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9-12-10 04:42:04陈姝吉林工商学院
营销界 2019年25期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素质

■陈姝(吉林工商学院)

面对当前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种种弊端,构建协同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深入模式改革创新,即设立产学研用组织服务机构,破解体制机制难题;提高产学研用合作积极性;提高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最终铲学形成合作联盟;构建产学研用协同保障体系;改革高校会计人才教学考核评估制度,实现从点到面,由面到提的多层次改革,力争培养出当前时代下实用的高等会计人才。

随着经济的发展进步,会计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拥有1600 多万的会计从业人员,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人数仅有12 万人,具有国际化会计管理型人才数量更是少之又少。数据总体显示出,会计高端人才比例较少,会计低端人才偏多的状况。由此看来,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快步伐向高素质、复合型、国家化的培养方向层面转变。

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化改革必须与新时代下人才培养方向和需求相适应,高校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会计人才的培养也应当如此。当前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亟待解决的几大问题,通过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总结出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才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当前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漏洞和缺陷,集中问题表现在,许多高校对于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清晰;与当下网络信息时代严重脱节;人才培养模式呆板僵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轻实践,重理论的应试教育等问题居多。

(一)人才培养中产教互动乏力,校企合作机制缺乏

当前,很多高校会计人才在学生在校期间,就进行了向企业输送大量会计人才进行社会工作的实践课程安排。虽然众多高校都纷纷实施了校企合作和开放办学的政策,但由于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仍缺少深度协同的双向互惠机制,绝大部分的合作也都仅仅停留在学生进入企业短期实习或见习的层面,校企之间的人才培养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互补等方面的政策少之又少。这样一来,很多校外实践多停留在表面的学习,并未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导致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结构与社会行业需求不相匹配,也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的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出现巨大的失衡。

(二)人才培养的结构性不合理,内向协同不足

培养是“三型一化”的高素质管理型人才,是目前经济形势下国家实施会计制度转型的必然趋势。但是,当前很多高校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内向协同性较差,学科专业、教学科研以及师生之间的多方互动性与深度合作性较差,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重核算,轻管理”的人才培养结构方面的不合理性,导致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不能适应国家关于会计行业的战略性规划。

(三)会计专业定位刻板,综合素质能力差

目前,很多人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科定位存在着偏见和一些刻板印象,这样就使得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受限,绝大多数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更加侧重于“硬技术”的定位,这其中过度追求核算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管理型会计人才的思维培养,协同性全面性的人才培养缺失。这样一来,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会缺少创新精神,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欠缺,这样的局面也将导致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受到局限。

二、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突破封闭性和单一化的定时,才能从动态角度把握专业的发挥在那需求,结合教学内容,创新课程体系,改善教学方法,整合优化教学资源,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和克服当面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难题。

(一)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变革

1.加速协同育人的创新理念落地实施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普遍偏重核算,忽略实践的问题,将协同创新的基本思路转移应用到会计人才模式的创新构建工作中。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从根源上改变传统教育的封闭性的模式,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和要求,即《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 年》,由此可见,将产学研合作与国内外共同培养有机结合嵌入到高效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2.培养模式需主动顺应时代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当前,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会计岗位的只能也在慢慢发生着转变和变革,从原来的传统“核算型”会计转型升级为“管理型”会计,并且各项政策的颁布,逐步强调要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

(二)高校会计人才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

1.高校需要对外开放协同会计人才培养平台

学校方面需要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等方面的合作,培养人才的互惠协同,在人才培养实践领域的深度合作,通过企事业单位设立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强强联手举办“订单人才班”为企业量身打造,定向培养输送大量专业的会计人才。以此来加强校企合作的协同发展,促进高校培养人才的就业率以及与社会岗位的匹配程度。

2.促进师资队伍的协同建设,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

高校会计教师担负着培养会计人才的使命与责任,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会计教学质量和会计人才素质。各高校会计专业需要针对学生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就业方向,进行动态化师资团队构建。通过对外聘请企业财务顾问、独立董事、科技咨询专家等形式,拓展师资团队的专业实操阅历,增强学生与社会岗位从业人员的交流和沟通,依托业界实务名家精英主讲的实践讲堂,以此来提升理论讲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3.推动人才培养理论创新、结构创新、学生综合素质创新

在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理论层面,通过协同育人实践形成会计能力观念统领下的会计实践观、会计创新观以及会计国际观,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理论方面的进一步创新。

通过以订单班模式为企业定向定期定岗输送大量人才,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方面的有效完美对接。同时也全面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全方位的综合能力的提升,以此重新构建出协同创新为导向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4.主推学科建设,特色优势鲜明

高校通过设置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和资产评估等多个本科专业,实现学校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的重大突破,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教学科目与专业课程,细化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向,使得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同时更专业也为卓越人才的培养提供的更好更大的平台,构建产学研协同培养的平台,也开辟了会计学专业特色建设新天地。

三、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行业社会各界对于会计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还在能力和素质等很多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必须不断改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不断探索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发展路径,从而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设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但是,培养目标需要根据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任务和当下的社会需要来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的培养结果,表现为人才培养质量,要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加以论证;如果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学校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通过设立产学研用组织服务机构,破解体制机制难题;提高产学研用合作积极性;提高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最终产学形成合作联盟;构建产学研用协同保障体系;改革高校会计人才教学考核评估制度,实现从点到面,由面到提的多层次改革,力争培养出当前时代下实用的高等会计人才。

由此看来,高等本科院校应该在满足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充分提高主体价值的教育思想观念,对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对人才培养规格重新设计,积极进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我们培养的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因此,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快步伐向高素质、复合型、国家化的培养方向层面转变。

猜你喜欢
产学研协同素质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30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中国公路(2017年18期)2018-01-23 03:00:32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