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商业“八大热词”上

2019-12-12 10:03林晓佳韩江
商业文化 2019年13期
关键词:跨境消费电商

林晓佳 韩江

在总结过2018中国商业运行的基本情况之后,商业文化杂志将继续关注2019年中国商业的热点问题。2019年,中国仍面临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不确定因素,面临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问题和压力,但随着我国实行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将加快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继续保持稳中有进,提质增效的发展势头。预计2019年我国GDP增长将保持在6.6%左右。本文将分上、下两篇,概括2019中国商业八大“热词”所展示的新趋势。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引人瞩目,其增速与规模都已居于世界前列。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含商品和服务类)达62785亿元,同比增速为27.0%。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下,电子商务向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快速渗透,成为了一种极具活力的新型经济形态。与此同时,网络销售中的无序竞争、虚假促销、监管乏力等方面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自2000年第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一号提案”以来,呼吁专门针对电子商务制定法律的声音日益高涨。2013年底,中央财经委员会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牵头组成了起草组,在此后五年的制定过程中,《电子商务法》经过两届人大常委会四次审议,三次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充分吸收了多方意见后,2018年8月终于获得通过并正式颁布。该法已于2019年1月1日正式施行。

《电子商务法》从法律层面对国家、企业、消费者等多元主体在电商领域中的各自行为角色做出了明晰的界定,阐述了相应的法律关系,并对权利和义务的具体内容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为各类经营者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是该法的一个重要立法原则。例如,《电子商务法》规定,“国家平等对待线上线下商务活动”。同时,该法对电商经营者办理市场主体登记、税务登记,以及依法纳税、提供发票等也做出了明确规定。这意味着,过去由于监管缺漏而给电商带来的“隐性福利”,以及由此造成的对实体店的不公平竞争将不为法律所允许,流通全行业的竞争将更加规范、透明、公正。

《电子商务法》也体现了电商发展新形势下,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新特点和新要求。例如,规定电商对竞价排名内容标明“广告”,是对此前电商诱导消费行为的回应;要求电台平台区分标注自营、非自营业务,并就自营业务依法担责,意在防止自营电商通过内部经营实体划分来规避责任。特别是,《电子商务法》做出了允许消费者关闭根据其兴趣爱好和习惯给出个性化推荐,以及用户注销时立即删除该用户信息的要求,对于保护消费者隐私具有积极意义。《电子商务法》还规定,在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服务方面,电商平台未尽到对第三方的资质资格审核义务,或对消费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而造成消费者损害时,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考虑到此前仅《食品安全法》在食品领域规定了“连带责任”,而其他很多领域尚无法律规定,《电子商务法》的这一表述对于许多食品以外的经营内容也具有“从无到有”的开创性意义。既兼顾了行业现状和执法实际,也为法律实施以后依据未料情况进行修订完善留下了空间。

作为针对电商的专门法律,《电子商务法》充分体现了调整线上平台交易关系和总体上商品交易竞争关系的特殊要求。电子商务通常采取电子化支付手段,其交易合同主要通过自动信息系统订立,销售的实物商品一般都需要经过快递方式送达。针对上述特点,《电子商务法》对电子支付及安全管理、合同当事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推定、快递送达交付规则等均做出了具体规定,明确了商品、服务提供者以及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针对基于互联网信息的购买决策中,其他用户的使用评价信息具有重要的诱导作用,因而也是厂家和商家重点“做文章”的地方,《电子商务法》要求建立健全信用评价制度,并禁止电商平台经营者删除消费者评价,从而遏止商品评价方面出现的不正当竞争,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信息参考依据。再者,针对平台电商在竞争过程中要求入驻商家只能“二选一”的现象,《电子商务法》规定了平台经营者不得对平台内经营者进行不合理限制或者附加不合理条件,其本质是在电商领域衔接《反垄断法》,反对排除竞争行为。另外,《电子商务法》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也将减轻损害和责任承担的规则推进到了更为具体、细致的层面。

