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情感类节目的融合创新策略探究

2019-12-09 02:01张君刘超言
出版广角 2019年20期
关键词:类节目价值情感

张君 刘超言

【摘要】新时期,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归旨是激发传统文化生命力,使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已成为繁荣发展全国文艺工作的关键所在。大型传统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遵循这一创新理念,制作了两季节目,我们对其进行研究后发现,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多元、文化价值凸显、传播效果显著,说明在实现创新的同时,其转承接续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关  键  词】文化情感类节目;深度融合;《朗读者》

【作者单位】张君,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刘超言,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20.018

新时期,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归旨是激发传统文化生命力,使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符合时代发展主旋律,又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促进中华文化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多档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2017年2月18日,原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了12期《朗读者》节目,收视率、点击率、热评量、互动量均创文化情感类节目新高。2018年5月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再次推出12期《朗读者》节目。这两季节目不仅深化了观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还促使文化精髓要义融入观众的现实生活。

一、《朗读者》节目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的融合创新发展带来机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2017—2018年陆续推出的《朗读者》节目,共发布两季24期,设置24个主题,荧屏播放总时长超过34个小时。两季《朗读者》节目的制作人和主持人都由董卿担纲,她二十多年的电视从业经验为高品质和深底蕴节目的打造奠定了基础。每一期节目主线明确,融合“述+读+释+绎”等表达方式,向观众呈现文字之美、生命之美和情感之美。

《朗读者》是一档承载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文化情感类节目。该节目结合人生成长境遇、文化生活情感体验、背景故事和经典佳作的方式,将文字与生命联结起来,挖掘文字、故事背后的人文价值,阐释经典佳作的意境和思想,有利于观众获得血肉兼具的真实人物情感,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1.述说主题故事,将观众情绪引入主题

朗读是让文字“活”起来的方式,是传递人物人文素养和社会价值观的主体。第二季《朗读者》节目加深了观众对朗读者的认识。具体来看,一是嘉宾设计的领域更广,导演、演员、企业家、作家、科学家、普通大众、漫画家、画家、运动员、教练等皆有涉及,横跨演艺、体育、科学、商业、基建和艺术等不同领域。二是朗读篇目的形式更多样,有文言文、小说、诗歌、辞赋、信件等;有畅销书目,也有相对严肃的文学作品。三是内容更丰富,话题更贴近社会现实,如器官捐献、“女童保护”项目等。四是阅读的方式更多元,如英国著名动物学家珍·古道尔“隔空对话”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黄泓翔,王佩民“隔空对话”父亲。这些变化加大了董卿述说主题故事的难度,但也更好地将观众情绪带入主题。

2.朗读优秀内容,与观众形成情感共鸣

在两季《朗读者》节目现场,“我们去朗读吧”是嘉宾转换为朗读者角色的边界。董卿述说嘉宾故事,嘉宾自述人生经历、生活态度和文化追求,其中所酝酿的人文情感都在这句话之后与观众形成共鸣。在第一季《朗读者》节目第三期“选择”主题中,郭小平在一群孩子的围绕下朗读拉迪亚德·吉卜林的《如果》,献给33个患有艾滋病的孩子,希望他们平安幸福、好好生活。从郭小平的朗读中,大家了解到他的人生故事:从郭院长到郭校长,从最初腾出的小病房到如今全国唯一的“红丝带班”,从每年带孩子们祭奠父母到每年春节和孩子们一起度过等,这些故事都激发了观众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观众对孩子们“饭吃好、药吃好、学上好”的关注度。

3.诠释朗读内容,将观众情感融入其中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康震教授是第一季《朗读者》节目的诠释人。康震的诠释简短精练、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让观众在轻松氛围中从浅入深、从外到内、从形至意地理解并记住了朗读内容。康震谈及刘禹锡的《陋室铭》,生动地向观众描述了刘禹锡被贬前往安徽和州,从“三室一厅”到“一间房没有厅”,《陋室铭》实则在表明他的心迹——“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大的财富和拥有多大的房子,最重要的是要拥有深厚的学识和崇高的思想道德”,潜移默化地将观众的思绪和情感引入经典佳作所诠释的文化内核中。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谷曙光、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徐建委等是第二季《朗读者》节目的诠释人。他們的专业性强,能充分解读朗读内容中富含的哲理和观点,与朗读者心境对应,更好地将观众的情感融入其中。在嘉宾朗读《礼记·大学》《牡丹亭》《留侯论》之前,谷曙光、徐建委对相关内容进行诠释,观众能进一步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情怀。诠释人对嘉宾节选朗读内容的点评极具人生现实指导意义,既是对深邃思想的有效转化,也是对朗读内容的普及化表达。

