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技部第30届科技扶贫团柞水执行团
柞水县地处秦岭南麓,辖9个镇办81个村(社区),总面积2332平方千米,总人口16.5万,既是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革命老区县,境内地理条件差、发展底子薄、贫困程度深,有贫困村51个、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3010户38264人。
2016年以来,科技部科技扶贫团陕西团柞水县执行团在柞水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瞄准脱贫目标,紧扣精准方略,下足功夫,充分依靠科技力量,全力攻克贫困堡垒。截至2018年年底,柞水县贫困发生率已降至12.48%,累计减贫7903户27420人。预计2019年年底再脱贫4274户9557人后,贫困发生率将降至1.48%以下。
科技部围绕中央扶贫总体部署,始终把定点扶贫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牵头建立了部、省、市、县科技管理部门抓科技扶贫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最大限度给予定点扶贫县支持,特别是对唯一定点帮扶深度贫困县—柞水县,科技部坚持把最好资源、最优人才、最佳项目向这里倾斜,王志刚部长、徐南平副部长深入现场调研、把脉定向,召开三省五县定点扶贫工作现场会;徐南平副部长促成柞水县与全国12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相关司和中心也聚智聚力给予全方位支持,为执行团做好定点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增添了信心。
为充分发挥科技扶贫示范引领作用,柞水县将科技扶贫纳入年度考核重点内容,成立由县长任主任、分管副县长任副主任、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科技创新委员会,独立组建县科技局,并为各镇办配齐分管科技的副镇长,确保事有专管之人、人有限定之责。
从繁华首都北京到秦岭腹地柞水,执行团同志积极承担起沟通上下、协调左右、联系各方和指导推动职责,沉下身子深入各镇办、村组、园区、企业、合作社、贫困户走访调研,虚心向离退休老干部、班子成员、基层群众和行业专家请教,全面摸清县情、镇情、村情、民情,找准科技与脱贫的最佳契合点,精心制订帮扶计划,千方百计搜集信息、引进人才、搭建平台、争取项目、探索路径,最大限度凝聚人力、财力、物力,为有序有效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科技部的帮扶下,柞水县引进吉林农业大学李玉院士团队,在柞水县建立木耳产业院士工作站,研发木耳菌种和加工产品。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执行团聚焦“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问题,积极实践摸索,大胆推陈出新,先后探索出科研高校联系龙头企业,帮助企业技术创新,带动贫困户脱贫;“三区”人才联系产业合作社,帮助产业发展壮大,带动贫困户增强造血功能;科技特派员联系产业大户,帮助提升科学管理,带动贫困户转化为产业大户的“三联三帮三带”科技扶贫模式,累计带动1000余户2000余贫困群众脱贫。
为借力科研高校优势,执行团同志全面加强联系对接,引进吉林农业大学李玉院士团队,在柞水县建立木耳产业院士工作站,安排人员长期驻扎联系帮扶龙头企业,李玉院士也不远千里亲临现场指导技术攻关、开展技能培训。参加培训的第一书记、科技工作者达200余人次。
为鼓励“三区”人才发挥专长,执行团将36名“三区”人才组成专业技术团队,其中以陕西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李峻志为代表的“三区”人才在柞水县下梁镇西川村、曹坪镇中坪村率先开展示范栽培,引入高附加值的羊肚菌、灵芝、竹荪、天麻等珍稀食药用菌品种,带动500余农户,户均增收5000多元。
为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执行团引进省级科技特派员67名,组织产业管理技能培训20期2000余人次,带动产业大户发展产业。其中,以陆博为代表的科技特派员指导林湶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柞水县马家台村建设中药材种植产业园,发展白术1465亩,辐射3个镇发展中药材种植和种苗繁育,带动300多户贫困户脱贫。
扶贫长远,产业是关键。执行团坚持把产业作为促进群众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充分依托科技项目示范引领作用,兼顾项目长远支撑作用和精准带贫益贫实效,全力做好科技项目策划、申报和实施,2016年以来累计争取科技项目69个、总资金6280万元,撬动各方投资5亿元余元,带动2000余户5000余名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柞水县木耳栽培基地