对《电子商务法》的热切关注,还涉及跨境电商的一系列规定。2016年出台的跨境电商“新政”明确了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的“货物”性质,并就通关和税收等内容做出了专门的规定,其初衷是弥补过去这一方面制度的缺陷,提高交易的效率和便利化程度。然而,检验检疫机构对一些途径进口商品按照“货物”要求验核《入境货物通关单》的要求,已成为“新政”落地的障碍。现实中,许多跨境电商企业从境外批发商采购,甚至直接在零售店“扫货”,因而难以取得品牌商或生产商提供的原产地证书、检验检疫证书等,从而顺利办理通关单。同时,化妆品、婴幼儿配方奶粉、医疗器械、特殊食品等商品经营者,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办理首次进口许可批件、注册或备案来满足监管要求。为减少政策实施给国内进口商品库存和价格带来的冲击,海关总署等部门制定了监管“过渡期”,并不断延长过度时限和适用试点城市的范围。《电子商务法》提出针对跨境电商推进“综合服务和监管体系建设”,为建立适应行业特点和发展要求的长效监管机制指明了方向。

可以看出,这部在流通领域中率先针对电商行业制定的法律,尽管仍存在某些瑕疵,仍比较客观地考虑了电商出现和快速发展给市场竞争带来的变化,融合了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和提升全球化经营水平等多重目标。在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背景下,《电子商务法》的出台还标志着流通法律体系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难预见,这部法律对今后行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随着违法成本的提高,电商企业的经营行为将更加趋于规范,竞争的焦点也有望由价格战转向兼顾品质、服务等多个方面。

专家指出,商业实践与创新无止境,流通法律体系建设也没有终点。当前,针对传统商业形态的相关法律制度依然缺乏,业态业种的融合发展与市场竞争的许多新做法,对制定更具综合性的流通法律提出了现实需求。同時,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商业实践,既为构建信用体系、优化市场秩序提供了机遇,也对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带来了挑战。未来商业经济的繁荣有序,期待着更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为之保驾护航。

二、服务消费

十九大之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高频热词。2018年,随着大众消费进入零售新时代,消费升级持续带动消费模式升级,如何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成为行业创新发展的热点。同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和家务劳动社会化、市场化的逐步普及,服务消费开始展现出快速发展趋势,新兴服务业多点开花。

(一) 服务消费展现新活力

近年来,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尤其是,服务消费异军突起,不断提质扩容,呈现出旺盛的经济活力。

家政服务消费快速增长热度不减。据《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显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全面二孩”政策深入实施,家政服务需求旺盛,尤其是母婴照护、居家老年人看护、小时工等家政服务需求持续高速增长。

新兴服务业发展态势强劲。在消费结构升级和业态业种创新的大背景下,文化、体育等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为消费市场带来了新的惊喜。各类商业性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在国内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

政策导向精准清晰。除了前期中央及各部门出台的扩大服务消费相关文件外,最新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当前七大消费增长点,其中就包括文化旅游体育消费、健康养老家政消费、教育培训托幼消费等服务性消费。该意见还明确了推进服务消费持续提质扩容的一系列支持政策。

另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已超过40%。无论是传统服务消费还是新兴服务消费,其市场表现无不传递出人们强烈的消费意愿、消费需求和旺盛的消费能力。专家认为,随着服务消费的提质扩容,生活服务消费成为消费领域新的也是潜力最大的增长极。

(二) O2O引领餐饮业转型升级

餐饮行业的O2O模式已经是大势所趋,线上线下正在加速融合。无论餐饮企业是借助O2O平台进行营销推广,还是自建微信公众号或APP进行服务提供与关系维护,线上线下二者总是相辅相成的。有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美团点评、口碑分别以1713.2亿元与1670亿元的交易额排名市场一二名。

从最早的点评网等信息查询,到互联网外卖等线上下单、线下交易,再到现在的移动端和餐饮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和交互(手机点餐,餐厅收银系统接单),中国餐饮业不断出现新的技术与发展风向。然而业内普遍认为,无论O2O走的再远,线下永远是根本,产品与服务体验才是用户最看重的方面,是真正凝聚用户实现消费落地的地方;而线上的作用则是帮助产品和服务获得更大范围的传播,提供搜寻消费信息、开展性价比较、实施电子结算等方面的便利,同时借助大数据开展精准营销。

在智能化商业时代,餐饮企业应该意识到,服务业如何在参与感、价值感上获得消费者更多的认可,将“客流”沉淀为“客留”,是首先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智能化餐厅,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便捷体验,也可借此掌握大量用户口味、喜好等大数据,为日后的精准营销奠基。种种迹象表明,餐饮业已全面进入数字化营销时代。今后餐饮企业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制定和调整经营战略,提升运营效率。同时,由于高度智能化和自动化,还可以大大减少服务员、收银员,降低人工成本。

