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虹
(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上海 20043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肢体康复机器人技术作为机器人技术的一种,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下肢康复机器人能够辅助下肢运动障碍的患者锻炼下肢肌肉,恢复神经系统对行走能力的提升,使得患者可以实现正常行走[1]。有研究指出[2],康复机器人已经成了机器人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对于下肢行走起到了较强的辅助作用,而且可以促使患者尽早活动,将训练的质量提高从而加快身体的康复。该研究就以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和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步态的影响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35例。研究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62.1±1.8)岁。 常规组中,男 19例,女 16例;年龄54~74 岁,平均年龄(61.9±1.5)岁。两组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3]:患者经影像学诊断确诊为脑卒中;患者为首次发病且生命体征平稳;患者无精神疾病;患者有家属陪同且参与研究。排除标准:患者有心、肝、肾等脏器的损害;患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患病后14 d内出现肢体偏瘫;患者偏瘫级数为1~3级。
常规组给予传统的康复训练,方法:患者病情平稳后评估其运动功能障碍程度,结合病情给予良肢位的保持(包括仰卧位、患侧卧位、健侧卧位、翻身训练等)、肢体的被动运动、物理治疗等。
研究组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和减重平板训练,具体方法:操作者协助患者将减重背心穿于身上,将步行靴的驱动轴固定好,使机器人带动患者做运动,促使患者模拟走路,在此过程中也开启了生命体征检测的功能以及步态训练的程序,随着患者的情况进行调节并且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果患者训练时出现生命体征等异常情况,应该立即停止训练并且进行有效的处理。
(1)分析两组患者步行能力情况,判定标准[4]:采用步行能力测定表进行评估,共有六级,分别为0、1、2、3、4、5级,0级代表着患者不能步行,或者需要 2人扶持才能步行;1级代表着患者需要有1人协助步行;2级代表着患者需要有1人偶尔搀扶行走;3级代表着患者通过言语指导其步行;4级意味着患者能够在平地独立行走;5级意味着患者恢复行走功能。
(2)观察并记录两组的步态情况,判定标准[5]:使用平衡表进行衡量,共计14项,总分为56分,分数越高则代表着平衡能力越好,也意味着患者的步态越稳。
训练后,研究组的步行功能较常规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对比两组的步行功能分级
训练前,两组的步态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研究组的步态评分较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2。
表2 对比分析两组的步态情况[(±s),分]
表2 对比分析两组的步态情况[(±s),分]
组别 训练前 训练后常规组(n=35)研究组(n=35)t值P值15.02±1.58 15.21±1.05 0.593 0.278 33.25±2.64 48.15±3.35 20.288 0.000
脑卒中即脑血管意外,是指疾病发生迅速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者全脑功能的障碍,若持续时间超过24 h或者引起死亡的症候群。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与高血压、房颤、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家族史以及吸烟酗酒等有关,该疾病可引起运动功能障碍、社会参与障碍、言语障碍、平衡障碍、感觉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吞咽障碍以及认知障碍。治疗该疾病的方法除了紧急处理之外,早期的康复功能锻炼是促进其恢复身体的有效手段。有研究显示[6],传统的康复锻炼方法费时费力,且取得的疗效不尽如人意,而康复机器人的问世无疑给肢体偏瘫患者带来了福音。
康复机器人是一种特殊的机器人,其受用的对象为患者,因此进行下肢康复机器人研究时需要懂得运动康复机理,机器人的总体设计是根据脚踏式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空间以及模拟正常人步态轨迹研究,从而设计出机器人的总体结构,下肢运动关节包括髋关节、踝关节、膝关节,各个关节运动关系的特性建立起的简单刚体模型,一个步态周期包括支撑其与摆动期,一侧足跟着地期为支撑、离地期为摆动期,通过尽可能地模拟正常人体,进而可以锻炼患者的下肢功能,该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且能够使患者进行主、被动训练,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训练后,研究组的步行功能较常规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步态评分较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过机器人帮助训练后,患者的步行功能有所提升且平衡感也进一步加强,同时也增加了活动度,扩大了下肢的活动范围,纠正了步态的异常,与相关研究文献的结果相似[7]。
综上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和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步态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协助其进行主、被动训练,从而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