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成林 魏清松 申晨
近期,财政部网站的一篇文章《亳州市:依托万吨粮仓项目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新思路》,引起媒体和相关涉农部门关注。为深入了解安徽蒙城实施万吨粮仓项目助推精准扶贫,以资产收益分红带动脱贫增收的具体做法和成效,笔者通过实地走访,与当地县政府、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负责同志进行面对面的座谈研讨后认为,这是立足产粮大县优势、粮食行业优势,用活扶贫政策,创新以资产收益精准扶贫新模式的有益探索,但对潜在风险要提前谋划化解之策。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国超级产粮大县。资产收益扶贫是产业扶贫的重要形式之一,实施的关键在于投资建设一批符合市场和县域发展需求、有可量化的物化资产、到期能提供稳定并可持续收益分红项目。2017 年10月,蒙城县在谋划2018 年度产业扶贫项目时,把资产收益扶贫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创新提出以产业扶贫项目资金支持国有粮食经营主体发展,提高粮食收储经营规模效益,实现收益分红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思路。2018 年3 月,经前期充分调研酝酿,由县涉农县直部门、乡镇政府、村“两委”、国有粮食企业共同参与并充分论证项目可行性、风险性、收益稳定性,报经县委常委会研究确定:遴选5 个产粮乡镇与5 家国有粮食收储公司签约合作,由政府投入建设资金、国有粮食收储公司以现有建设用地,建设5 座万吨标准高大储粮仓。2018年7 月正式启动项目设计和招投标,今年5 月底工程竣工投入使用。6月底均按新仓容量的80%托市收购小麦压仓装满粮。根据合同约定,每个万吨粮仓将在每年8 月31 日前上缴收益30 万元,收益全部归当地贫困村和贫困户所有。
(一)多部门协同调研规划论证项目。蒙城县粮食总产量在150万吨以上,其中夏粮小麦产量在90万吨左右。全县国有粮库现有完好仓容66 万吨,其中标准高大平房仓45 万吨,仓容缺口较大,尤其在偏远乡镇更突出,而一些基层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有闲置土地,但高额建库资金自身筹措难。仓容紧缺造成一些偏远乡镇粮食市场收购价与国家最低收购价有一定的差额,农民售粮不便,甚至出现“卖粮难”。为破解这一难题,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县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县扶贫开发局联合开展摸底调研,组织乡镇村、国有粮库申报项目,经充分论证比对,规划确定5 个产粮乡镇实施万吨标准粮仓项目,确保资产有收益,助力脱贫攻坚。
(二)以高标准强化项目建设监管。蒙城县把产业扶贫项目作为良心工程、贫困户的“救命工程”,县农业农村局作为万吨粮仓项目建设主管部门,严格规范落实工程建设“四制管理”要求,定期召开协调会、调度会,强化项目实施全程监管,会同县财政、粮食和物资储备等部门建立定期监督检查和不定期现场突击检查制度,并把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承建单位,限期整改到位,确保万吨粮仓项目安全、高效建设,真正发挥贫困户的“救命工程”效用。
(三)以合同明晰项目实施各方权益和责任。通过细化万吨粮仓项目的实施方案和规范合同书,明确财政负责扶贫资金的投入和监管,形成的资产产权归项目所在地乡镇政府所有,经营权归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所有,收益权归贫困村集体和贫困户所有,实行三权分离,互相监督。资产运营主体对财政资金形成资产负有保值增值责任,享有依法经营的自主权,承担项目经营风险,依法按约支付收益;乡镇(街道)负责受益村的确认和报备,收益实行专户管理;村(社区)负责制定到贫困户分配方案,建立收益权分配台账,落实公开公示制度,接受监督,确保贫困村集体、贫困群众真正受益。
(四)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初见成效。为确保万吨粮仓绩效目标顺利实现,项目建设主管部门注重协调,如期保证万吨标准粮仓竣工验收到位;粮食和物资储备主管部门完善小麦托市收购方案,指导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发挥仓容优势,优先收购当地种粮农户小麦,一律建立贫困户售粮绿色通道,采取预约上门收购,减少贫困户售粮等待时间,售粮款即时打卡到账。正如现场售粮农户所说:“今年到粮库卖粮方便又不排队,一斤小麦比过去卖给粮贩高4 分钱,一万多斤多得了500 多块,真是太高兴了。”通过万吨粮仓项目的实施,托市收购粮仓满,150 万元收益分红有保障,将直接带动1133 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300元,12个贫困村集体受益。
