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地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探索

2019-12-10 01:29张永勋闵庆文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遗产地文化遗产景观

张永勋,闵庆文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在经历30多年的经济高发展后,我国进入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经济增速放缓和农业资源日益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等资源环境硬约束的背景下,如何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当前必须解决的课题。充分挖掘农村地区的资源潜力,释放农村地区内生发展潜力实现自我发展,被广泛认为是未来乡村发展的重要途径。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把农村一二三产业(以下简称“三产”)融合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政策层面。2015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实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将成为未来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振兴路径。

2002年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保护传统可持续的农业系统,2012年中国农业部启动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3]。目前,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China nation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China-NIAHS)有91项,其中有10项已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农业文化遗产地作为一类特殊的乡村地区,主要分布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生态环境脆弱的偏远山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属典型的传统农业地区[4-7]。作为遗产保护区,这些农业文化遗产地还承担着遗产保护的重任。然而,因属于典型的传统农业区,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低,本地就业机会少,大量青年人口外流,农村传统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8],这使得传统农业地区正面临着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维护传统文化延续性的3大压力。“三产”融合发展,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地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可提高遗产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解决保护与发展的根本途径。张灿强和沈贵银分析农业文化遗产多功能价值和产业融合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产业融合发展途径[9];Zhang等系统地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和限制因素,提出了遗产地“三产”融合的理论框架[8]。本文拟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素、资源特点和遗产地产业发展限制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三产”的产业融合模式,以期为农业文化遗产地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1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要素、资源特点及开发限制因素

1.1 农业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内容

FAO将GIAHS定义为,“GIAHS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6]。按FAO给出的GIAHS 5大评选标准,GIAHS必须具有生计功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服务功能、丰富传统农业知识与技术、灿烂的农业文化、农业景观与科学的水土资源管理经验[10]。从GIAHS定义和评选标准可以看出,农业文化遗产不同于其他的遗产类型,它是一个活态的、至今仍然具有生产功能的复合系统。

从保护要素来看,农业文化遗产需要保护的内容可以分为3大类[11]。

(1)景观。包括农业景观、人居景观、复合景观。农业景观通常表现为耕地的空间结构、农作物景观、可视作物种植结构,以农业景观为特点的典型农业文化遗产有江苏兴化垛田、南方稻作梯田、河北涉县旱作梯田、新疆奇台旱作农业景观[11-12]。人居景观,表现为传统村落的空间位置、结构与环境关系、传统建筑结构和外观、其他构筑物等,农业文化遗产典型的人居景观有哈尼梯田的蘑菇房、扎尕那的木板房、贵州从江的吊脚楼及禾晾。复合景观,表现为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遗产系统景观格局,如稻作梯田“四素同构”景观、迭部扎尕那的农林牧复合景观、安溪铁观音茶园 “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的复合景观。

(2)生态。包括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农业方式。生物多样性涉及农业种质资源和与农业相关生态系统内的珍稀物种。农业种质资源主要表现为独特的农作物品种和动物品种,典型的农业文化遗产有江西万年野生稻品种、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的红米、浙江会稽山香榧、宣化的牛奶葡萄;与农业相关生态系统内的珍稀物种,如国际、国家级、省级珍稀保护动物,典型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有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中生长着指示环境质量的世界少有的单脚蛏和黄金河蚬,尤溪联合梯田系统生长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金毛狗脊、红豆杉和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黑麂、云豹等。生态农业方式主要包括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农业生产方式,前者主要表现为种养结合、间作、套种、轮作等模式,例如青田稻鱼共生模式、贵州从江稻鱼鸭模式、尤溪联合梯田的稻菜轮作、陕西佳县古枣园林下种养殖模式;后者的典型表现有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方式,例如哈尼梯田通过流水冲肥方法,利用水流将肥料冲入田里[13]。

