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抱怨为了孩子牺牲掉自我,你那是“陪着”不是“陪伴”

2019-12-11 02:07暖暖妈本文选自作者的微信公众号暖暖妈爱分享编辑春苗设计庞婕
妈妈宝宝 2019年12期
关键词:陪伴爸爸孩子

文/暖暖妈 本文选自作者的微信公众号:暖暖妈爱分享 编辑/春苗 设计/庞婕

暖暖妈经历/北大硕士毕业,原世界顶级咨询公司咨询顾问。专注于科学育儿、辣妈心语、亲子旅行、科学喂养、剁手推荐。

最近孩子教养方面最火的话题就是事业和陪孩子之间的矛盾对立。陪伴对孩子的意义毋庸置疑,如何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是永远都值得探讨的话题。但不去上班,就等于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和安全感了吗?

右边这张图片曾经火遍朋友圈,叫做《一张图让你看懂陪伴和陪着的区别》。

再不陪我玩,我就长大了

曾经看过一部国外的MV,翻译成中文叫《忧郁小男孩的爸爸似乎在月球上》,里面以一个后悔父亲的口吻讲述了从儿子出生到长大成人,这位父亲因为工作的忙碌缺位了孩子的成长。最后儿子长大了,也成为了跟他一样的人。

我也在朋友圈里看过那个让人动容的故事:一个孩子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我和爸爸的双休日》,央求爸爸陪他一天,爸爸以“要上班挣钱”为由回绝了他。孩子问爸爸一天可以赚多少钱,然后开始跟爸爸要零用钱。直到几个星期之后,爸爸很晚回家,孩子在家等他,手里捧了积攒的零花钱对爸爸说:“爸爸,我想请你明天陪我去动物园,我给你钱。”

孩子就是这样渴盼与父母相处的时光,这时光在孩子成长的历程中的意义,是远胜过金钱的黄金时间!

父母的缺席和失陪所带来的后果,最明显地表现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孩子无奈无力,成为父母心中的痛;也集中表现在“富起来”的群体中,父母为了赚钱远离孩子,孩子成长重要的阶段正是父母创业最忙的阶段,当父母赚到钱时,能给孩子的补偿就唯有金钱了,于是也就有了中国独有的“富二代”现象。这些,是多少家庭持续不断的痛?

而更隐秘的“失陪”,是人在心不在,是用电子产品取代亲情,是让老人代替父母的责任。

孩子在“失陪”的环境下,对生活失去兴趣,对亲情漠然无视,对规则与法律淡漠,不会与人和世界相处,才有了很多悲剧的发生。

天天陪着孩子,他就满意了?

所有的父母都爱孩子,都渴望尽己所能给孩子更多的爱与支持。有些父母选择了与“失陪”和“缺席”父母完全不同的做法: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到来诚惶诚恐,小心翼翼,妈妈甚至做出辞职的决定,给孩子完全的照顾。但这真的就一定代表着高质量的陪伴吗?

下面这几个误区,也许正在你的家里上演:

1陪同=陪伴常看到父母亦步亦趋地跟在孩子左右,散步、逛商场、写作业……但孩子仍然是一个人自言自语或者自己玩,父母好像没听到孩子的话,在想自己的心事,人在心不在,更没心情体验陪伴孩子的快乐。这样的陪同不算陪伴。

2看管=陪伴父母紧紧跟在旁边不断地提醒孩子这个不可以,那个不行,替孩子做这做那,害怕孩子摔着,怕孩子受委屈,怕孩子走弯路……没有看到孩子的需要,更没随着孩子长大而不断扩展他的独立成长空间。一天下来,父母疲惫,孩子辛苦。这样的陪伴,充其量是保姆的照顾,不是陪伴。

3物质满足=陪伴很多父母为弥补忽略孩子的内疚,偶尔有时间陪孩子,就用豪爽地花钱代替陪伴,不管孩子要的、不要的,都买给他,最贵的玩具、最流行的名牌、最贵的学校、最贵的老师……这些可让父母自己内心平衡,却无法填补孩子内心缺少爱的虚空。

4说教=陪伴很多父母难得与孩子在一起,借机不停地讲各种道理,讲很多自己的辛苦,说这一切都是为孩子,说自己都是对的,用最有伤害力的这两句话,以为能激发孩子的积极生活状态,却不知被“内疚和负罪感”培养大的孩子最无力,他们只有自我否定,只有自我纠结和挣扎,没力气改变,孩子害怕这样的“陪伴”。

5妈妈的守护=陪伴很多家庭认为守护孩子是母亲的天职,爸爸负责主外养家赚钱,爸爸成了“不回家的人”。妈妈只能给予孩子母性的爱,而自信、力量、与世界的关系和联结,这些是需要爸爸的引导和示范的,怎么可能是妈妈的守护可以代替的呢?中国这个内敛的民族,父亲尤其是沉默、不善表达爱的,如果再加上日常生活中的边缘化,多少孩子是在渴望父爱的痛中长大?

什么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什么是父母亲对孩子的陪伴?起码有这样几个标准:

父母给予孩子时间,跟孩子单独在一起

虽然每个父母能给孩子的时间不同,也不固定,但不管是在家里也好,在外面也好,做游戏也好,谈话也好,电话里也好,视频中也罢,或者是短信、邮件,总之一定要花时间给孩子。这段时间属于你和孩子,你和孩子共同享受这种亲子相伴的快乐时空。可能不花钱或只花很少的钱,要紧的是彼此珍惜这份亲情流动的时光。

忙永远只是借口,人们总是把时间用于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事上,你也许需要评估一下:在你每天忙的事情中,孩子的健康成长排在第几位?你给予孩子的有效时间是几分钟?难道你真的没有给他打电话的时间,没有拥抱他的时间,没有说“孩子我爱你”的时间吗?

了解孩子所在年龄阶段的特点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特点,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特点差异很大,不同的孩子的差异也很大。因为孩子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和了解这个世界,所以父母要先了解自己孩子所在的年龄阶段有怎样的特点,处在怎样的发展关键期,这样父母就会允许孩子展现他的正常发展特点,而不会总是担心,总是觉得孩子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样,觉得孩子太淘了、太内向了、太不听话了,等等。接受孩子,才可能带着平静和允许欣赏他,肯定他,给他提供成长的空间。

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

孩子除了吃穿住用的生理需要以外,还有不断尝试探索的心理需要,他们还有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成就自己价值的需要,爸爸妈妈要学习用恰当的方式跟孩子沟通。更多的鼓励,少打击和嘲笑;更多的身教,少一点言传和命令。这些都是基本的原则。

必要的帮助与支持

当孩子面对挫折时,面对冲突时,面对失去和痛苦时,父母及时站在孩子身边,告诉他“我懂你”“我爱你”“我帮你”“有我在你是安全的”“你是被爱的”,给孩子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帮孩子度过难关。有个爸爸曾说:“孩子在需要我时会找我帮忙,不需要我时会让我远点,我很享受这种有分有合的关系。”困难时,陪他跑,但不抱起他跑;孩子做选择时,帮他看到可能的后果,并尊重他的选择,引导他学习到相应的经验。

猜你喜欢
陪伴爸爸孩子
陪伴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陪伴
我和爸爸
爸爸
爸爸冷不冷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