《中国餐饮报告(白皮书2017)》数据显示:快餐是餐饮行业的最大赛道,是餐饮创业者进入最多、也是店铺数最多且高速增长的品类。快餐作为大众餐饮的主力业态和需求日益增长的朝阳产业,对餐饮市场的增长起到并将继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8中式快餐产业餐饮大数据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餐饮行业门店数量合计为578.6万家,其中,中式快餐店占比达到了44.5%,店铺数高达257.3万间。但从餐厅数量来看,快餐店虽有庞大的门店数量,却没有与之相应的营收规模,这是所有主打快餐的餐饮品牌所面临的困扰。

专家表示,在相当多的消费者眼中,快餐是刚需,而对于快餐品牌企业而言,如何在满足这种刚需的同时,最大化地提升顾客体验,提升时间和空间价值,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何保证“舌尖上的安全”,也是大众在餐饮和食品消费方面关注的重点。此外,健康营养的餐食则会引领消费观念升级,并将与食品安全可追溯功能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健康轻食正逐渐成为餐饮行业的下一个千亿风口。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快餐品牌如何转型升级、再创辉煌,或者如何赓续传统、生存下去,将成为品牌餐饮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选择。

(三) 社区商业成新蓝海,多样化竞争决战“最后一公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商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有分析统计显示,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6%—67%,预计未来每年将有1200万—1400万人口进入城市,中国将形成约2万个新的社区。而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商业也将迎来市场需求的持续攀升。

有业内人士将2018年称为中国社区商业快速发展“元年”。万科、金科、印力等纷纷布局社区商业,长期以来“社区有商业无中心”的局面正在悄然改变。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12月7日,“中联东吴-新建元邻里中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上交所获批。这意味着,曾被行业誉为“最难啃的骨头”的社区商业资产证券化终于“松动”,将无疑给投身社区商业发展的企业注入“强心剂”。

另外,社区商业的生活服务业态业种创新发展迅猛。在新一轮创新浪潮下,消费者对服务提出更加宽泛的细分需求,推动各种综合医院、专科诊所、萌宠体验馆、美容美甲等新兴服务业态业种成为社区商业打造“高品质生活场景”的新鲜血液,未来服务品质提升将成为社区商业吸客、留客的有效手段。

有专家将定位于“最后一公里”的社區商业总结为“51015”,即凡是步行5分钟可到的便利店,10分钟可到的超市、餐饮店,骑车15分钟可到的购物中心,均可归为社区商业的范围,可见,社区商业的核心本质就是便民。

社区商业的发展正向着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最关心、最需要、通过努力又可以解决的方面积极拓展。品牌房企如能通过增加社区商业营业用房并使之适应消费需求,为居民带来便捷、丰富的生活保障,将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在新一轮的社区商业热潮中,专科诊所、综合医院、宠物店、月子中心、医美机构、婚礼策划等新型服务业态备受追捧,成为社区型购物中心打造“一站式生活场景”的关键角色。

专家认为“居民服务”或将成为社区型购物中心新宠。例如将市民服务中心、婚姻登记处等纳入,从而孵化出生活服务领域“美好生活新物种”,形成新的业态业种增长动能。随着国家居家养老政策的提出,与养老有关的社区商业服务业将迎来极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大数据也有望成为社区商业地产领域革新的核心力量,通过场所端、品牌端、消费端、企业端、市场端的链接,构建具有独特生态系统的社区商业环境,助力优质社区商业项目获得更大的提升空间。

三、商业创新

近年来,传统零售行业的经营模式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实体零售商积极转型,提升经营效率,以满足消费者业已变化的消费习惯。许多零售商通过应用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赋能,加快转型速度,推出了不少新的商业模式及零售业态。

(一)  零售新物种频现

零售新物种指代某种新的商业模式,其基本特征是,注重供应链重塑,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开启数字化、智能化运作,以达至低成本、高效率的营运目标。2017年以来,零售新物种出现于多个商业领域,其中生鲜零售成为先行者。例如,阿里巴巴2016年开始孵化新业态超市盒马鲜生,永辉超市在2017年推出了超级物种,京东在2017年推出7FRESH等。这些零售新物种都开启了无界零售格局下的“超市+餐饮”模式,且店内采用了诸多黑科技,如人脸识别技术,智能货架,自助收费系统等,以优化门店管理和购物体验。2018年上半年,零售新物种再次升级,在“超市+餐飲”模式上加以改造。例如,美团的小象生鲜开设了“美食课堂”教授简单烹饪方法;永辉超级物种孵化了“永辉私厨”和“超级研习社”,前者提供私人定制餐饮服务;而后者则为公司培训人才,提供多功能餐饮场景。

