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钼芝 张跃非 黎倩 陈小敏
摘要:近年来,绵阳市食用菌产业通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步成为全市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本文对绵阳市食用菌产业基本现状、产业优势、存在问题做了详细的概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以期为绵阳市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新的方向。
关键词:食用菌产业;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1115006
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扶贫产业发展类“香菇生产中螨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项目编号:18KJFP0017)
1 基本现状
1.1 生产规模
近年来,绵阳市各区、县均有食用菌种植,主要分布在平武、北川、涪城、游仙、梓潼,主要以栽培平菇和香菇为主,其次是木耳、球盖菇、羊肚菌。而双孢菇、海鲜菇、蟹味菇等则种植较少,主要从外部市场批发。绵阳市目前仅能提供不到80t/d的本地鲜销食用菌,市场缺口较大,需从成都、德阳等地调运20~30t/d鲜销食用菌解决需求缺口,所以菇农的栽培积极性比较高。
1.2 产业组织化程度
由于受劳动力短缺、劳动强度大、市场竞争激烈、抗风险能力弱等因素影响,中小散户种植面积呈现逐年递减趋势,而依靠“公司+基地+合作社”的种植经营模式已成为带动绵阳市食用菌产业增长的主要发展方式。目前,绵阳市食用菌种植面积约333.33hm2的基地有28个,其中种植6.67hm2以上的基地有14个。
1.3 加工能力
目前,绵阳市生产出来的食用菌主要以鲜销食用为主,加工产品主要涉及干制、盐渍、粉末、食用油等方面。2017年,食用菌加工量约5000t,产值近3亿元,利润超过5000万元,年加工销售食用菌500t以上规模的龙头企业6家。
1.4 科研水平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西南科技大学、民营食用菌研究所都建立了食用菌研究创新团队,并多年开展各类食用菌优良品种选育、野生菌驯化、分离培养、提纯复壮、杂交育种等研究工作,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较高的研究水平。同时,几家龙头企业也与四川农大、四川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合作关系,逐步建立了产品研发与技术培训团队,能为菇农提供技术指导、信息咨询、菌种及原料等配套服务,能完成食用菌引种、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
2 产业优势
食用菌生产主要是对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据统计绵阳市每年大约产生340万t的农作物秸秆,因此食用菌生产能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产生重大意义,符合绵阳市未来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方向。
绵阳食用菌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群众基础,且绵阳市地处成渝经济圈,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为农产品外销,农业招商引资,农业高新技术和农业技术人才的聚集、流动和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绵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森林覆盖率高,野生菌种资源十分丰富,为食用菌产业开发利用提供了广阔前景。
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种菇具有优势,由于杂交水稻制种比一般水稻种植提前20~30d收获,有利于食用菌栽培原料堆积和生物发酵。据调查,利用杂交水稻制种田种植食用菌的产量比一般田块高15%~20%,而绵阳市常年杂交水稻制种面积1万hm2左右,其种植效益十分可观。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无因地制宜的技术规范
绵阳市食用菌生产比较分散,产品几乎全部产自小规模生产方式。食用菌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各个环节都需要手工劳动,分散生产的方式有利于吸纳农村劳动力和降低生产成本,但栽培设施和栽培技术均不够规范,從而影响了产品质量。
3.2 菌种质量参差不齐
因菌种来源众多,菌种质量参差不齐,缺乏从菌种繁育、栽培设施、栽培管理到商品一体化技术体系,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产量和质量不稳定。菇农选择困难,选取菌种大多靠经验,因菌种质量问题给农户造成经济损失的事件时有发生。
3.3 市场竞争无序、散乱
近年来,受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等政策扶持拉动,食用菌产业发展较快。虽然菇棚设施新建扩建较快,但生产方式仍以手工劳作为主,品种老化、单一,生产随意盲目性大、缺乏统一协调,造成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加之生产技术缺失不过关,单产不高、效益不佳,菇农种植效益得不到有效保证,影响了种植积极性,也导致整个食用菌种植呈现“散、乱、杂”局面,产业抵御风险能力较差。
