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认为, 未来在继续推进乡村人口转移进城的同时,要努力改善乡村人口结构,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机和活力。无论“留人”还是“招人”,关键在于让他们觉得在乡村有奔头。为此,要提高农村资源要素的流动性,加强产权保护,为他们高起点发展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养老等新产业创造基本条件,为他们提供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消除其后顾之忧。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陆铭认为,打通城乡资源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未来乡村振兴的道路应该是人出来、钱进去。农民进城,可以提高剩余农村居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城里的人才和钱进去,可以开发跟农村相关的适宜发展的产业。如果农民不愿意进城,当资本下乡发展起一些新的产业,农民也可以在农村从事新的职业。
中国科学院蒋高明认为,如何让种地的农民得到合理的回报,如何将扶贫与产业结合起来,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这几年,大量的农民工返乡,没有了务工收入,只有靠种地脱贫这一条路子,怎么脱贫?持续三十年的大化肥高农药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持续,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破解农村贫困、消除乡村环境污染、带动农民和农二代大学生就业等系统问题的主要解决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合作经济研究中心苑鹏通过调研发现,一些基层政府仍存在将新建合作社的数量纳入到基层政府部门绩效考核指标的老问题,并将绩效指标与干部年终奖励挂钩。这促使基层干部将指标分解到村,而一些村干部为有朝一日可以获得政府扶持资金或项目支持倾斜而去注册空壳合作社。另外,在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年报制度中,有的地方政府规定年报率指标要求,要求市场监管部门必须“达标”,导致一批空壳合作社在政府的庇护下继续“生存”。
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奇认为,“ 为了谁”的问题应是我们一切工作必须把准的核心目标。那种“富了老板、穷了老乡”的振兴决不是我们的追求。各类参与者都应在参与过程中获益,这是参与动力,但小农户作为乡村社会群体最大、涉及最广、最基层的利益单元,理应是最重要的利益主体、价值主体。简言之,乡村振兴本质上就是小农户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