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英,王佳欢,宋晓雨
(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影像中心 吉林 吉林 132011)
肺错构瘤是目前是最常见的肺部良性肿瘤,肺错构瘤与肺癌及肺结核相混淆[1]。回顾总结分析自2017年10月—2019年5月份共收集11例经手术证实共的患者,通过多层螺旋CT平扫同时增强扫描,分析总结其特征性表现不断提高诊断经验,降低误诊率。
本文回顾分析共收集11例肺错构瘤,自2015年7月—2019年7月本院经手术及最后病理确诊,其中男性2例,9例为女性,年龄在35~69岁,平均年龄为54.3,所有患者均无临床症状及体征,偶然体检发现。
均采用PHILIP64排多层螺旋CT机扫描检查,常规平扫同时增强,头至足方向,自肺尖至肺底部,屏气,扫描层厚为5mm,层间距为5mm,较小病灶薄层厚为2mm,螺距为1,采用非离子造影剂,注射速度为3~3.5ml/s,均经肘静脉注射,于30秒、60~65秒及240秒多期增强扫描采集图像。
病灶在分段分布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所有病灶均分布在肺周围,均为孤立周围型,右肺上叶5例,左肺上叶1例,右肺中叶2例,双肺下叶3例,5例圆形,2例类圆形,4例不规则形,边缘清晰锐利,1例边缘为波浪状,3例浅分叶改变;大多较小病灶其内含有脂肪成分,及未见钙化密度影共7例,3例患者病灶均见结节状钙化,1例为爆米花样钙化灶,但未见脂肪成份,病灶最大直径为1.0~3.6cm。
2.2 所有病灶边缘清晰锐利,即便为软组织密度肿块病灶,呈浅分叶边缘亦清楚,未见毛刺、空泡征及脐凹征,病灶周围亦未见多发子灶。
2.3 增强扫描病灶呈轻度强化,增强后CT值10~20HU,2例未见强化。
2.4 病理
镜下表现为由分化成熟结构紊乱的组织成分组成的瘤样增生,纤维结缔组织、脂肪、平滑肌、神经及软骨成分等组织构成。
肺错构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占所有肺部结节的6%,该病最早由德国病理学家Albrerercht于1904年提出[2]。一般认为是先天发育障碍性疾病,肺内多种正常组织发生错误的组合和排列形成肿块,错构瘤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年龄在40岁以上;根据在肺内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以周围型多见,根据组成成分不同分为软骨型和纤维型,以软骨型最常见。肺错构瘤大多数为圆形、类圆形,及少数病灶较大者为不规则形,常发生钙化、骨化,脂肪密度及结缔组织也构成病灶的一部分,直径一般在3.0cm左右,本组所收集的病灶大多数都较小,最小直径为1.0cm,最大直径为3.6cm,肺错构瘤常常位于肺周围胸膜下区,多为周围型,中心型极少见,本文所收集的11
例均为周围型,没有发现任何临床症状,均为偶然检查发现。
肺错构瘤的CT影像特征表现,大多数边缘清晰、光滑、锐利,形态规则呈圆形、卵圆形结节及软组织密度影,病灶较大一般形态欠规则,边缘亦清新,略呈浅分叶或波浪状,CT平扫主要表现为病灶见脂肪密度影及钙化为其主要特征表现,一般较小病灶平扫能见到脂肪成份,或同时见到钙化灶,但在实际工作中钙化出现几率极低,本组病例中含脂肪成分为7例,见到钙化病灶为4例,其3例为点状钙化,1例为爆米花样钙化;CT表现为脂肪密度影,对错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大多病灶增强后轻度强化,CT值为小于20HU,因为错构瘤主要由软骨组成,血管含量少,血供不丰富是其强化不明显的组织学基础,本组11例均行CT平扫同时增强扫描,强化程度在10~20HU,2例未见强化,但最后病理证实为错构瘤。
3.2.1 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 周围形肺癌可规则或不规则,边缘呈浅分叶或深分叶、细毛刺、脐凹征等恶性肿瘤特征,平扫CT值较肺错构瘤密度明显增高,未见脂肪成分,极少数病灶内能见至小点状钙化,增强扫描病灶较小明显均匀强化,稍大病灶强化不均匀,但强化程度明显高于肺错构瘤,CT值为20HU、40HU以上,强化呈速升带降改变,往往伴有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或远处有转移。
3.2.2 与硬化性肺细胞瘤鉴别 硬化性肺细胞瘤也是肺内少见良性病变,大多数病灶为球形、椭圆形,边缘清楚,病灶内未见有脂肪成分,有钙化,平扫CT值明显高于肺错构瘤,增强后病灶呈持续强化,强化程度大于40HU以上,偶能到病灶边缘呈线样钙化,但病灶周围可见引流小血管影较具特征性[3]。
3.3.3 与结核球鉴别 结核球多好发于上叶尖后段、与下叶背段,单发较多发者常见。病灶多呈圆球状或类圆形,边缘清晰光滑,病灶周围可见子灶,平扫CT值与肺错构瘤相仿,可见细砂砾样或斑块状钙化,增强扫描不强化或仅仅病灶边缘轻微强化。
总之,肺错构瘤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层螺旋CT扫描其表现具有特征性,但需细心观察病灶内部成分,及增强扫描强化程度等,可提高对该病认识及准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