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妮
河池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及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对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立体化育人的教育教学理念。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逐渐纵深发展。各高校都借此“东风”,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理念的革新与教学模式的转变。这给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当代“00后”大学生生活在新媒体时代,其学习、生活与互联网密切联系。作为与时俱进的大学教育,需与时代相适应,才能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改革和教育信息技术的互动发展。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离不开新媒体技术。新媒体时代推动思政课课堂重塑,一方面是贯彻国家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时代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应对当今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需要,更是为了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1]
作为“00后”的青年大学生,大数据时代对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学习特点、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互联网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习方式也呈现出时代新特点。
(—)主动性。互联网的普及,已经使得青年大学生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主动并熟练地运用互联网时代的种种方法,如使用百度等搜索引擎寻找问题的答案,一般情况下他们大多习惯于首先自己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其次才会寻求他人帮助。久而久之,这对于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广泛性。网络媒体的内容可谓五花八门,大学生学习兴趣较为广泛,除了自身专业知识外,各种学科、各种领域的内容都可能有所涉猎,如:科技、文化、政治、体育、文艺、生活等等,这与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思路不谋而合。但一般情况下,他们很少对某个领域做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也不会长时间专注于此,他们更多侧重于内容的广度而不是深度。
(三)选择性。大数据时代,网络媒体发达,各种信息扑面而来。大学生们往往立足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兴趣爱好,对各种丰富的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学习或关注。他们拒绝被动地接受知识,并对于灌输的、强制的学习表示出厌烦。
(四)个性化(特殊性)。个性化主要体现在大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和手段的区别。如有的学生喜欢自由、随性的学习方式,喜欢没有太多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的学习,喜欢上图书馆自由的翱翔于知识的海洋,或者喜欢借助网络媒体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思考。而有的学生则更倾向于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聆听专家学者的循循善诱,喜欢面对面地互动与交流等。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呈现出的学习新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未来获取知识的习惯和喜好,因此,思政课教学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个性特征及学习方式,因势利导,探索一种新型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原有的教育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多样性与个性化的需求。在高等教育领域,网络课程应运而生,并以慕课、微课等形式存在,它们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资源,符合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接受知识的新特征,同时也具备自身独特的特点。
(—)课堂移动化。网络平台以其独有的开放性和透明性,使置身于不同高校的学生分享到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使大学生们足不出户、随时随地进行网络学习。课堂移动化使得大学生们的学习更加个体化。学生们可以在图书馆、教室、宿舍等条件允许的地方学习,甚至可以在娱乐的空闲时光、公交、地铁上随时随地学。这就打破了传统的获取知识的单一途径。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体现了师资的优化利用。同时网络教学平台能够打破传统课堂对于人数的限制,也打破了对教育对象知识水平的限制,更好地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化利用。
(二)内容碎片化。微课、慕课等形式的网络课程,其设计体现的是知识点化,因而教学过程以切片化、碎片化的方式呈现;它短小精悍,要点突出,简单明了,让人易于在短时间内消化、接受。片段化的设计符合了当今快节奏时代人们对知识的需求。
(三)方式灵活化。网络课程的交互式教学平台,它的人性化特征更加明显,它给我们打造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以及获取知识的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自主安排视频学习进度、强度,直到掌握知识盲点为止。教师在学习平台上可以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有必要时可以及时介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学生既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共享丰富的信息,还可以参与各种对话和交流,表达情感,学生对这种新的方式产生了新的体验和新的感受,满足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更好的实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
(四)模式新颖化。网络课程主要的方式是参与网络视频学习,除此之外,更重要的部分在于富有成效的、面对面的互动学习。如学生可以以答题闯关的方式获得听课权,可以以回答问题的方式获得学分,也可以在线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相互批改作业等等。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疑惑往往碍于面子不敢对教师提问,网络平台所体现出来的高度互动性,既保护了学生的隐私,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又能实现教师在线为学生解疑答惑。
《意见》提出,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思政课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先进程度,教学效果的有效评估,对思政课教学质量高低产生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学的途径创新,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尊重教育主体,进而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思维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革新,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思政课本身的理论性及育人功能比较强,教师的理论讲授部分应有所保留,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当下学生学习特点和习惯,依托新媒体手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法,既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单纯迎合学生需要。教师还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部分,综合考虑学生需要和课程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所有同学都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也真正体会做课堂主人的真切体验,构建一种“理论+网络+实践”立体式的教学模式。
