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欣
在杭州,有一位年近八旬的九三学社社员,走在街头巷尾总会被路人认出:“哎,那不是杭州电视台的‘老大哥吗?”胆大的人会上前搭讪:“你就是‘老大哥吧?”他必定爽朗一笑,点头称是。这位杭州城里的“名人”就是九三学社杭州市拱墅区第四支社原主委胡友耕。
薪火相传九三情
1961年,20岁的胡友耕一毕业就进入杭州红雷丝织厂工作,这一呆就是整整40年。青年时代的他勤奋好学,不仅熟练掌握专业技术,还自学了一口流利的日语。作为改革开放第一批走出国门的工厂,红雷丝织厂从日本引进了87台纺织设备,日方专家随机器一同来杭,现场指导安装,并演示操作方法。胡友耕全程陪同翻译,专业术语信手拈来,连日方专家都竖起了大拇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胡友耕从厂里的车间主任一步步成长为副总工程师,为红雷丝织厂、为中国的纺织事业贡献了青春年华。
在兢兢业业工作之余,胡友耕对政治理想也有着自己的追求。时任九三学社杭州市委第二届副主委的匡衍是丝绸工程专家,在纺织领域科技人员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被视为楷模。胡友耕对九三学社的老一辈专家学者始终怀有崇敬之心,在“民主与科学”宗旨的感召下,他主动找到匡衍,要求加入九三学社。经过组织考察,1986年,胡友耕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入社之后,胡友耕把平日对待工作的劲头也发挥到社务工作上来,很快,他就成了社内的一名“积极分子”。由于自身的突出表现,1996年,胡友耕当选为九三学社杭州市委委员,1997年起担任九三学社杭州市纺织工业支社主委。在他的带领下,支社连续多年被社市委表彰为社务工作先进集体,这在当时可是社市委给予基层组织的“最高荣誉”。胡友耕始终坚持把深入走访丝绸企业作为支社组织生活会的主要形式,每年还要开展一次重点调研。杭州的知名企业诸如都锦生丝织厂、凯地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等,还有支社成员所在的企业,胡友耕带着支社社员们都跑了个遍。在考察过程中,社员们与企业的党委书记、总经理、总工程师进行座谈,对技术难题释疑解惑,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也扩大了九三学社在基层企业的影响力。
入社数年之后的一次经历让胡友耕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1995年的一个冬日,胡友耕组织社员到灵峰赏梅,巧遇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及夫人。大家都热情地迎上去与朱总理交谈。当朱总理得知他们是九三学社社员时说道,九三学社里面有好多人才,并兴致勃勃地偕夫人一起与大家合影。这句话和这张照片使胡友耕深受鼓舞,并在后来的人生中一直激励着他。他深深感受到作为“九三人”的自豪,同时也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在支社后来的组织生活会上,胡友耕经常鼓励大家要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优异成绩,创造更多科研成果,不能辜负“九三人”这个称号,更要永远无愧于“民主与科学”的宗旨。
莫道桑榆晚
退休之后,胡友耕对社务工作更是全身心付出。正如他所說,“如何做好对老同志的服务工作,完成社市委赋予的重托,是我退休生活的重中之重。”
从1996年起,还未退休的胡友耕就进入社杭州市委老年工作委员会担任委员。两届委员、一届副主任、一届主任的经历,给胡友耕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年社员确确实实需要社组织的关怀。这位“四朝元老”提出了“责任、服务、义务”六字理念,旨在让杭州市800余位退休社员真切体会到“九三是我家”。每逢社市委全会等重要场合,胡友耕都要呼吁关注退休社员需求、关心关爱老同志,因为“我们都会老的”。
在他的工作理念主导之下,老年委开设了退休社员兴趣班,细分为唱歌、舞蹈、书法、摄影、太极拳等5个门类,教学任务基本都是由老年委多才多艺的委员亲自担纲,使退休社员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胡友耕还善于运用社内的专家资源,在他的牵线搭桥下,各类知识讲座丰富了老同志的生活,医疗、法律等方面的咨询活动则为老同志提供了最切实的帮助。
此外,他还下决心改进传统的慰问工作:一是慰问次数从以往每年一次的新春慰问增加为两次,即暑期还要对80岁以上老社员进行电话慰问;二是新春慰问的范围从80岁以上的老同志,扩大至80岁以下因病长期无法参加活动的退休社员,年均慰问人数达到近400人次。不少被慰问的老同志因为社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而热泪盈眶、深表感激。