(3)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主要包含服饰与装饰、建筑实体、饮食、交通、农业生产工具、农业生产经验等,例如少数民族服饰、地方特色居民、风味食品、与当地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工具、长期沿用的农业生产经验(农事安排、种子选育、田间管理等)。精神文化主要包含传统知识、民间艺术、节庆、礼俗、祭祀、歌舞、禁忌、崇拜、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等,例如哈尼梯田人民的六月年、十月年,森林崇拜;安溪县以茶作为社交的最常用礼品;贵州从江的侗族大歌,青田的鱼灯舞;迭部扎尕那信奉的佛教;尤溪联合梯田的竹雕、竹编艺术。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当地的水土管理、森林管理、村规民约等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管理办法和规定,例如从江侗乡的村子有村规,乱砍森林将受到重罚;哈尼梯田的“分寨”制度和“刻木分水”制度,保证了村庄的有序发展和水资源的合理分配。

1.2 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资源类型与优势

农业文化遗产涵盖如此丰富的内容,也意味着其包含有多种多样的资源类型,蕴含着经济、生态、文化、社会、教育、美学等多重价值[14-15]。依据资源特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资源可以分为4大类(图1):农产品资源、景观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例如,具有美学价值的农业景观和村落景观、优良的生态环境质量、丰富且极具地方特色的农业文化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没有受污染的农田环境和具有地域特色的作物品种,可以发展高品牌价值的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产品和风味饮食,在需求日益多样化的今天,也具有很高的经济开发潜力。相应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品牌也意味着农业文化遗产地生产的产品更为绿色和生态,所有商品都拥有厚重的农业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农作物品种制作的地方风味浓郁的食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品牌价值的这些含义展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商品的独特性和特殊价值,因此,也提高了商品的附加值。

1.3 农业文化遗产地资源开发的限制因素

首先,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农产品资源、农田和农村复合景观,随季节更替而发生周期性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农业文化遗产地覆盖面积广,因自然环境的差异,在遗产地内部不同地区(县、乡),农产品、景观、文化和生态环境等资源存在差异,所以具有空间差异性;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山区,耕地面积小、分布不集中,相应的农业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也比较分散,同时,由于交通设施落后,运输时间长,农产品、农业文化和生态环境资源具有分散性。农业文化遗产地资源的这些特征限制了当地产品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其次,农业文化遗产地主要分布于比较贫困的地区,中国91个农业文化遗产有近40个国家级贫困县,多数与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区重叠;据统计,中国80%的贫困人口没有走出生活的村庄[16],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和农民受教育水平低和观念保守,也是农业文化遗产地资源开发限制的重要因素。此外,农业文化遗产尤其已经被认定的GIAHS和NIAHS,属于国家强制保护的对象,开发时必须以保证系统结构和特征不被破坏为前提,所以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开发需要考虑到多重因素,产业开发形式也受到了限制。因此,针对农业文化遗产地资源特点和限制因素,寻找适合自己的“三产”的产业融合模式至关重要。

2 农业文化遗产地“三产”的产业融合模式

农业文化遗产地“三产”融合发展实质上是,在农业文化遗产地以农业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为前提;以本地农户为参与主体;以提高农户经济收入为目标,在充分考虑产业聚集效应和地域分工及深入研究农村现有且与农业相关资源的时空分布、质量等级、数量特征、类型和产业发展基础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创意开发,通过建立合理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实现第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和协同发展。“三产”融合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产业措施,使遗产地经济发展潜力得到释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

农业文化遗产地“三产”融合发展应以“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为基本原则;以“农业生产”和“发展旅游”为两个中心,依据产业间的关联性,延伸出系列的新产业类型;以互联网和物联网为纽带联结“外部市场”发展电商产业。

2.1 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三产”融合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的主要特点,其缺点是生产效率较低,但是其亦具有多种优势,如清洁的农业生产方式、特色的本地作物品种、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美的景观、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和传统工艺技术。因此,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三产”融合发展应从4个方面进行(图2)。

一是采用传统农业系统的生态循环理念,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对原有的传统复合农业进行改进,创造若干生产效益高、产品质量好的新生态循环农业系统,并进行适度规模化经营。如通过实验研究,集成开发出生态、优质、高效的复合农业系统,研究开发经济高、绿色生态的复合循环农业模式,例如青贮饲料—牲畜养殖、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

二是以农业为基础,重点围绕农产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业。例如,利用当地的主要农产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的食品加工;利用竹、木、棕、草等林产品或农副产品,加工篮、篓、箕、筐、床垫、袋、家具等手工业品;以粮食、水果、茶、草药等为原料,加工白酒、米饼、米糕、果饮、茶饮、果脯、果干、保健饮品等深加工产品。利用农业景观发展旅游游览业,如农业观光、农事体验、户外运动、民俗文化体验等。围绕农业生产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加工与生产技术服务业,如有机肥生产、复合肥生产、便捷农具生产、农业技术服务等。

