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课堂的误区及对策

2019-12-11 10:11常春艳
课外语文·上 2019年11期
关键词:自主课堂误区对策

常春艳

【摘要】自主学习课堂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但倡导自主合作、自主探索,教师要努力构建立体的对话平台,加强语用训练,突出教师的有效组织和指导,学会倾听,注重课堂生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自主课堂;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以人为本”的“自主课堂”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课堂教学中能充分“让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自主参与、自主探索,还给了学生的课堂时空。然而,笔者在平时的听课中,通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发现教师在实施“自主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不少误区,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益,使自主学习流于形式,课堂上出现了“假自主”“假探索”“假合作”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

误区之一:课堂对话肤浅,没有形成真正的对话场

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在学生自学环节,教师首先出示了以下的自学要求:“自由阅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诚心诚意?”然后学生就带着问题,开始自主阅读,学生自学过后,小组就刚才的问题进行交流,最后指名个别同学向全班展示汇报。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只是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自顾自地回答,教师发现学生回答不全面或者不对时,再让其他学生起来回答,就这样,学生在肤浅的交流和回答中结束了课堂教学。

分析以上的教学现象,不难发现存在以下的问题:(1)主问题的设计只停留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没有指向文本的表达方式,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2)对话单一,浮于表层。与同伴之间的发言没有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即“发言和发言之间的微妙的相互碰撞或相互联系却没有产生出来”。而教师却只是在一旁对学生的发言一个个地进行附和和帮腔、评价和概括,有时甚至重复学生的发言内容。

对策:构建立体的对话平台,加强语用训练

阅读教学要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要引导学生充分地与教材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伴对话,与作者对话,构成一个立体的对话平台,让学生在对话中真正地理解课文,读懂文本,真切地感受文本的语言,知道作者“写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写”,从而内化积累语言,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首先,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在主问题的设计上要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既要让学生知道“写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写”,强化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如《三顾茅庐》一课的主问题可以设计为:“自由诵读课文,想一想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对人才的尊重?作者是选取了哪些细节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对这一主问题的思考,学生不但把握住了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还明白了通过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表达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学生从学习中既得“意”,又得“言”。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地阅读文本,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这才是教学的关键所在。为了杜绝课堂上的“一问一答”式的串讲教学的弊端,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走进文本,在学生发言时不要做无效的重复,要学会倾听,要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的细微差别,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辩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和引导,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体味学生发言中的心情、想法,与学生达到心心相印,架通师生对话的桥梁,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构成了一个与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立体的对话平台,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提升。

误区之二:自主成了自学,教师失去了主导地位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充分“让学”,把“自主课堂”上成了学生的“自学课堂”,使学生的学习没有指导,没有目标,学习效率不高。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时,上课伊始,教师就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懂课文,不懂的地方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一下”,然后学生就开始自学。一节课就在学生自读、自议的过程中结束,教师只是象征性指名学生说一说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不难看出,这是一种虚假的“自主课堂”。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不明,没有老师的介入和指导,学生在盲目地自读课文,学习效率低下,收获甚微。

对策:强化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关系,突出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有效组织和指导

“自主课堂”的实质是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带着一定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自主探索和相互合作的一种学习活动,而不是放任自流,纯粹让学生去自学,造成教师的主导地位的丧失。在“自主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是削弱,而是有所加强,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需要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来,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自主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为了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教师要在课上下“真功夫”,练“真本领”。要和学生一起思考,一起探索;要从讲台上走下来,要把黑板让给学生,要把讲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既能“学得进”又能“讲得出”。“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生的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互动,以让学习更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

誤区之三:漠视学生的发言,学生丧失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平时的听课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有些学生因思考得不全面或不正确,学生起来发言时的声音偏小,老师就会让学生再大声地说一遍;在学生的发言不成熟或和老师预设的答案不一致时,老师就会转向其他同学,让别的同学起来回答,直到某一个学生的回答和预设的答案一致时,这时老师满心欢喜,大加赞赏,并让全班同学给其鼓掌以示鼓励。

实际上,这样的教学行为,教师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没有认真“倾听”这些同学的发言,而一味地追求标准答案,挫伤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对策:教师要学会“倾听”,求同存异,引发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精彩的发言不是标准答案,而是那些模糊的、不确定的思考和回答才有价值,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回答中捕捉不同的信息,引导学生思辨,把学生的思维推向纵深。那些所谓的标准答案,不一定是学生的真正的思考,学生只是充当了知识的搬运工,课前看了一些参考资料,在上课时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思想的碰撞,这样的学习是一种虚假的,不真实的。因而教师要善于从那些不同的信息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追问,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习走向深入,以培养学生的真正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我在教学《少年王冕》一课时,学生对“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一句的理解时,一开始学生都认为王冕说的是真话,老师没有过早地肯定学生的答案,而是进一步追问学生:“王冕当时说的话是真心还是实意?请联系上下文思考。”学生通过再次阅读文本,然后和同伴进行交流思辨,于是就出现了不同的答案:有的说是真情,王冕因心疼母亲,自己在学堂里学习,对母亲也不能帮上什么忙,内心感到内疚,因而感到真的“闷得慌”;有的说是假意,从下文看,他在秦家给人放牛,一有空就学习读书,内心是真想学习,真想读书,这样的一个孩子,在学堂里怎么能感到“闷得慌”呢?很明显,王冕说的是假话,不是他真情的流露。他之所以這样做、这样说,是为了宽慰母亲,不让母亲伤心。通过这样的教学,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学生多次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同伴对话,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一个刻苦好学、孝敬母亲的少年形象树立在学生心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因而,“自主课堂”是在教师的用心倾听中,善于捕捉不同的见解,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追求求异思维,以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兴趣,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自主课堂误区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冬季洗澡的误区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提高语文课堂的活力与实效研究
“教”与“学”结合,构建高效自主课堂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