4.演绎朗读环节,再次深化观众文化情感

第一季《朗读者》节目的主旋律是《匆匆》,第二季的主旋律更改为《一幅画》,均由“民谣教父”胡德夫演唱。这两首歌曲如经典著作一般,有岁月沉淀下来的骄傲和感伤,还有足以克服这个喧嚣时代的安宁。节目的主旋律贴近每一季每一期的主题,总会在恰当的朗读环节与朗读内容一道演绎出有血有肉的故事和情感。更值得一提的是,每一期主题和每一季节目的结尾,也会响起节目主旋律,伴着观众回顾节目一路走来的点滴历程,带给观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展望和思考。

二、《朗读者》节目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

从本质上讲,两季《朗读者》节目不管如何呈现人物故事和人文素养,都是为了体现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朗读者》节目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传播融入传播活动,在董卿与嘉宾、朗读者与观众的紧密互动中体现,最终目的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及滋养观众和培育观众。

1.传播文化认同到文化协同创新的价值理念

文化作品是文化传播的核心载体,是促进各个地域文化实现文化协同创新的价值标志,也是提升我国国际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坚实力量。两季《朗读者》节目体现的是文化价值与社会共识的集聚,传播的是从文化认同到文化协同创新的价值理念。因此,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认同是基础,文化协同创新是关键[1]。

第一季《朗读者》节目第三期“选择”主题中,美国人理查德·西尔斯与刘禹锡上演的“千年对话”便是例证。这期节目中,理查德·西尔斯谈到,他大学主修的是工科专业,但因为热爱汉字和汉语,便来到中国学习汉语,花费二十年时间建立汉字数据库,成为当代汉字文化传播的大使。他的故事让观众对汉字文化传承与创新更加自信。同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梭罗的《瓦尔登湖》等体现的价值在节目朗读中也得到观众的认同,意味着外国文字符号在中国大地上谱写出美妙动人的华章。因此,从文化认同到文化协同创新理念的价值归旨是人類命运共同体,《朗读者》节目作为传统文化类节目的“清流”,必将在此文化价值的引领下实现融合创新发展。

2.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力

促进新时代民族特色文化体系建构,提升观众对文化艺术的欣赏水平,丰富文化作品传播形式,是《朗读者》节目创造和传播的要求。纵观两季《朗读者》节目的24期主题,所表达的家国情怀、精神价值、人文关怀、价值判断、社会观点等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历史规律和传播特点,能够促进我国深厚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一季《朗读者》节目第一期“遇见”主题中,无国界医生蒋励帮助阿富汗产妇接生让观众震撼,每天40例、3个月3000多个新生儿出生且无一死亡的数据,不仅体现了蒋励救死扶伤的人文精神,还展现了我国在世界医疗救援的强大作用。第二季《朗读者》节目第一期“初心”主题中,阎晶明朗读的《秦腔》,和第四期“纪念日”主题中,王澍朗读的《国画至民学》,都向观众打造了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深刻诠释了民族精神、文化价值、人文情怀对人类现实生活的促进作用,观众能在两位朗读者的人生经历和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情怀中找到共鸣。

3.激发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创造力和创新力

传统文化类节目作为典型的文化产品,以丰富的形式和深刻的内容传播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据统计,两季《朗读者》节目共走进我国28座城市近200个人文景点,约4万人次参加朗读亭活动,积累超过4000小时的朗读素材;共邀约211位嘉宾参与朗读,联系过的嘉宾超过1000人;朗读的篇目近200篇,实际准备的篇目近3000篇;每期主题播放时长近90分钟,录制时长超过900分钟;24期主题设置契合文化包容、文化传播的要求,关联度与耦合度极高。这些统计数据说明,《朗读者》节目制作既为传统文化类节目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造诣拓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传播空间,又进一步激发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传播和发展。可以肯定的是,两季《朗读者》节目为未来传统文化类节目制作带来经验借鉴,媒介多元化趋势、融媒体发展格局、受众精准需求定位、传播要素集聚、文化内核凸显等都在节目创造和创新范畴内得到考量和体现。

