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贺英俊
在国民经济中,我国建筑行业占有较大比重,建筑施工规模也位于世界前列。但是由于施工技术工艺落后、施工质量较差等因素,建筑施工过程仍旧存在许多问题,建筑平均使用寿命较短,难以达到设计使用年限要求[1]。
现阶段,就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问题而言,相关法规条例不健全,管理制度尚未完善,过分凸显个人与单位责任制[2],未建立完善的保险体系、个人执业制度与社会诚信制度,有关政府监督部门过分强调权利,逃避责任,人员综合素质水平较低,制度落实情况欠缺,导致建筑行业频发出借资质、多层分包、工程转包等情况,缺乏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意识,部分建设企业缺乏制度执行力。
有研究统计,我国建筑行业施工质量安全事故发生概率仅仅低于交通运输行业[3]。建筑工程具有其行业特殊性,是一次性建设项目,实施项目施工之前必须做好施工质量安全规划,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配置专业对口的工作人员,高要求保障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控制以及施工安全管理水平,要求工程相关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责任意识。
大多数建筑工程施工建设周期较长,且工序复杂多样。施工单位主要负责施工质量与安全,建设以及监理单位则负责工序、材料等的检查、验收工作。从工程设计、施工材料采办到具体施工,任何一个环节的出错都会导致安全隐患。同时,目前建筑行业施工人员普遍匮乏安全意识,未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措施,施工管理难度较大,组织混乱。施工环境复杂、操作空间局限、交叉作业多等问题也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发挥着重要的执行作用,施工单位应确保各类施工人员心理、生理等素质均符合要求,应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三级教育,施工前做好技术交底与岗前培训工作[4],确保人员持岗上证,尤其是针对塔吊、焊工以及电工等特殊工种工作人员,应坚决杜绝无证上岗情况的发生。同时,严格依照标准流程进行验收与管理能够基本消除施工现场质量安全问题,因而,施工单位应完善验收工序,尤其加强隐蔽工程的验收管理,进行建设、监理以及施工单位三方验收,合格后方开展后续工序,严厉惩治屡教不改的施工人员,如私自开启施工电梯、不佩戴施工安全帽、非专业人员攀爬脚手架等,及时排除施工安全隐患。
随着建筑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工程机械化施工程度越来越高,逐渐取代人工操作,但是这类机械设备出现老化或者操作不当都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诸如施工电梯、塔吊及其附件、木工棚等设备的日常养护工作不到位将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建筑坍塌等事故。施工单位应选择符合工期使用时长的机械设备,定期维护与更新施工设备,以保障施工安全。
把控施工材料的质量是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施工单位应联合建设与监理单位严格控制建筑材料质量,核查施工材料是否达标,通过招标选择优质的施工材料、生产供应商,合法签订供货合同。进入施工现场的所有材料必须通过送检复试以及严格的现场查验,只有合格材料才可以进入现场。完善材料使用收发机制,严格按照规定贮存使用进场材料,及时处理变质、损坏的建筑材料。
施工单位应安排专业人员专门负责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检查工作,开展日常巡查,排查违章作业、肆意生产等问题,及时整改检查中的安全隐患,追究事故责任,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警示相关人员,使其吸取教训,提高工作责任意识。同时,施工人员应针对施工用具、边坡防护、消防设施等安排人员进行专项安全检查[5],重点检查吊篮、塔吊、爬架等设施,做好职工安全知识培训教育工作。
建筑工程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完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强化施工过程管理与控制。结合现行法律,有关人员合理制定施工管理制度,严格规范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行为,保证两者以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完成各自的工作,加大质量监管力度,严防工程分包、转包等问题的发生,保证中标单位和施工单位一致性、实际施工与施工设计图纸一致性,以实现保质保量完成施工的目标。
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是建筑工程最重要的两项内容,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及施工安全管理有利于推动我国建筑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就建筑施工频发安全事故这一问题,相关职能部门、建设企业应共同面对,积极解决问题,提升施工人员综合素质,加强质量安全检查,完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不断提高施工质量,确保施工安全,以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