三是利用遗产地特色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游览业。深入挖掘当地民俗文化和民间故事,开展影视剧创作;全面搜集整理地方歌曲舞蹈,进行音乐、话剧、舞蹈等艺术创作;搜集民间刺绣、纺织、编织、雕刻、乐器制作工艺等民间艺术进行再创作。

四是通过上述产业带动物流业(农产品与工业品运输)、技术服务业(农业技术、工业技术、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服务业(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业、职业中介服务等)和通信业的发展(邮政业、互联网业)。

2.2 以“旅游发展”为中心的“三产”融合发展

农业文化遗产地许多是自然山水优美的山区地带,而且多数是民族文化典型的地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资源种类十分丰富,资源品质高,具有发展游览业的优越条件。但也因山区地形的限制,交通不便,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生产与销售成本高,因此,可以按照“旅游促进产品销售,旅游带动服务业发展”的思路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图2)。

旅游带动“三产”融合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六要素”带动6类产业发展。游客对“吃”的需求带动酒店、餐馆、酒吧、咖啡厅、快餐店、饮品店等餐饮业的发展;游客对“住”的需求带动宾馆、旅店、民宿等住宿业的发展;游客“行”的需求带动车辆租赁、旅客运输、观光游览车服务等产业的发展;游客“游”的需求促进各乡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的开发及景区景点游览设施建设,形成一批景区经营管理公司和旅行社等各类旅游接待公司,以及培养旅游服务人员的旅游教育培训机构;游客“娱乐”的需求带动电影院、KTV、民族歌舞艺术会演、游戏、竞技运动等娱乐性产业的发展;游客“购”的需求带动特色农产品、传统食物、特色副食品、传统手工艺品、传统服饰、地方特色工业品、文化创意产品、生物保健品等产品销售的零售业的发展。

(2)游客消费可带动农产品和工业品空间上的流动,促进物流业和批发业的发展。遗产地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地区集中性特点,即只有少数旅游资源价值高的地区可以发展旅游业,因而游客也表现出空间集中性。景区旅游客的巨大消费需求需要其他地区的农产品和工业品供应,因而带动了物流业和批发业的发展。

(3)游客消费带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当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游客的各种行为活动对信息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旅游目的地必须大力发展互联网安装与维护等相关产业,以及专业互联网服务业,因而也带动了互联网产业、电商服务、旅游市场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2.3 以“外部市场”为中心的“三产”融合发展

互联网设施的普及和电子商务平台的涌现,一方面使一个地区产品的市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另一方面,旅游发展可促进遗产地的产品知名度提高,产品需求在时空上不断扩大[17]。电子商务和物联网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农产品及相关的工业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特色农产品、绿色有机等生态产品,手工艺品、特色工业产品等可通过互联网销售平台、互联网广告等信息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物流业等组成的产业体系,销售到区域外部市场,从而实现农业文化遗产地产品的升值和农民增收。

3 结束语

农业文化遗产涵盖着丰富的要素,系统十分复杂,保护难度较大,但是这些独特的遗产保护要素,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具有多重价值的资源(主要包括农产品资源、景观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是农业文化遗产地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资源基础。由于多数农业文化遗产地位于贫困的山区,在资金、交通、通信、人才、政策等产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因此限制了产业的发展。基于这些现实情况,本研究总结并提出以“农业生产”为中心、以“旅游发展”为中心和以“外部市场”为中心的3种农业文化遗产地“三产”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可持续利用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本研究只是根据农业文化遗产特点及农业文化遗产地产业发展的一般状况,提出的3种可能的产业融合模式,由于不同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不同,这3种模式可同时进行,也可能只适用于其中一种或两种模式,需要根据不同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实际情况而定。总之,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产业融合发展,应该挖掘资源潜力,利用遗产地当地和外部两个市场,努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双赢”,从而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可持续。

猜你喜欢
遗产地文化遗产景观
中国七地入选全球首批地质遗产地名录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景观别墅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景观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