(二)  跨界融合呈现新面貌,“零售+”全面开花

同质化仍然是目前国内多数零售企业面临的问题,即商品与营销模式大同小异。近年来,不少大中型零售企业通过跨界合作,借助多种业态模式和业种相互组合,适应市场变化了的需求,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例如,借助零售+餐饮,+娱乐,+文化,+医疗,+IP等,满足消费者生活各方面的需求,从过去大型零售追求的“一站式购齐”转向“一店式全方位消费”。此外,大型零售企业也在跨界发展,国内零售业已经有不少跨界项目。例如,无印良品2018年在深圳和北京推出无印良品酒店;江南布衣旗下家居品牌JNBYHOME联同青年旅行文化酒店“瓦当瓦舍”在杭州建成一家酒店。企业间的经营融合也在向纵深发展,如苏宁易购继与大润发在2018年9月达成跨界合作后,双十一期间,又与欧尚中国的65家合作门店又在全国开业。跨出传统经营范围也渐成气候,如海澜之家继2017年10月上线了海澜优选生活馆后,于2018年3月跨界试水化妆品;五星电器在2017年推出强调生活方式提案的“五星集家”等。

(三)  通过创立自有品牌提高自身竞争力

现如今在中国,许多消费者更关注产品的性价比。为此,一些传统超市及电商通过推出商业自有品牌,既满足了消费者这方面的愿景又为自身赢得了更高的毛利率。例如,麦德龙中国在2018年5月发布全新旗舰自有品牌METRO Chef、METRO Professional和METRO Premium,预计到2020年,麦德龙自有品牌产品将增至4600多种 ,销售额占比将从2017年的14%增加至20%。盒马鲜生也大力发展生鲜等产品的自有品牌,推出了盒马味道、盒马工坊、帝皇鲜等自有品牌商品,预计未来三年其自有品牌产品将占到50%。此外,物美2018年7月推出生鲜自有品牌“每日鲜”;同年2月永辉超级物种门店与永辉生活APP上线自有品牌“超级U选”,之后又将旗下40多种自有品牌纳入“超级U选”;沃尔玛2017年10月发力自有品牌“惠宜”;大润发于2017年7月推出自有品牌服饰。总之,自有品牌在大型零售企业方兴未艾,具有不可限量的光明前景,并有可能成为未来商品自营的主要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电商也推出自有品牌及自营平台,并严把商品质量关,向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例如网易在2016年推出网易严选,2017年5月阿里巴巴上线淘宝心选,6月蜜芽推出自有品牌兔头妈妈甄选,京东在2018年上线自有品牌京造,等等。社交电商也加入了自有品牌的商战。小红书在2018年推出了自有品牌有光REDelight 。它们有些通过ODM模式为用户提供优质产品,化身买手和品控员,挑选供应商,并监控整个生产过程,从原料选择,产品设计,打样,规模生产,销售等,严格把控产品质量。电商所选的供应商可帮助提供原创研发产品,第三方品牌产品或品牌制造商产品。同时,电商也通过线上的大数据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推出更适合市场的适销对路产品。

(四) 舍弃传统门店模式,以快闪店面貌出现

近年来,零售行业兴起快闪店热潮。零售商或品牌商以租短期店铺方式售卖限量商品,无需承担高昂的租金,就可实现营销目标或试水新产品、新科技,增加与消费者的互动及消费体验,从而让品牌产生话题并引起关注。一方面,实体零售品牌商推出线下快闪店,例如2018年4月百丽旗下鞋履品牌思加图于深圳推出快闪店,并与社交娱乐平台抖音合作,增加与消费者互动。另一方面,电商平台也推出了很多线下快闪店,例如2018年初京东与服饰,家电,家装等行业的品牌商合作,在全国各地推出JOY SPACE快闪店。京东还于双11期间加码JOY SPACE快闪店的系列化拓展,包括大中型快闪店,扶贫快闪店,渠道联合店等多种模式。天猫也于2018年双11期间,在上海开启全城快闪活动,开设中山公园龙之梦的玛丽黛佳品牌快闪店、虹口龙之梦的密丝佛陀品牌快闪店、正大广场的食品行业快闪店,以及静安大悦城的天猫美妆行业快闪店,等等。