3.4 产业发展滞后
20世纪80—90年代,绵阳市食用菌种植面积曾达到1333.33hm2,每年加工达2万t,成为绵阳市外贸出口的拳头产品。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市场、技术、加工等不利因素影响,加工企业效益差,加工出口企业破产,食用菌曾一度烂市,给菇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理伤害,也给绵阳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1]。
3.5 农村劳动力缺乏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2]。对目前处于密集劳动型的食用菌产业构成了严峻挑战,亟待以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代替靠大量人力的小农经济模式。
3.6 行业监管体系和流通体系不健全
食用菌种植缺乏统一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准入门槛过低和缺乏相应的行业规范和自律监管部门,造成食用菌种植生产始终处于较低技术水平程度上,产出的食用菌质量参差不齐,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菇农切身利益无法得到充分保护,造成行业处于不利地位。同时,由于缺乏准确、快速的市场信息网络以及相关的市场预警系统,导致市场短期行为较大,必将影响生产者与消费者利益,也为市场埋下了较大的风险隐患。
3.7 加工产业发展缓慢,产业链条过短
目前,绵阳市食用菌加工生产以盐渍、烘干、罐头等粗加工为主要方式,年加工量不到全年总生产量的1/5;上下游加工链不完善,经济效益较差,难以承担种植出来的食用菌加工与销售,示范辐射效应较弱。同时,食用菌加工企业规模小,科技研发不足,设备投入简单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加之生产标准化体系不健全,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严重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力,导致食用菌产业难以做大做强。
4 食用菌产业发展建议
4.1 做好产业规划引导
建议统一研究解决食用菌产业发展相关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全盘谋划食用菌初级生产、研发加工、市场营销、出口创汇四位一体的现代农业大生产发展格局。立足绵阳优势,制定出食用菌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搞好区域布局,明确主攻方向和发展目标,切实加强规划引导。
4.2 强化资金保障,推动产业有序发展
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涉农资金用于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按照“规模化、工业化、品牌化、循环化、生态化”的产业发展方向,加大扶持力度,有重点、有计划地培育引进建设3~5家竞争力强、带动面宽、有深加工发展前景的食用菌龙头企业,逐步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延长食用菌上下游加工产业链,提高绵阳市食用菌产业整体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做大做强具有绵阳特色的食用菌产业集群。
4.3 強化科技兴菌,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加大校企在食用菌研发的合作力度,积极探索推广菌、粮、菜、果、畜禽相结合的种养循环生态模式,不断提高食用菌栽培技术水平。加大秸秆基料化利用,建立“秸秆—食用菌—菌渣—饲料—生态有机肥”综合循环利用模式,逐步改变农户传统意识,不断提高农户综合收益,有效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定期开展相关科技培训,快速提升菇农的现代化种植能力,促使食用菌栽培迈向科技化、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3]。
4.4 强化机械装备,促进食用菌工厂化生产
积极引导扶持食用菌生产企业加强机械装备投入,建立食用菌从接种、育菇、采摘、包装、储藏全程封闭式标准化机械操作生产工厂,在减少劳动力资源投入的情况下,实现大规模的反季节周年栽培,促进食用菌产业由低技术、低效益向高技术、高效益转化,从分散型、作坊型向规模化、工厂化发展,形成绵阳市具有特色的高效农业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 张路.发展菌业生产带动菇农致富[J].农业知识,2013(6):32-33.
[2]孔建雄,毛海啸,胡祥钰,等.四川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5(5):54-55.
[3]郑林用,罗霞,贾定洪,等.四川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探析[J].中国食用菌,2008 (1):55-59.
作者简介:
钟钼芝(1985- ),女,硕士,农艺师。研究向:食用菌栽培育种。