为帮助柞水县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执行团聚焦2017年柞水县委、县政府实施的“柞水木耳”产业“1153”计划(发展地栽木耳1万亩1亿袋、年产5000吨、产值3亿元),多渠道引进专家团队、广领域争取科技项目、深层次开展科研攻关。对80%以上的镇办和村组走访调研,全面摸清了“柞水木耳”从菌种选育、菌包生产、种植管理,到产品加工、线上销售、废弃利用等全环节存在的瓶颈制约。
针对“柞水木耳”菌种需外购、成本高等问题,执行团帮助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联系李玉院士团队培育优质黑木耳菌种5个,制定黑木耳、玉木耳菌包生产和大棚吊袋栽培等技术规程4项,规划了“柞水木耳”等食用菌加工全产业链的质量安全识别检测技术体系、追溯技术体系、控制技术体系和云数据平台。
为促进“柞水木耳”优点形成优势效应,执行团把木耳品牌推广作为重中之重,既当宣传员又当推销员,走到哪里就将“柞水木耳”推介到哪里,争取阿里巴巴集团将柞水县列为重点帮扶县,指导制订销售方案,开展电商人才培训、网红直播销售和品牌文化推广,帮助“柞水木耳”登上香港“创科博览2018”展台和2019丰收节公益直播盛典,销售额突破60余万元。
2018年4月12日,柞水县科技局举办地栽黑木耳培训班,全县各镇办分管领导、木耳种植大户以及部分贫困户等60余人参加培训。
围绕破解末端产品过剩、初级产品积压等问题,执行团争取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支持,建成木耳产品研发示范基地,研发出木耳脆片、木耳冰激凌、木耳超微粉等示范产品,有效提升了“柞水木耳”的附加值。同时,引进西北大学、阿里云公司专家团队打造了全国首家“木耳大数据中心”,为质量溯源、大田管理、等级筛选、网络销售提供了强大支撑。
在柞水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执行团和各级各部门的不懈努力下,柞水县已建成年产2000万袋木耳菌包厂5个,发展木耳产业基地32个、大棚1000余个、专业合作社300余家、家庭农场40余家,种植木耳7500万袋,年产干木耳3750吨、产值近3亿元,60%以上的贫困户被吸纳到木耳产业之中,“柞水木耳”产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有到优、从弱到强的华丽转身,“小木耳”已成为群众稳定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柞水县木耳产业蓬勃发展——下梁镇西川村集体经济吊袋木耳大棚。
科技贫困县的贫困问题,需要久久为功。执行团同志借力科技系统“四级联动”的强大支持,依托科技部联系全国科研高校、创新企业的巨大优势,最大限度争取资源,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为了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执行团广泛搜集院校、企业和社会公益机构资助意向,积极主动到市赴省进京对接争取,爱心单位、爱心企业、爱心人士被诚意深深打动,纷纷慷慨相助。在医疗保障方面,促成阜外医院、西京医院与柞水县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帮助柞水县医院成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网络成员单位;联系省内外多家三甲医院派遣专家团队,深入镇村开展义诊活动;对接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改善柞水县基础医疗条件,向9个乡镇卫生院捐赠价值55万元的医疗设备。在教育扶持方面,先后对接中国扶贫基金会投入60万元资助柞水中学贫困学生100名、北京启明星辰基金会为马家台小学捐赠经费5万元、九阳公司为边远学校捐赠价值100万元厨房设备、中国印刷科技研究院为营盘镇丰北河小学捐赠价值1万元图书,联系科技系统为柞水县3所学校捐建科技创新操作室、科技小屋等,并在柞水县举办了“2018年陕西科技活动周暨国家流动科技馆进陕西”等活动。
同时,争取西部超导公司为瓦房口镇街垣社区捐赠修路资金12万元,支持养蜂300笼,带动15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余元;联系邮储银行杭州市分行向60余贫困户购买木耳,户均增收550元。
通过执行团用心、用力、用情的帮扶,柞水科技扶贫事业蓬勃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国家首批创新型县、以柞水为核心区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相继获批建设,柞水县科技局被评为“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执行团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科技扶贫路上的“领头雁”和服务基层群众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