业内人士指出,线上快闪店也是一个新的趋势,很多奢侈品品牌除了以实体店形式推出快闪店之外,还试水线上快闪店,例如BURBERRY,VALENTINO,CALVIN KLEIN等都趁七夕推出了网上限时店,以吸引年轻顾客。

五、线上线下融合加速,“零售到家”异军突起

从近几年趋势看,由于电商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消费者购物习惯的改变,消费者光顾实体门店的频次呈现下降趋势,尤其年轻消费族群此种现象更为明显,甚至有些年轻人所有消费交易都使用智能手机达成。为了适应不断变化了的消费习惯,许多零售商除了提供店铺服务外,亦开始寻求零售到家服务并主要通过线上业务实现。鉴于自建电商平台代价太高,实体零售商通常采取与京东到家、饿了么、美团等合作的方式,形成线上线下O2O互补渠道。这样的趋势在一、二线城市已经非常普遍,三、四线城市也在加速跟进。

专家认为,零售业创新和升级改造的浪潮将在2019年得以持续,并成为业界技术竞争的主要手段。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许多零售商开始回归零售业的本质特征,重塑核心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以及更加个性化、更为便利的购物体验。

四、扩大进口

2019年进口规模持续扩大,为了满足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更高需求,全球采购助力消费升级彰显新机遇。

2018年11月5日—10日,我国以“新时代、共享未来”为主题的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盛大举办。作为2018年我国四大主场外交活动的收官之作,本次进博会共吸引了全球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展览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超过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以一年计,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上明确表示,中国将进一步降低关税,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削减进口环节制度性成本,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预计未来15年中国进口商品和服务将分别超过30万亿美元和10万亿美元。

专家认为,随着近几年消费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面对当前反全球化的某种逆流,主动扩大进口十分明智,既表达了我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姿态,也是满足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品质的有效举措。此外,扩大进口还将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供给体系提升、消费结构升级、供应链优化、跨境电商发展等产生连带积极影响。

(一)  高质量发展阶段,积极扩大进口,有利于适应消费升级并促使供给体系优化

近年来,我国“主动扩大进口”的信号不断释放,三年六降关税,涵盖了食品、药品、日用消费品、汽车、电子设备、文化娱乐等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进口关税接连调降,扩大进口的政策加速落地,我国关税总体水平已降至7.5%,仅2018年出台的降关税措施,就将减轻企业和消费者税负近600亿元。

专家指出,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进出口贸易正逐渐从以往偏重出口,转变为主动扩大进口。这种转变得益于国内日益增长、不断提档升级的消费需求。居民消费已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品质,从实物商品拓展到服务商品,这些变化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升级动力和发展趋势。

跨境电商平台数据显示,母婴产品、保健品和美妆个护商品,分别位居我国进口商品的前三位,表明中国居民对国外商品的需求已进入普通家庭消费。此外,对国外商品的购买范围也由传统的奢侈品拓展到一般生活消费品。

从供给与需求的结构上看,我国目前存在着低端供给相对过剩、中高端供给相对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即国内目前的生产供给还不能充分满足消费升级需要,其中一部分需要通过进口解决,为此也需要主动扩大“人民群众需求比较集中的特色优势产品”进口。大量的国外最新商品与服务进入中国,有助于改善国内高品质消费供给相对不足的情况,满足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有效利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提高我国资源配置能力与效率,进而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大量的国外商品和服务的进入,还能通过竞争机制,倒逼国内生产企业在产品质量、款式设计、工艺改進方面进行提升,加速生产转型升级,从而最终提升国产消费品品质和中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对零售业而言,扩大商品进口,创造新供给,还有利于增加自营制市场份额,改变商业备受诟病的“二房东”经营方式。同时,还有利于在更大力度的市场开放中,加速从学习模仿走向创新引领,从低价竞争转到高性价比竞争,从数量争先到适销度最优,从而带动消费回流,扩大国内消费总额。

