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关风土录之
——茶庵——古人的善举

2019-12-13 08:53孙云灿
农村.农业.农民 2019年23期
关键词:供水

孙云灿

茶庵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小关镇西五里远的高岗上,海拔近400米。这里虽然只是五尺道,但是从明清直到民国时期,为郑州、荥阳至偃师、洛阳间东西必经之路。从荥阳西部的竹川到小关,顺河道而行,经过小关再往西,南为嵩山余脉,北与邙山、佛山余脉相连,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岭,到处沟壑纵横,行走困难。只有翻过茶庵岭往西,沿着河道才可以通行,故茶庵岭就成了东西必经之路。这条路东来是上坡,过茶庵西去是下坡,坡道既陡又长,一年四季,东西过往行人、商贾,尤其是脚夫、小商贩,爬了一程坡既累又渴,必在此处休息,喝水解渴为当时要事。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至民国三年(1914年),当地先辈曾三次修建卷棚、茶亭(茶庵),供过往行人、客商饮水。

现存卷棚东西宽10米,进深5.5米,为四根方石柱顶大梁建筑,人称“墙倒屋不塌”。始建后石柱上刻有楹联:“供水解炎,善果亘古今不朽;烹茶济渴,福缘与日月并存。”落款为“东周苏景辙作书”,卷棚和石柱至今犹存。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竹林沟(今竹林镇)人李汝汉为茶庵捐地连段13亩,让种地者一年四季负责给过往行人供水。这13亩地因为用于公益事业,故称“官地”。这一段地在茶庵天爷庙北边一处斜坡,得名“官地坡”。官地地块零碎,而且大都是坡地、石渣地,一遇到天旱就收不了多少粮食甚至绝收。民国时期种地、供水的都是茶庵人,有张全生、张毛。在张全生门前的石岗上也有一块官地,由张全生耕种。说起来有13亩官地,但是由于这些都是斜坡岗地,收成很差,茶庵岭上又缺水,张全生挑水要到2000米外的孙寨村,也是非常辛苦,但是他从来没有让这里断过水。民国三年,重修茶庵时,在天爷庙前修了一座碑楼,高5米,上边有五脊六兽,四周有几个小铜钟,一刮风铜钟叮当叮当响。民国时期供水方式比较简单,在碑楼后面2尺多处靠石墙,离地2尺多高,有一半圆形拱券,青砖砌池子,可盛四担水(约300斤),里边放一水瓢,人们可以站着舀水喝。这就是茶庵地名的由来。

由于茶庵地势高,东西俯瞰较远,战争时期如果谁占领这一高地,居高临下有一定优势,因此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东征、西进必争之地。晚清时期在这块弹丸之地上曾经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战斗。据《巩县志》《小关乡志》等记载,清咸丰十一年八月十一日(1861年9月15日),捻军(因为清廷颁布剃发令,强迫汉人依照满俗剃去前半部头发,而太平军和捻军反清则要留发不剃,故当时人们称太平军、捻军为“长毛反”)王怀义、刘狗部数万人,于巩县、汜水边界仙家店大战丁元吉、程作瑶率领的巩县东路乡勇(团练),乡勇战败,仅小关地区乡勇就有27人被杀,捻军攻破仙家店。八月十二日,王怀义、刘狗部分三路西进,在茶庵岭天爷庙东约一里,地名八亩地,就在刘坤家北边,又与巩县知县袁修翰率领的巩县西路乡勇(团练)展开大战,杀声连天,声震四野,乡勇再次失败,多人被杀,其中一个乡勇头目被杀死在天爷庙西边30多米处,周围百姓也受到不少损失。捻军攻破巩县县城,八月十六日东去。太平天国和捻军失败后,巩县当局曾在茶庵岭上乡勇(团练)和捻军战斗过的茶庵天爷庙西20米处修建一座4米高的碑楼,碑文记载了这场战斗的经过和战殁的民团的首领和乡勇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碑楼被拆除。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为了控制制高点,在茶庵周围几个高岗上修建了五处防御工事(称碉堡),准备和解放军对抗。只是战局的发展超出了国民党当局的预料,国民党军很快崩溃,这里才没有发生战斗。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小关地区延续数千年的“官道”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1956年,政府修筑了从上街到巩县的初级乡村公路,线路绕开茶庵岭南移,从此茶庵失去了往日的地位和辉煌,供水解渴的善举成为历史,但茶庵在小关地区的影响及佳话必将流传给子孙后代。

猜你喜欢
供水
《供水技术》(双月刊)征稿启事
美国供水与清洁基础设施不足造成每年85.8亿美元经济损失
美国农业部拨款1300万美元改善农村供水基础设施
各地完成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466亿元 农村水利建设再提速
吉林省农村供水工程让百姓喝上健康水
试论无负压供水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
给水工程中供水管材的选用方式分析
供水企业成本管理的意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四会地豆镇加快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
探析二次供水运行维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