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角下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以南京审计大学瑞华精英班为例

2019-12-13 05:04姚美娟施平叶邦银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9年3期
关键词:瑞华产教校企

姚美娟 施平 叶邦银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chain)、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大数据(Big Data)等“ABCD”四项核心技术驱动的金融科技产业迅速发展,我国社会对审计专业人才有了更多需求,同时对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江苏省审计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提出,为了培养造就适应经济国际化和现代管理需要的高级审计人才,到2020年,在2015年已增加2000人的基础上再增加2000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 年 12 月 20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以下简称《意见》)对该要求进行了具体化。《意见》指出,为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两张皮”问题,需要深化产教融合,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全面推行产教协同育人,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审计业务活动始终追随着经济发展,并不断进行开拓、创新。随着审计环境、审计目标、审计内容等发生变化,审计专业学生也面临着更高的知识和能力要求。除熟练掌握系统的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知识之外,还需具备经济学、管理学、法律等宽广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校企合作,为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专业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由于我国高校培养审计人才的部分功能缺失,因此高校必须按社会经济生活对审计人才的需求调整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南京审计大学与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产学融合,充分利用企业和高校各自的优势、特色、资源,强强联合,产学深度融合、协同育人,解决了审计人才培养存在的实践短板、就业层次不高、教学经费不足等问题。

二、当前高校审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当前知识经济大力发展、就业环境日趋严峻的情况下,传统的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应适应国情、审计行情,根据产业需求和发展调整人才培养计划。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局限

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决定了教学课程、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决定了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质量。我国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财经类高校,仲杨梅选取了15所财经类高校为对象,调查其招生和课程设置等情况,认为当前财经类高校审计人才的培养方向偏重于注册会计师审计,高层次审计人才培养相对薄弱,计算机审计教育比较滞后。

2.国际化审计人才培养环境不佳

南京审计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发展迅速,审计学专业设有ACCA(英国注册会计师)、IAEP(内部审计师)两个国际化方向,会计学专业设有 USCPA(美国注册会计师)、CPACanad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两个方向。这4个方向都是与官方机构合作,其教材采用资格考试用书,以考试通过率或考试分数衡量办学质量。参加这些项目的学生,除了承担正常的学费外,还需自行承担资格考试的报名费、考试费。因为考试费用比较高,执业资格考试难度系数比较大,导致参加国际项目的学生大学最后两年偏重于通过执业考试,忽视提高综合能力。

3.审计课程设置欠合理

受到“审计就是审查会计”思想的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的学分较多,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舞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公共政策审计、资源环境审计、计算机审计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通常安排在选修课中,学分比较少,学期在安排大三下、大四上,此间学生普遍忙于考研、找工作。

4.审计实训质量缺乏保障

审计人才是应用型人才,实践性很强,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丰富的审计经验。由于缺乏充足的实训基地和实践模拟环境,审计综合实验通过会计综合实验软件升级版来完成实践教学,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达不到质量要求。

5.审计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大部分财经院校都缺乏审计专业师资,特别是优秀的审计师资。高校每年安排少量教师去审计局、企事业单位挂职一年或半年,但大部分老师没有参与过具体的审计工作实践,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审计专业培训,缺乏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实践经验。教师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较小。

三、产学融合培养审计专业人才的路径

(一)培养审计人才的职业性

审计专业是一门应用型专业,专业性极强,职业性较高。培养审计人才需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以及较高的职业道德、正确的价值观。

瑞华精英班精选了通识经典著作47本,专业经典著作15本,要求学生必须在大学前三年完成阅读。经典导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沟通、协调和语言表达能力。

企业导师制借鉴企业新老员工“传帮带”制度,让专业技能娴熟、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专业人士来担任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发挥他们在专业兴趣培养、实践技能指导、职业精神传递和求职择业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产学融合,让学生真实参与到实践中去,培养学生对审计职业的兴趣,积极参与审计项目实施,接受审计工作环境熏陶。

(二)提升审计人才培养层次

如今,审计事业迅速发展,大数据审计兴起,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国际化战略,推进建设会计审计职业化,均对高端审计人才产生了越来越大的需求。当前我国的高端审计人才培养路径相对狭窄,人才严重不足。为解决这一难题,企业和高校应加强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鼓励职工、学生申报审计专硕和审计学硕。虽然审计专硕和审计学硕离高端审计人才还有些距离,但胜在起点高,比审计本科能力强、可塑性强。瑞华精英班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学院在选修课中设置审计、会计、领导力和管理、金融、英语强化等模块,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选择不同模块。瑞华会计师事务所既是学生实践实习的练兵场,又是就业基地。学生毕业可直接入职该所或选择其他单位就业,也可继续深造,攻读国内外研究生。