三、《朗读者》节目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

两季《朗读者》节目深受观众喜爱和追捧,实质上是观众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赞誉。从传播角度看,科学定制多元传播策略,无论是对《朗读者》节目成效,还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都是必备条件。

1.强化矩阵传播能力

第一季《朗读者》节目成功推出后,深受观众喜爱,随即推出的第二季《朗读者》节目也得到观众的认可和传播。其背后的传播策略是矩阵传播,即运用多渠道进行关联,逐渐形成一个可转乘接续的内容体系和传播体系,内容体系是核心,传播体系是手段。两季《朗读者》节目都以人生成长境遇、文化生活体验、背景故事和经典佳作为核心进行传播矩阵布局,形成了朗读的内容矩阵和跨平台协作矩阵。

在朗读内容矩阵方面,朗读嘉宾与古人进行跨时空交流,在文化情感上形成共鸣,增强朗读内容的文化价值;朗读嘉宾向观众分享成长轨迹和人物故事,体现朗读内容的传播价值;观众与观众之间进行的人际传播,强化朗读内容的现实价值。这些都促使《朗读者》节目本身观众流量和朗读内容的关注流量相互引流,进而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在跨平台协作矩阵方面,主要有图书、电视、网络视频等多平台传播内容。其中,图书强化读者想象力,提供更全面、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文化体验;电视强化观众感知力,赋予观众更直接、更立体的视听感受;网络视频与电视播放同步呈现,为观众提供多层次、更深入的思考空间。值得一提的是,朗读嘉宾来自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工作业绩,他们的跨领域协作必会带动内容的跨平台协作,最终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力和发展力。

2.增强知识服务能力

知识是从众多相似相关的数据中提取出来的高阶信息,知识服务是基于服务对象需求驱动的高阶信息内容服务。目前,将知识消费趋势与技术应用潜力紧密结合,形成规模庞大的用户群体,是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加精准化、结构化、多元化的知识定制服务、知识推送服务以及技术服务[2]。两季《朗读者》节目中,董卿、朗读嘉宾、诠释嘉宾都是知识服务主体,观众是知识服务对象。不言而喻,观众通过观看节目了解的知识与自身渴望了解的知识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主要是因为两季《朗读者》节目呈现的近200篇朗读篇目为观众提供的知识服务还是单一的、非闭环的,观众能够从中探寻到与自身思想价值契合、与自身文化底蕴融合、与自身文化情感共鸣的篇目还很不足。因此,传统文化类节目未来在传播环节要进一步增强知识服务能力,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和延展,以期拉近经典佳作与观众之间的时空距离,将其蕴含的知识哲理作用于观众的现实生产和生活中。

3.提升节目品牌价值

IP价值的挖掘和孵化被嵌入节目制作与传播工作中,这就要求节目制作人和传播者要深入了解IP内容、平台、产业链条,把脉行业发展规律,创新运营方式,激发传统文化类节目持续不断的文化生命力和市场价值。引导《朗读者》节目的IP价值挖掘,是促进这股承接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清流”永续流动的关键,要求节目制作人和传播者必须拥有行业数据洞察能力和节目关联耦合能力。据两季《朗读者》制片人透露,《朗读者》节目能够在传统文化类节目中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意料之中是因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然要承接优秀传统文化结晶,所以传统文化类节目也会坚持文化创造和创新;意料之外是因为碎片化阅读的当下,观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依旧如此重视,这是时代赋予的机遇。因此,未来在传统文化类节目制播过程中,运用新兴技术对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观众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十分重要,有助于探寻节目定制策划和文化成果创新生产的机会。同时,强化传统文化类节目与经典图书产品、技术手段的关联耦合也十分关键,能为观众提供高附加值、富含创意的体验方案以及智能化体验服务。

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岁月流转,依旧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添翼赋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身就是体现文化的一脉相承和转承接续,承接的是古人的智慧结晶、思想理念和文化精髓,续写的是促进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和满足人民文化生活多元诉求的精彩华章。两季《朗读者》节目体现的文化功能,属于文化价值内核范畴,其传播策略属于文化价值的输出策略,只有把握好文化内核,拓宽文化输出渠道,才能促使我国传统文化类节目的文化发展能力、创造能力、传播能力得到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意武. 论地域文化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互动关系[J]. 重庆社会科学,2018(1):115-121.

[2]吴江文. 知识付费:网络出版服务商业模式重构的路径参照[J]. 科技与出版,2018(6):17-21.

猜你喜欢
类节目价值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情感移植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如何主持好广播谈话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