蒙城县创新实施万吨标准高大储粮仓,建立一套产业扶贫利益联结分享机制,形成产权明晰、管理科学、分配合理、资产保值、风险可控的精准扶贫新路子,既确保了产业扶贫政策落在实处,拓宽了资产收益助力脱贫攻坚的新路径,又帮助当地贫困村集体和贫困户持续获得收益分红,加快真脱贫步伐;破解了仓容建设资金紧缺,增强了收储能力,更着实方便售粮,带动种粮农民持续增收。实地走访调研中,县政府、部门、企业、种粮农民、贫困村和贫困户多方满意。
一是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是粮食行业职责所在、大有可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粮食部门作为重要涉农部门,理应切实强化脱贫攻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牢记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粮食部门守初心担使命的应有之义,满足和方便种粮农民售粮需求、杜绝出现“卖粮难”是我们的工作底线。实施万吨标准高大储粮仓项目,及时破解基层粮食收储企业仓容不足难题,补齐现实发展短板,托市收购粮仓满,在企业增效的同时提供真金白银资产收益分红,有力带动了贫困户、贫困村脱贫致富。新建的5 座万吨标准高大储粮仓,多收了4 万吨小麦。售粮农户说,一斤小麦比去年多卖4 分钱。这直接为当地农民增收320 万元,无疑增强了当地的“造血”功能。
二是主动与精准扶贫对接,用活脱贫攻坚政策,彰显自身优势,实现多方共赢。精准扶贫进入攻坚阶段,中央和省级对产业扶贫的支持力度加大,粮食部门要主动加强与脱贫攻坚牵头的扶贫开发、农业农村、财政、发改等部门无缝对接,全面研究脱贫攻坚相关政策,准确把握扶贫项目资金投入,结合自身经营网点、经营队伍、市场信息及闲置土地资产等独特资源优势,共同参与项目可行性、风险性、收益稳定性等调研论证,因地制宜,拓宽思路,选准扶贫项目,争取财政资金投入支持,实现产业扶贫资产收益项目落地。蒙城县将万吨标准储粮仓项目作为民生工程,破解了项目用地指标、企业建仓资金难筹措等瓶颈,并由国有粮库规范经营,既保证了国有资产实现保值、规模适当风险可控,又缓解了粮食收储压力,实现了促农增收企业增效,更为相当数量的贫困户和贫困村定向脱贫“输血”,可谓一个项目,多方共赢。
三是理性把控,提前谋划对策,防范市场潜在风险,把扶贫好事做精做实。实施万吨标准储粮仓项目,只是搭起产业扶贫的载体,保证资产长效收益分红才是根本目的。随着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深入,粮食市场化收购将常态化,市场价格等因素变化的不确定性客观存在,确保万吨储粮仓持续稳定收益面临挑战。确定项目及其规模,必须契合县域发展和市场需求,理性分析、理性把控。蒙城县在项目实施中双方合同约定,收益分配一订三年,每年一签,每年根据政策变化适度调整。作为国有粮食企业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真正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主动提前谋划应对之策,确保资产稳定收益,以保障贫困村和贫困户获得收益分红。一要发挥粮食部门对接市场、了解市场需求等优势,通过发布市场价格信息,紧紧依靠乡镇政府、驻村干部、贫困村第一书记等力量,采取订单生产方式,大力推广适销对路的优质品种,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实施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促进农民增收。二要严格执行粮食收购政策,主动争取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部门支持,积极落实信贷优惠收购资金,保证粮食收储经营需要。三要优化服务质量,开设贫困户售粮绿色通道,采取预约上门收购,提供代收、代储、代烘干、代加工等一站式服务。四要拓展延长产业链条,主动对接粮食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以定向代储或加工升值增效,锁定收储经营潜在风险,增强资产收益能力。五要提前研判市场价格走势,灵活经营方式,最大限度防范化解市场风险。市场价格波动大时要及时报告政府,争取列入地方储备,筑牢资产收益的底线,真正把扶贫好事做精做实,确保让受益贫困群众、贫困村集体获得稳定分红,助力实现脱贫攻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