理念的创新应根据不同课程性质来设计。四门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也应有所区别。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为使大学生们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在学习相关理论前,可让学生自学关于该理论的主要创立者的生平事迹的“微课”,了解这些伟人理论创新的历史背景。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时,还可以选择大学生比较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教师自己或让学生分组制作相关主题的时政微课,让思政课教学更近民生,接地气。[2]
思政课教学内容应始终体现学生成长的需要,富有时代意义,既要着眼于眼前,密切联系日常生活,又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新媒体技术让思政课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性。主要依托于教材内容,又不局限于教材。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影像、声音、动画等形式立体、形象、生动地表现富有现实意义的、引起社会热议的案例、故事等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其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这与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习惯相统一。思政课部分课程教材的基本概念、原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掌握。依托网络课程的特点和优势,可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具体、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大学生更容易了解和掌握理论性的知识点,真正体会社会科学理论的魅力。[3]这也使得思政课教学紧跟时代步伐,又紧贴社会潮流,用思政课理论知识来分析社会热点问题,能提高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4]
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中,除了运用常用的课堂讲授法,还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丰富思政课的授课方式,增加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乐趣。要充分体现“0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想动态,采用贴近生活实际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尝试引进慕课、微课,根据课程教学的设计,在课前、课中或者课后引用。慕课、微课在学习内容呈现方式上比较灵活多样,适应当下数字化时代碎片化学习的新特点。采用体验式教学、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参观红色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采用角色扮演,将思政课搬上舞台,用绘声绘色的舞台表演陶冶情操。还可以开展讲演、辩论、小组讨论学习等方法让思政课教学不再拘泥于课堂。这些方法的注入,为传统的纯课堂讲授增添了不少生气,也提高了学生参课堂与的积极性,把思政课教学内容更加精准地传递给学生们。然而在大数据背景下,尝试使用新手段新方法,不是为了赶潮流,现实当中,四门思政课每一门课程的内容、体系存在差异,即使是同一门课各章节要求也不同,教学要求也就有所差异,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都不能一刀切,不能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创新。思政课教师应科学合理利用新媒体资源,结合课程特点,通过灵活创新授课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打造有高度、有温度、有深度的思政课。
在传统思政课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处于主导地位,掌控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新媒体时代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重大改变,“以学生为中心”成为了主导,教师角色发生了翻转,由知识的传授者、指挥者转变为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更多地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教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进而将学生推向教学过程的中心。思政课教学供给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聚焦于学生的需求,善于及时捕捉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教学改革应体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1]
教学效果是评价一门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借助网络媒体新手段开展思政课,是一种教学改革发展进程中的新生事物,既不能逃避也不能盲目跟从。思政课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不能轻视教育的本质所在。新媒体的介入给思政课带来了新鲜血液,但其育人功能和效果应进行有效的评价。教学效果的评价更应以教学主体的感受为主,注重学生个体的成长,加强教学过程的评价。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所说:“互联网对教学方式的变革影响深刻,但教学不是教育的全部,只是教育的一部分。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固然巨大,但绝不可能颠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在任何时候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方面,我们要正视互联网对教学方式的影响,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坚守教育之道,探寻教育本真,遵循规律,守正创新。”[5]思政课的教学评价手段,可以灵活运用卷面考试、教学过程考核、师生访谈、社会实践调查等方式,同时用评价结果倒逼教学活动,形成以评价促教学的良性互动机制。
随着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革,高校也必须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努力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稳步提高。在当下的互联网空间里,面对“来势汹涌”的各种网络课程教学,思政课不应躲避,而应主动出击,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推动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高等教育为适应新时代对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培养和塑造社会主义接班人,要关注大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内心需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心大学生的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