2012年底,社杭州市委推进社员属地化管理试点,新成立的拱墅区基层委员会专门设立了由退休社员组成的第四支社,胡友耕到该支社担任主委。除了酷暑时节,他坚持每月都召开组织生活会。只要一有时间,他就到大运河周边“踩点”,寻找合适的活动场地。可别以为老同志的组织生活会就是晒晒太阳、喝喝茶,他们的政治学习劲头可足了!这当然也归功于胡友耕的“功课”做得好。社杭州市委、杭州市政协之友联谊会等举办的会议内容,都是支社学习的主题。没有学习资料,他就在会上用手机拍下PPT的照片,详细做好笔记,回家后请女儿帮忙打印整理成册。《民主与科学》《报刊文摘》等期刊杂志上一有适合学习的文章,他立刻做成剪报,供大家阅读。有时甚至就是他一个人朗读,其他老同志围坐在一起仔细聆听。
胡友耕始终秉持一个观点——作为一名社员,需要时时自我鞭策,要记住自己是有组织、有信仰的人,更要看重自己的组织。“哪怕咱们退休了,也不同于社会上普通的老头老太,大家都是知识分子,要注重自己的形象”,他笑着说。
胡友耕多年来的付出也得到了社组织的认可和肯定,他多次被九三学社中央、省、市委员会授予优秀社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百姓民生总关情
退休后本该享享清福了,但对于胡友耕来说,繁忙的社会工作恰恰在退休后拉开序幕。除了社务工作,他的热心还在各种社会公益平台得到了最大发挥,最忙的时候,一周七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当当。
2010年起,胡友耕受聘于杭州电视台《杭州老大哥》栏目担任义务调解员,常常要穿梭于城乡之间,为排解群众矛盾而四处奔波。即使风里来雨里去,甚至面对当事人的谩骂和威胁,他也毫无怨言、从不畏惧,坚持以自己的耐心细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基于胡友耕业已树立的“老大哥”品牌,2012年,拱墅区拱宸桥街道台州路社区专门设立了“胡友耕调解服务室”,这是杭州市首家以个人命名的调解工作室,主要为居民提供纠纷化解、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工作室成立后,为确保社区一方的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甚至对周边社区也产生了辐射效应,附近居民遇到家长里短、财产纠纷之类的烦心事,都会来找“老大哥”倾诉并寻求帮助。工作室渐渐成为拱墅区的“金名片”,为打造“平安拱墅”“和谐拱墅”作出了积极贡献。胡友耕也因此多次被报刊媒体采访,并且获得了省、市、区各级的多项荣誉:在浙江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团省委、浙江广电集团主办的“‘最美浙江人大型公益活动——‘万朵鲜花送雷锋”中,胡友耕被百姓推荐为“身边的活雷锋”;在杭州市第十届邻居节活动中,他被市文明办评为杭州市“好邻居”,还有拱墅区“社区热心人”,等等。他总说:“人虽然退休了,但对社会的贡献却不应停歇。”
回顾自己作为“老大哥”的调解成果,他在《杭州老大哥》栏目期间完成了263例调解,在社区工作室完成了187例。这450个案例背后,汇聚的是许多握手言和、破镜重圆的场景。“当我看到在我的劝解下,夫妻重归于好,邻里矛盾解决,孩子又回学校,爱赌的人改正恶习,正气得到弘扬,歪风邪气受到批判,一種成就感会油然而生,这是对我最大的回报。”如今,他虽已年近80高龄,仍坚持每周一次坐镇调解室,热心为有需求的百姓排忧解难。
2006年,胡友耕受社杭州市委的委派,担任市贸易局的义务监督员,参加杭州市区104家农贸市场的提升改造工程。历经3年时间,胡友耕跑遍了各个城区的农贸市场。对于当时已年近70的胡友耕来说,这个任务算得上是“大工程”,但他始终以认真的态度做好每一件事,在检查各个农贸市场的同时积极思考改善办法,与市场负责人研究商讨,就此撰写建议、出谋划策,得到了市贸易局领导的肯定与好评,并受邀参与了全市农贸市场的验收评价工作。随着提升改造工程的不断推进,各个农贸市场的软硬件水平逐渐提升,环境整洁了,价格实惠了,老百姓的“菜篮子”也拎得越来越轻松。“支持我勤恳工作的精神是什么?就是我心中时时装着‘我是九三人——我是九三学社派出来的代表,绝不能给组织抹黑!”这就是胡友耕作为一名九三学社社员的心声。
时光荏苒,回望胡友耕的漫漫人生路,“九三人”的精神已深植在这位老社员的心中,融入到他的所思所想,外化为他的一言一行。一路走来,无论是本职岗位、社务工作,还是社会公益服务,看似平凡的点点滴滴,汇聚成的恰是老一辈“九三人”与新中国共成长、与“民主与科学”精神相伴同行的岁月之歌。
(作者为九三学社杭州市委机关干部)
责任编辑: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