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志强 李心萍 邱超奕 韩鑫
进入7月,又一批大学生将走上社会。“身边不少同学手握两三份录用通知,前景都不错!”即将进入一家机械企业从事研发工作的重庆大学毕业生罗小华透着乐观,“只要想工作,机会有很多!”
盛夏到来,又一批海外订单传真到广东珠海国佳新材公司。公司高管张志江有点心急,“订单不断,生产吃紧,我得再招些技工!”
中国经济稳中向好,为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按照经济学中的“奥肯定律”,就业规模与经济增速高度相关,增速下降往往带来就业下滑。可是,这一规律却在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的中国“失灵”了——尽管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城镇新增就业却连续6年保持1300万人以上。
“我国经济总量已突破90万亿元,即使是6%的增速,绝对增加值也有5.4万亿元。”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道出原委:基数大了,即便增速有所下降,巨大的经济增量依旧能支撑可观的就业增长。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增强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同样是GDP增长1个百分点,在“十二五”时期,可增加非农就业160万人,而在“十三五”,可增加180万—200万人。这背后,得益于服务业的异军突起。据统计,第三产业每百万元增加值吸纳的就业为8.1人,比第二产业高出1.6人。最近几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超过一半,就业人数已近3.6亿人。吸纳同样数量就业,降速提质拓展的空间更大。
新动能释放充沛活力,为就业创造了广阔空间。
“建模、优化、迭代,从开发到上线,整个5月份,我一天没歇着。”人工智能工程师伍大勇说,人工智能技术正带来一场剧烈变革,“市场对我们这行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安装调试员、无人机驾驶员等新职业悄然而至,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岗位达到1.91亿个……近年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显著拓展了就业空间。从2015年到2017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年均增幅达到28%;2018年,新动能对新增就业的贡献率超过2/3。
巨大的市场和区域空间,为就业积蓄了可观潜力。
“目前,全国有家政需求的家庭超过7000万户,而从业人员仅2000多万人,用工缺口很大!”“云家政”创始人薛帅估算。
育儿、养老、旅游、教育、健身……看市场格局,不断升级的旺盛需求为就业提供了巨大的转场空间;看区域格局,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中西部地区将成为重要的产业“承接地”、就业“蓄水池”。2018年,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人数达12044万人,增长3.2%,增速快于全国2.6个百分点。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受访者纷纷表示,外部环境之变确实会给就业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总体看影响有限、风险可控,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有信心应对。
近年来,随着内需潜力源源释放,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的“主引擎”,由出口带动的就业在总规模中的比重相应降低。再者,目前我国就业的“主力军”——服务业的可贸易属性比制造业低,受冲击的可能性也更小。
——从自身的承压能力来讲,我国有充足的“底牌”应对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对就业的影响。
完备的产业体系,会使制造业产能黏性强、岗位不容易流失。
“拿到订单后只需两天,就能在珠三角把原料、辅料、工具、包装全备齐,这在其他国家简直不可想象。”张志江说,这两年有企业将部分产能转移到东南亚等“成本洼地”,“可一算成本、效率、质量的总账,还是留在国内划得来。”和张志江一样,不少受访者认为,我国坚实的产业基础、强大的配套能力以及与日俱增的创新实力,将使制造业赢得转型升级的宝贵窗口期,持续支撑庞大的就业体量。
强大的国内市场,会不断释放和衍生新需求,创造更多岗位。
“受外部环境变化影响,有的客户减少了订货量,可这绝不会打乱我们扩大生产、增加招聘的决心。”工业机器人巨头库卡的中国首席执行官王江兵认为,中国制造业正加快转型,对生产线的需求越发多元,“长远来看,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前景广阔,无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还是售后服务都需要大批人的加入。”展望未来,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居民消费能力增强等诸多因素,都将为我国不断释放新的市场需求。
“朋友圈”持续扩大,会降低我国对少数国家的外贸依存,减少其对就业的影响。
“现在,有些国家的订单减了一些,可欧洲、中东市场起来了,营收逼近‘半壁江山’,未来还会更高。”浙江龙翔纺织公司总经理王纯对未来充满期待,“只要坚持转型、开拓多元市场,就能稳住产能、稳定人心。”“近年来,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广受认可,合作取得丰硕成果,有利于外贸格局更多元,也将抵消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就业损失。”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长安说。
看过去,成绩斐然,看未来,挑战犹存——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凸显,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加。不过,受访者普遍认为,只要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应对得当、措施有力,就能保证就业稳定、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去年以来,一系列稳增长、稳就业措施相继落地,已经证明了应对的有效。
大规模减税降费,让企业“轻装上阵”,极大增强了吸纳就业能力。
降低增值税税率、降低社保缴费比例、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减税降费近2万亿元的重大利好,将广泛惠及各类企业。“我们属于食品零售业,人员密集、利润空间小。根据今年的小微企业普惠性减免政策,我们仅企业所得税就能省下26万元。”正如山东隆泰食品公司负责人郭秀兰所说,政策利好极大减轻了资金压力,让企业干劲更高、带动就业能力更强。
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创新创业创造,可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众创空间数量达55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超4000家,创业投资机构逾3500家……我国已是世界上第二大创业投资市场。近年来,我国创新创业创造热火朝天,搭建起广阔的就业舞台。“我们将加大税收、融资、用地等方面政策支持,积极发展创业孵化基地,鼓励更多劳动者通过创新创业创造实现就业。”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说。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能让新空间“长”起来、新岗位“冒”出来。
6月6日,随着工信部向4家企业发放5G商用牌照,我国率先进入5G时代。有人预测,到2025年,5G将带动经济产出35.4万亿元、提供300万个就业岗位。5G、汽车、家电……今年初,我国围绕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制定了详细方案,不少企业顺势而为,纷纷追加投资、扩大生产。
做大就业总量的同时,我国也正从供给侧发力,千方百计提高劳动者素质,使供需更匹配、就业结构更优化。
“厂里上了智能生产线,学会编程就有希望转岗成为系统操作员。”最近,长沙一家纺织厂的职工戴玲白天上班、晚上参加培训,“本事大了,饭碗能更‘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