(二)  跨境电商迎来新机遇,海外品牌加速进入中国

11月初,由中国国际商会、德勤、阿里共同发布中国进口消费市场报告指出,随着跨境电商等渠道的兴起,中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渗透率(通过跨境电商购买进口商品人数占网购消费人数的比率)从2014年的1.6%迅速攀升至2017年的10.2%,各大跨境电商的消费者人数骤增,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0个城市已经进入全球100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行列。

专家认为,过去三年来跨境电商市场规模迅速增长,消费者跨境购买的习惯逐渐养成,加之各类消费品降税力度加大,跨境电商将迎来新一轮蓬勃发展的机遇。而且,随着企业进口成本降低,跨境物流技术发展、效率提升、通关便利化、质量可追溯、跨境体验等问题的不断解决,跨境电商无论是品类还是国别选择上都将更加多元化。

专家指出,自2014年7月中国跨境电商进口保税模式诞生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数量已达到35个,商家运营模式也日渐成熟;物流、仓储、通关等方面进一步简化流程、精简审批,完善了通关一体化、信息共享等配套政策,从而使得跨境电商的购物体验和物流效率得到大幅优化,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中国消费者在全球范围内选购商品。

此外,专家还指出,随着中国跨境电商多种资源与平台优势的显现,众多海外品牌与零售商已将跨境电商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渠道,以期更快地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

从跨境电商发展历程看,进口零售电商已由代购和海淘为主进入以B2C跨境综合电商为主、多种模式并存。海外品牌商以跨境电商模式进入中国,不仅可以借助现有平台的系统化资源优势,还可以在运营、物流、清关等方面获得支持,在目前相对成熟的模式下,品牌企业能够更简单、更便捷地建立品牌线上销售通路,同时降低试错成本。

(三)  全球采购考验零售企业综合运营能力,机遇大于挑战

作为世界上市场消费总量第一的大国,中国已从原来的“卖全球”到今天的“卖全球”与“买全球”并存。体量达数万亿的巨型新增“蛋糕”,频频释放的政策利好,人们对品质消费的渴求,都对零售企业的商品综合经营能力、自身供应链建设等提出了新的挑战。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在这方面已有一批目光深远、捷足先登者。

进博会期间,苏宁集团海外采购的订单达到1200亿元人民币,5000个海外品牌将被引入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京东集团为主体直接签约并采购总金额近千亿元人民币;阿里则预计未来五年会实现全球2000亿美元的进口额,采购计划涉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个特色进口品类;永辉与近十家来自全球的生鲜、食百供应商达成了采购合作;此外百联、光明、绿地、家乐福(中国)、沃尔玛等众多零售企业也都达成了相关采购协议,其全球供应链也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和拓展。

专家指出,国际化战略尤其是全球化采购一些大型零售连锁企业几年前就开始尝试,在如今的政策利好背景下,是否拥有国际化采购基地、强大的自采团队和完善的供应链,将成为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苏宁为例,2014年苏宁就推出“全球买手”战略,并积极开展海外供应链建设,目前其全球买手团,已深入到147个国家和地区、100多个海外基地精选优质好货,跨境电商业务则已覆盖日本、美国、澳大利亚、韩国、中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京东也在开展几年全球采购后与约20个国家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其跨境物流网络已覆盖了十余个跨境口岸、110多個海外仓,近千条全球运输链路以及中国全境,并覆盖全球224个国家/地区;保税清关时效已缩短至分钟级;进口商品配送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已实现当日达或次日达,最快履约记录1.5小时。此外,京东还通过运用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跨境商品全程跟踪溯源,使物流动态可视化、透明化。

专家认为,中国的消费升级正成为全球消费市场增长的新动能。在中国保持世界制造大国地位,并向世界消费大国延伸之际,进口市场的扩张将给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带来新的增长浪潮,且对中国流通业是一次重大机遇。目前中国已形成了一个数量庞大、购物消费数字化程度很高的群体,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电子商务,利用全球商品资源,与消费者对接、互动,从而及时、准确、高效地满足消费需求已经基本可以实现。而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对中国民生的持续改善,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无疑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待续)

猜你喜欢
跨境消费电商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浙江:出台5个新获批跨境电商综试区实施方案
社交电商,春天来了?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2013年跨境电子商务那些事儿
大型电商十大热卖玩具排行榜
大型电商十大热卖玩具排行榜
VC和电商的互相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