]黄美丽.论20世纪中国歌剧创作的民族化进程[J].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6]吴秀玲.践行“两山”理论弘扬右玉精神加快建设推动绿色发展的先行示范区[Z].中共右玉县委,2018.
[7]赵海英.方言学视野下的山西民间音乐[D].太原:山西大学, 2013.
[8]熊晓辉.音乐人类学视角中的民间音乐[J].民族音乐, 2009.
[9]盛雯.中国歌剧表演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10]呂海霞.“文革”前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王雁然(1991—),女,陕西省富平县,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指导教师: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