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韦一茜 闵捷 图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韦一茜
世界高桥前100 名,近半数在贵州。鲜为人知的是,过去长期交通发展落后的贵州,早在上世纪90 年代初就凭着开放发展的闯劲和后发赶超的拼劲,将“贵州桥”修到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广东,并屡获大奖。
世界高桥前100 名,近半数在贵州。多少年来,贵州人在喀斯特高原上架起2 万余座桥梁,数十个世界第一的纪录仍在不断刷新,“世界桥梁博物馆”——贵州名副其实。
鲜为人知的是,过去长期交通发展落后的贵州,早在上世纪90 年代初就凭着开放发展的闯劲和后发赶超的拼劲,将“贵州桥”修到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广东,并屡获大奖。
桥“瞧”贵州沧桑巨变,拼搏奋斗敢为人先。“正是贵州特有的喀斯特地貌,锻炼了我们这帮交通人敢闯、敢干、敢创新的意识,才能把我们贵州的桥梁技术带到全国各地去!” 贵州桥梁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杨光华深有感触地说。
1991 年11 月20 日,位于广东省珠海市珠江入海口的泥湾门大桥破土动工。建设者,却是从大西南远道而来的贵州人。
“那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吹到贵州,我们成了第一支‘下海’打入广东市场的外省建桥队伍。”谈及28 年前的事,杨光华充满自豪。
改革开放之初,市场经济开始繁荣,新的自由空间正在出现,机遇与风险交织。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吸引了无数精英人才汇聚于此,贵州人也不甘落后。
“在贵州山区,我们积累了很多建设经验。但如果一直都在原有的环境里,接触不到更多新的东西,也不会想到用更新的方法去解决不一样的桥型。我们需要这种平台,不能闭门造桥。”杨光华说。
泥湾门大桥是珠海市快速干道跨越泥湾门河道,连接珠海市区和西区高栏深水港区、三灶新机场、珠海航空城的主要桥梁,桥长637 米,总宽31 米。
“现在看起来这桥很简单,就是俗称的‘板凳桥’,但在机械化程度很低的年代,修建这么一座桥有着相当的难度。它的桩基在海里,这是我们头一回遇到,我们自制架桥机,自行设计施工梁,也是头一回接触预应力。”回忆起当初建桥的过程,杨光华数出了若干个“第一次”。
过去在贵州山区,修建的桥梁通常跨度较短,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修建。而在珠江江面上修建的泥湾门桥跨度较大,需要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来替代。“在贵州浇筑混凝土还是用手推车的年代,我们已经开始在完全不同的施工环境下探索新方式了。”杨光华说。
曾在泥湾门大桥项目上任主管技术员的杨光华当年仅20 来岁,手下只有两名技术员,所有施工人员都来自贵州。当年的工地在珠海市一个偏远乡镇,工作环境很艰苦,但大家想的都是“怎么没早三五年出来看看”。将近30 年前修的桥,能够通双向6车道,“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震撼,更是一种启发。”杨光华说。
泥湾门大桥标志着贵州桥梁建设队伍正式进军广东,而在杨光华看来,真正具有转折意义的,则是1993 年在广东省南海市修建的一座中承式拱桥。
1993 年3 月,南海三山西大桥开工,并于1994年9 月正式竣工。这座修建时间并不长的桥梁,却因为创新运用了吊桥式缆索吊装施工方法,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
“其实,我们就是用贵州的缆索吊机来建这里的工程,把拱放在海面上,再用吊索吊上去,当时沿海一带还没有见过这种施工方法。”杨光华介绍。
广州新光大桥。
三山西大桥长600 米,主跨200米,采用钢管砼结构,并用高强钢丝作为拉杆,综合了两种材料的长处,这也是当时我国首次将钢管砼构件用于这样大跨径的桥梁中。
将山区技术输出到沿海,杨光华笑称,在技术领域没有落后与发达之分,内行人一眼就能看明白该怎么建怎么修,重点是扎实的基本功,同时坚持从实际出发灵活地运用工艺方法,“所有的事都是事在人为”。
“作为来自西部的省级企业,在20 多年前怎么和中铁大桥局这样的大型央企竞争项目?我们想,只有创新,只有在方案上先人一步!”杨光华清楚,对于贵州企业来讲,只有勇于改革、不断创新,闯市场才有出路。
在跨入21 世纪的2000 年,一座跨越珠江主航道和丫髻沙岛的标志性特大桥梁在广州竣工。这座主跨跨径为360 米的大桥在几个小时之内以转体的方式合龙,在当时被惊叹为“超级魔术”,成为国内外桥梁同行引经据典的“样板桥”。
这就是丫髻沙大桥。其建造者,正是贵州桥梁人。
“在别的投标者还在借用三山西大桥工艺做方案的时候,我们往前多想了一步,创新选择了平转加竖转的工艺,尽量减小建桥对珠江主航道通行的干扰。这是根据实际情况做的选择。”杨光华说,不同于之前在珠江支流建桥的经验,丫髻沙大桥以360米主跨一跨跨过珠江主航道,桥梁的修建更要因地制宜系统考虑。
当年为论证方案可行性,贵州的桥梁建设者们专程赴同济大学拜访了两院院士、桥梁工程与力学专家李国豪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桥梁及结构工程专家项海帆。“专家们论证认为可行,我们就有了底气。”
丫髻沙大桥建成之时创下了4 项全国乃至世界第一:在世界钢管混凝土拱桥中主跨度最长;大桥采用了平转转体技术,是世界同类型中第一座万吨转体桥梁;竖转加平转相结合的施工方法世界领先;大桥极限承载力和抗风力国内领先。
这座桥也是荣誉满身的“争气桥”:2003 年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4 年5 月荣获首届“中国十佳桥梁”称号,更在2006 年12月拿下了“詹天佑奖”。
在同样的创新精神助推下建起的还有2006 年建成通车的广州新光大桥,这座“飞雁式”三连跨设计、跨度为同类型拱桥世界第一、包含多项自主创新技术的大桥,是国内拱桥建设的又一个里程碑,在2008 年斩获了鲁班奖和詹天佑奖,被专家赞誉为“对世界桥梁建设的新贡献”。
一座座“贵州桥”飞跨珠江,搭起的是贵州与世界紧密相连的路,记录下贵州交通建设者从闯出去到创样板的奋斗故事。如果说,交通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年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那一座座从贵州“延伸”出去的桥梁,也成为贵州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精神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