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梓璇
摘 要:本文通过对当前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情况的学习与分析,结合差额事业单位既有管理职能又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双重特性,指出会计制度改革中新的会计核算模式、固定资产折旧、会计记账方式等为差额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指出目前事业单位还存在核算制度不健全、从业人员不专业、会计核算简单、信息化程度偏低、综合管理难度大等现实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健全资产管理、规范人员管理、完善财会岗位、强化信息管理和加强综合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差额事业单位;政府会计制度;财务管理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政府正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公共财政体系也在不断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也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从2014年起,我国的会计改革工作就已经正式开始,相继出台了《政府会计准则》和《政府会计制度》等,2019年1月正式开始实施财政部出台的新政府会计制度,标志着事业单位进一步规范了财务管理工作。随着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推进,事业单位逐步向两个分支发展,一部分可以创造收入的部门将相继转为企业,完全脱离财政保障,实行社会化竞争生存,另一部分没有收益的部门则会转为专职管理服务部门,纳入财政全额预算体系。差额事业单位作为政府行政部门的“一只手”,在财务管理中既要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又要具有一定的相对财务独立性,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介于行政管理部门和市场化企业之间的单位。正是这种双重身份,使得差额事业单位在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中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
二、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带来机遇
1.规范会计核算模式
差额事业单位与全额事业单位有所不同,财政只保障经费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则需要本单位通过市场化运作自行解决。因此,差额事业单位不仅仅有支出账目,而且还有除财政拨款以外的其他收入往来账目。新的政府会计制度改革,重构了会计核算模式,将财务会计、预算会计和基建会计等全部整合,按照平行记账的规则,将“收入”与“支出”两个要素重新归集分配,实现收入、支出、资产、负债等有机统一联系,有效改善了改革前收支不清的状况。同时将收入和支出有机衔接,实现互相独立,切实提高了差额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信息和绩效管理水平,为差额事业单位下一步财务管理的改革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
2.引入固定资产折旧
差额事业单位虽然需要通过市场化运作产生效益,但大部分差额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同于普通企业,带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质,因此改革前的事业单位一般不进行成本核算或只对内部收支进行成本核算,并不统计固定资产的折旧。但有些差额事业单位特别是像信息中心、科研院所等服务型、科研型的单位,固定资产数量较多,涉及的金额较大,往往一台设备的单价可能达到几万元或者十几万元,运行维护和设备更新的费用支出巨大。差额事业单位需要借助这些必要的生产设施设备创造经济效益,同时也要进行定期维护。如果不计算折旧,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维护成本将不断增加,严重影响其正常运营。引入固定资产折旧,可以有效地将固定资产,特别是大额固定资产的折损情况数量化,充分预估生产成本及必要损耗,为及时更新和维护固定资产提供了理论依据,有效降低了设备的运维费用,进一步为差额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
3.细化会计记账栏目
以前事业单位记账栏目比较简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记账不清、分类不明的现象,特别是对于结余结转资金的监管和使用不够清晰。结余结转资金是由于预算未全部执行或者全部未执行,而需要在下一年度按照原有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差额事业单位的结转结余资金如果不断累积,不仅不利于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和提升资金执行率,而且严重影响下一年度的财政拨款数额。新的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以后,坚持以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促进了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同步运行,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的结转资金,有效提升结余结转资金的使用效率与管理水平,利用现有资金实现了资源配置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三、差额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面临挑战
1.核算制度不健全
目前的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对位全面核算的认识和理解还有待提高,资金使用不规范、成本核算不精确等问题时有发生。虽然目前对于固定资产的计价、损毁和报废工作已经有一定的规定并在不断完善,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对其损耗及折旧进行精确计量,导致净值与原值存在误差,容易出现固定资产虚增的现象。
