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感觉老爸很奇怪,唠唠叨叨的,还总爱发火,平时最心疼外孙子了,一个星期不见就赶紧打电话让给送过去,现在却不闻不问的。”李梅的父亲刚满70岁,最近两三个月的变化让她很惊讶,她搞不清是父亲老了还是病了。
其实,类似的情况很多人都会感受到,一些老年人到了晚年,性格变得很怪异,不但记忆力减退,平时思维敏捷的人变得说话颠三倒四,更可怕的是对平时喜欢的事物也不感兴趣了,甚至总是无端产生焦虑。出现这些现象,很可能是老年精神疾病的症状。
两成老人受心理疾病困扰
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65岁以上人口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总计占高龄存活人口中的26.3%,而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患者数量还在逐年增加。
老年人这些心理问题也会辐射到身体,导致健康恶化,甚至厌世自杀。因此,精神心理专家呼吁,老年人更需“精神保健品”,尤其是老年抑郁症不容忽视。
衰老慢病是致病因素
导致老年人出现精神疾病的原因,一是衰老,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器官老化衰退,特别是脑细胞的衰退更为明显,导致老年人的记忆力、应变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明显减退,对事物的反应速度减慢,严重的会发生老年痴呆症等各种精神障碍;二是疾病的困扰,老年人多数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这些慢性病常年的困扰给老年人的精神和肉体带来巨大痛苦和压力,从而导致老年人出现老年期精神疾病;三是来自外界的压力,一些年轻时在社会叱咤风云的精英,往往到了老年赋闲在家,无法接受巨大反差和失落,日积月累就会对精神产生严重影响,从而导致老年期精神疾病的发生。
子女关爱陪伴胜似良药
老年精神疾病通常以抑郁癥为最多,而抑郁症的临床特征是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也就是说情绪低落、情绪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出现日常兴趣下降,精力不济,对自己的评价过低,自觉头脑反应变慢,像“机器没油了”,思考问题困难,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对未来失去希望,程度严重者产生悲观厌世想法甚至自杀行为。有些人还会伴有失眠、体重下降、性欲减退、躯体疼痛不适、烦躁发脾气,与人疏远、生活懒散等症状。
如出现上述症状家属要特别注意,最好找精神科医生咨询,以免耽误诊治。因为越早发现治疗,预后效果也会越好。目前来讲,治疗抑郁症主要靠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可以辅助心理治疗等。
胡建主任提醒,做儿女的要多关心老人,提供老人最需要的关心,建议子女每周给父母打2-3次电话,一个问候的电话犹如暖心剂,会让父母感受到爱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