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颖
承德医学院法制工作办公室,河北 承德 067000
党的十八大中指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务,要始终遵循“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校是针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的重要区域,立足于该价值观来推动高校法治建设工作,不仅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还能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创造途径。同时,还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等院校办学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发展动力。①在该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法治建设,指导各院校制定更为完善的管理制度,更合理的评价高校管理效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被师生接受和认同,并促使师生主动认识和学习,为创建法治校园、文明校园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这不仅是促使高校管理现代化转变的必行之路,更是培育、践行该价值观的关键措施。
当前,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指引下,各地高校制定了以《章程》为统领的一系列校规校纪,规范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等方方面面工作。但因为我国高校法律体系还不完善,当前仅存《高等教育法》这一部法律,且还没有细化到对高校教育组织、教育经费、校园管理等方面的考虑。这直接导致各高校校规不完善,将义务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自身权利,部分执行工作流于形式。
目前,校园中部分师生不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即使自身合法权益受到威胁和侵害,也没有意识去依靠法律来进行自我保护;有些学生不懂尊崇法律权威,近年来,社会中的大学生犯罪事件层出不穷,如药家鑫事件、复旦大学投毒案等都说明了大学生法律意识、信仰亟待加强。
高校法治课程教学内容匮乏,创新不够,课本内容局限,相关课外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也比较缺乏。这将会造成学生对法律条文理解不到位的情况出现,对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这一工作造成阻碍。
校园法治宣传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形成常规宣传内容,未深入到各个二级学院,活动大多数流于形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低、关注度较低。且活动多以展板、橱窗、班会为媒介开展,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率不高。
要使核心价值观逐步进入高校师生思想中,使其生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尺度以及原则,最关键的方式便是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来实现思想固化。以学校《章程》来统领各项管理规定,若需出台、修改规章制度,也需始终以价值观为核心,将价值观合理的融入到高校制度制定的过程中,切实提升相关制度的规范性、价值导向性,使其能更好的发挥价值,提高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质量。②
一方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根据本校情况、管理目标制定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协调管理、检查督导以及考核评价等多项机制,同时,重点考虑教师的师德表现,并根据师德评分来进行教师评价、聘任,将师德一票否决制贯彻落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管理过程中,融入《学生守则》等学生管理规章,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其个人品质的提升。这样一来,依靠传统制度的强制性、约束性来管理学生的方式,将被转变成以正面影响为主的管理模式,让学生转变态度,自觉追求道德修养。
另外,学校还可借助核心价值观来完善高校管理效能评价机制。
立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来评价高校管理效能,要求全体师生都树立正确的的人生理想和信念,专业技能过关;要求师生个人追求民主,创建民主的管理环境;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使师生文明素养高度达标,打造文明校园与城市;构建和谐民主的校园环境,处理好工作、生活、学习中方方面面的关系。
立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评价高校管理效能,要求全体师生价值观念正确,尽可能的发挥自身才智与能力,让自己在兴趣、志向的引领下更加自由、全面的发展;要求师生都具有平等的意识,与人和善,相互尊重。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将各方面工作纳入法治轨道,依法治校,建设法治校园。
立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评价高校管理效能,要求全体师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以国家荣誉、利益为先,以为国家服务,为国家立功为目标不断进行奋斗,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为国效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倡导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以及诚实守信,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的品格和职业操守。团结友善,互帮互助,让每个人成为传播正能量的使者。
思政课是高校法治教育的重要领地,在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中,灵活、有效的融入核心价值观,不仅能完成理论知识教学,还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首先,教师需认真分析教材,从思政理论课教材中发掘与该价值观相通的知识点,并实现两两结合,针对该价值观进行理论阐述,把价值观教育当作思政课程的教学重心。其次,针对思政课授课方式、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与创新,注重启发与互动,提升教学效果。另外,在教学时,教师还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带领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社会热点与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借助真实的案例来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真正将价值观融入教学,真正的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成长。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至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十分必要。首先,教师可带领学生参加到技能培训、创业培训或志愿服务等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奉献以及实干精神。其次,开发并借助地方资源,构建渗透了核心价值观理念的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基地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由实践中强化理论认同,使各项道德实践活动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源泉。另外,可带领学生参与到“三下乡”活动中,如到革命老区参观,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第四,可以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到监狱调研,观看服刑犯人现身说法等活动,强化法律意识,明确道德与法律的界限等。
将核心价值观代入到校园法治文化中,使其成为法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实现文化熏陶,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受教育。例如,可以在校园内制作宣传海报、橱窗展览,以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和熏陶。通过校训、校歌、教风、学风等无形载体,融入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和精神,强化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帮助学生生成正确的价值观。另外,学校还可组织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社等学生社团为依托,组织讲座、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或利用12.4法治宣传日等重大法治宣传日,举行针对性教育活动,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该价值观的理论和内容。此外,学校还需加大道德建设工程建设力度,全面影响学生的法治精神。鼓励学生家庭进行家风建设,深入挖掘、宣传学校师生中的道德模范、先进典型。
[ 注 释 ]
①殷丽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9).
②姜仕华,汤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校法治文化培育研究[J].理论观察,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