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这首可爱的小诗,是南宋的著名词人姜夔写的。
如果只说“著名”,似还不足说明他在词史上的地位。因为古往今来,“著名词人”实在是多不胜举。那他和其他“著名词人”又有什么不同呢?
苏轼和辛弃疾,我想大家都知道吧。毕竟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这两个人在宋词中的地位,就如同是李白和杜甫在唐诗中的地位。但也有很多词评家认为:姜夔才是“宋词中的第一作家”“词圣”。
盖因姜词无论是下字,还是运意,都务求醇雅,“清空”“骚雅”而又不失法度,一直都被认为是“雅词”的典范。与他同时代的著名词人张炎就说:“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词源》)清人汪森则说:“西蜀南唐而后,作者日盛,宣和君臣,转相矜尚,曲调愈多,流派因之亦别。短长互见,言情者或失之俚,使事者或失之伉。鄱阳姜夔出,句琢字练,归于醇雅。于是,史达祖、高观国羽翼之;张辑、吴文英师之于前;赵以夫、蒋捷、周密、陈允平、王沂孙、张炎、张翥效之于后,譬之于乐,舞箫至于九变,而词之能事毕矣。”(《名家词语》)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生于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 年),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他的父亲是绍兴十八年的进士。他出生时,他的父亲正在临江军(军是宋朝的一级行政区划,大约相当于府)新喻县(今江西省新余市)任县丞。不久,又转为了汉阳知县。
父亲为他取名“夔”,当是取自《韩非子》中有一段话:“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曰: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所谓“夔一而足”的意思就是说:有像“夔”这样的一个人就足够了。而“夔”所异于常人之处,就是“独通于声”,由此可见,他的父亲也是一个音乐的爱好者,他很希望自己的这个儿子将来能成为一个大音乐家。姜夔后来,也果然没有辜负父亲对他的期望,他的《白石道人歌曲》六卷,是宋代唯一一部流传至今的带有曲谱的歌本,是“音乐史上的稀世珍宝”。从他留下来的这些曲谱来看,他已能娴熟地运用七声音阶和半音,使曲调显得更加清越秀丽,这也和他独具一格的清刚婉丽的词风,配合得十分相得宜彰。
姜夔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去世后,父亲就一直把他带在身边。但当他14 岁的时候,父亲又病死在了任上。于是,他一个已经嫁到了汉阳军汉川县(今湖北省汉川县)山阳村的姐姐,就把他接到了自己家中。虽然姐姐、姐夫对他都很好,可姐姐家的生活并不富裕,是以他在他姐家生活的那些年,日子应该过得还是比较艰难的。不过,他始终没有放弃读书,也渐渐的有了一些文名。
古代读书人读书的目的,无非就是学而优则仕。淳熙元年(公元1174 年),20 岁的姜夔,第一次回饶州参加科考(按照宋朝的科考制度,乡试是你是哪儿的人,就必须在哪儿考试。姜是饶州人,所以就只能回到饶州参加考试),但却未能考中。
这时,姜夔已经长大成人了,再回姐姐家去住,已明显不太合适,而老家也早没了亲人。无奈之下,他只好开始了他四海为家的流浪日子,他先是靠卖字,在扬州待了一段时间,然后,又去了合肥,再然后,又到了湖州。
他的名篇《扬州慢·淮左名都》便是他在扬州时写的: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后来,他又在这首词的前面,加了这样一个小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其中,他提到的千岩老人,就是萧德藻,字东夫,绍兴十一年进士,福建闽清人。千岩老人是他的号。
姜夔大约是在公元1185 年前后和他认识的,因为志趣相投,两人可谓一见如故。萧德藻对姜夔的文才十分赏识,不仅与之结为了忘年交,更将自己的侄女嫁给姜夔。
不过,萧的这个侄女在嫁给姜夔以后,就好像人间蒸发了一样。不仅在我们现在能够看到史书中,再无一言提到她,就连在姜夔留下的80 多首情诗当中,亦无一首是写给这位萧氏女的。这真是点让人不可理解。他是一个善于舞文弄墨的文人,再怎么也不至于对自己的妻子如此绝情吧?要知道:他可是对一个在苕溪遇到的来自临安的歌伎都能写出像:
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
红乍笑,绿长口频。与谁同度可怜春。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
这样绝美深情的词句;对他在流寓合肥时,遇见的一个琵琶女都能写出像: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这样饱含相思的词句,却为何独对自己的妻子而不屑一顾呢?
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 年)冬天,萧德藻被任命为了湖州乌丞县令。他一接到调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邀请姜夔与他一起去湖州。姜夔左右也是无事,就答应了他的邀请。
上任途中,路过临安(今杭州),其时,萧德藻的老朋友杨万里,正在临安府任教授,于是,萧就把姜夔介绍给了他认识。杨万里,也就是那个曾写出过“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杨万里,曾将他与范成大、尤袤、陆游并举,称他们是“四诗翁”)。杨在看了姜写的一些诗词后,不由大加赞赏,盛赞其“为文无所不工”。随后,杨万里就给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相)、当时正在苏州养病的范成大写了封信,说自己最近认识了萧德藻的侄女婿姜夔,这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年轻人,人品也极出众,并随信附上了姜写的一些诗词。范在读了姜的这些诗词以后,也是极为欣赏,认为他“高雅脱俗,翰墨人品酷肖魏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