2.从业人员不专业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涉及改革的单位在人员招聘上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迟滞,有的甚至连续多年都没有招聘专业财务人员。在职的财务会计人员中,也普遍存在着人员老龄化、从业不专业的现象。个别年龄大的会计人员难于很快适应信息化的会计记账模式,而新招聘的会计人员由于缺少会计实操经验,也很难迅速进入角色,导致财务管理与会计记账工作出现混乱。
3.会计核算更复杂
新的会计制度改革要求对一次业务记账实现两次账务处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同步,虽然只要求对纳入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项目或业务进行两次处理,其他业务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一次处理,但在实际操作工程中无形之中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与工作难度,从整体上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复杂性与专业性,对于整个财会从业工作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扩充专业财会队伍并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4.信息化程度偏低
目前而言,財务软件的更新完善还没有完全跟上改革的步伐,个别软件在一些记账项目、科目设计等方面还保留着较为老旧会计记账模式,特别是在内控管理和内部审计的推广与应用上还与会计制度改革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无法保障单位内部管理的整体性和财务管理的规范性。
5.综合管理难度大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还要求财务人员在完成财会报告和财会职能的前提下还进一步完善核算体系和收支报告,势必延长财会人员的工作时间,介于目前财会队伍的短缺,将不可避免的导致财务人员的加班加点,为进一步规范执行加班费发放、带薪年假和因公调休等规定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对策
1.健全单位资产管理
要将单位资产的管理作为改革的重点,选定一个合理的衡量基准,立足标准成本核算方法,实现成本费用分配标准化。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优化预算目标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将收支有机平衡起来,不断健全资产管理。同时应该加强内部会计核算体系的建设,完善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客观地反映出单位资产的损耗与增值情况,并将其列入绩效考核评估。
2.规范从业人员管理
要从人事聘用上全面规范财会队伍管理,新招录的会计从业人员应严格要求学历、专业、技能等方面,优先招聘一部分兼备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年轻工作人员。用好“会计之星”等一系列网络、多媒体会计教学专用平台,不定期按照专题制定专业学习计划,将会计制度改革、会计实际操作和业务理论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常态化学习机制,并定期考核,提升从业人员的成本核算意识。充分发挥老员工的“传帮带”作用,鼓励现有的财会人员与新招聘的年轻人员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工作体系,老员工将会计实际操作经验与年轻人分享,年轻人将现代信息化记账技术与老员工积极交流,实现互助双赢。
3.增设财会从业岗位
一些单位的财会岗位严重不足,甚至还存在会计、出纳均为临时聘用人员等现象,个别单位还可能存在没有专业会计人员或是会计兼职出纳等违规情况。差额事业单位一定要抓住事业单位改革的机遇,用好事业单位改革的人事政策,按需求适度增加管理岗位,特别是财会岗位,配齐高水平、专业化的会计和出纳等财务人员,建立一套完整、独立的计划及财务体系。特别是一些人员编制较小的单位,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将计划财务、办公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全面分离,做到专岗专职,逐步实现财会人员的专业化、年轻化、信息化。
4.强化财务信息化管理
逐步适应财务管理的电子化和信息化,积极使用、更新财务记账系统,稳步提升财务会软件质量,逐步实现记账电子化、考核信息化。同时要全面加强网络安全,财务联网系统要专机专网专用,严禁随意接入无保护措施的公共网络;建立电子会计管理制度,规范财会电子印鉴、电子密码、UKey等的管理,逐步实现会计记账规范、信息管理严格、内部审查简易、综合管理规范的要求。
5.全面加强综合管理
要建立防范金融风险的预防机制,对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防微杜渐,既要小心“灰天鹅”事件,更要杜绝“灰犀牛”事件。从单位一把手做起,在领导层面提升内部会计监管意识,强化监督力量,明确一把手的责任意识;在单位内部要逐步建立内控内审制度,按季度做好财会内部稽查工作;从业人员要严格财经纪律,重视财务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完善惩处机制,将财会人员的工作绩效与考核挂钩,以考核倒逼工作,从思想上提升风险意识,全面规范财务工作的综合管理。
五、结语
新的会计制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事业单位的改革也正在逐步完成,事业单位一定要抓住改革的机遇,用好改革的政策,发挥自身的优势,将财会工作抓好、抓实、抓严,从全面提升队伍素质为突破口,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体系,增强单位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进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参考文献
1.郭维维.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影响.会计学习,2019(03下).
2.张英.论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加强会计监督.会计学习,2019(04上).
3.鄧华.行政事业单位经费支出范围与标准浅析.绿色财会,2019(01).
4.王洪明.浅谈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内部管理之全面预算中的应用.财经界(学术版),2014(9).
5.鞠骐丞,韩梅.事业单位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及对策.统计与管理,2017(8).
(责任编辑:刘海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