“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提高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过程,可从三方面着手: 依据职业标准和行业发展规划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计划P),生产过程与课堂教学柔性融合(实施D),职业资格证与毕业证双证考核(检查C),总结固化经验、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方案或提出解决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对策(提升A)。

(三)建立审计人才培养“互赢”模式

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其目的是为实现“三赢”。找准校、企和学生三方的利益共同点,建立互惠机制,是校企合作实现可持续的保证。校企合作培养审计人才,需要校企之间特别是高层之间的沟通顺畅。根据合作协议,高校与企业双方都是独立的主体,分清自己的分工、职责和利益,建立完善师资交流机制、课题研究机制等,才能促进人才培养合作。

校企合作双方要充分发挥互惠共赢的机制,处理好各自利益,互相包容、协商,从而促进校企合作进一步融洽。瑞华审计班的建立,为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培养新的力量,解决了实习生短缺问题,提升了企业知名度;给南审提供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提升南审办学水平、社会知名度,从而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建立审计人才质量保障体制

1.制度保障。校企合作,双方签订合作协议以及战略合作框架。高校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合作环境,建立一系列规章和制度,如《实习管理制度》、《兼职教师聘任制度》等为校企合作顺利运行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和支持。

2.师资保障。所谓名校,因为名师的存在。校企双方遴选优秀的师资共同培养,集双方的优势培养,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教师。审计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学科,要求教师不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还要有丰富的职业经验和突出的实践能力,要通过多种方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专业教师队伍的全面优化。一方面,聘请企业财务部门第一线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训课、实习的指导教师; 另一方面,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和技能。瑞华精英班更新教学内容,更贴近实务,增加案例课,进一步加大案例教学的力度,更新案例库。专业理论课优先安排知名教授和“双师型”老师讲授,专业实务课由校内优秀教师和校外行业专家、实务精英共同承担,注册会计师方向课程由CPA辅导名师授课。

四、产学融合培养审计专业人才的改进策略

(一)确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善校企合作培养的机制,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南审瑞华精英班以“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重实践”为指导思想,借助校企合作方式,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适应互联网数字经济时代发展,具有国际视野、领导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应用型、管理财经类、精通审会工具的实务管理人才。

(二)完善校企合作审计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

完善审计学科的建设,不仅要从建立健全审计专业体系入手,而且也要在拓宽审计人才的知识、能力领域下工夫。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审计、管理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工程审计、自然环境审计、大数据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知识和能力,这些课程作为选修课,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学生已完成前期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在修完高校所有课程后,到事务所完成为期8-10周的实习、实践。高校打破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借助自身的特色、区域、品牌,建立一批MOOC课程、微课、在线课程等资源,鼓励学生自主网上学习。

(三)保障审计实训条件

瑞华精英班强化实践、实习、实训,并专门开设一个学期的“瑞华审计综合实训”课程;为适应“大智移云”时代的需要,学院增设电子数据审计、审计软件应用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审计大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以及审计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在走出校园前能在仿真模拟信息化环境下掌握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实际业务操作,提升未来职场的适应能力。

校企合作,让南审有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补充了校内实训基地的短板,减少了设备、财力、人力投入,为学校节约了资金、人才。

(四)健全校企合作培养质量反馈机制

“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提高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过程,可从三方面着手: 依据职业标准和行业发展规划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计划P),生产过程与课堂教学柔性融合(实施D),职业资格证与毕业证双证考核(检查C),总结固化经验、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方案或提出解决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对策(提升A)。

高校每年在人才招聘前或者大学新生报考前,邀请用人单位HR、会计师事务所所长等参加座谈会,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过程、质量、要求等进行研讨,高校获得反馈意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培养人才更符合培养目标。

(五)建立“双师型”队伍培养机制

在“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应用性本科院校应着力突破阻碍转型发展的师资瓶颈,构建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和校企互通“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高校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参观、学习、座谈,开拓视野,学习借鉴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审计局挂职,到大型事务所锻炼,了解先进的审计理念和经验,提高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质,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

2.校企合作,提供资金支持,邀请国内外实务经验丰富、学历高的高层次人才给高校师生和企业员工授课,介绍先进的审计理念、审计实务等。高校聘请事务所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高层次人员为客座教授,从而实现师资队伍的复合型建设。

3.高校人力资源部门对兼职教师、客座教师聘任管理规范,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有些财经类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和实践”理念,需要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六)发挥政府组织协调作用

产教融合,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把我国产教融合推向新阶段,加强政府—高校--产业界三者的相互促进作用,促使三者整体协同发展,这样才能高质量地实现创新目标。

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产教融合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对高校和企业的监管。高校关注企业需求,政府部门更新教育理念,推进双方良好合作。

综上所述,产学融合为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开发了非同质化的路径,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带动了学科、课程的整体发展,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促进了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瑞华产教校企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瑞华状告证监会,以攻为守之计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瑞华遭财政部、证监会惩处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